說起蘇門三父子,文學成就最大的,首先想到的就是“大蘇”蘇軾。而“小蘇”蘇轍,雖然在文學方面的名氣不如其兄,但在政治上的成就和官位卻比蘇軾高了不少。

在性格方面,一般人認爲蘇軾性格豪放,有話不吐不快;而蘇轍這個人,跟他哥哥相比,就比較內向、平和。

但其實,在蘇轍青少年的時候,他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槓精。

而且他擡槓的對象要麼是皇帝,要麼是當朝宰相和位高權重的執政者。

這樣的性格得罪了不少人,備受打壓,縱使如此他始終沒有改變。

但他的人生從46歲開始轉折,只用了七年時間,他就從一個縣令,被提拔爲副宰相。

三蘇祠

要搞清楚他能迅速提拔的原因,還要從他三次著名的“擡槓”說起。

第一次“擡槓”:怒懟皇帝宋仁宗。

那年蘇轍22歲,正參加題爲《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的殿試。當時皇帝宋仁宗,已經五十二歲,執政三十餘年。蘇轍認爲他懈於政事,於是在試卷中指出了他執政時候的四大缺點。

“往者寶元、慶曆之間,西夏作難……天下皆謂陛下憂懼小心如周文王……今陛下無事則不憂,有事則大懼……”——蘇轍試題

第一點,皇帝懈政。您剛登基的時候,西夏作難,您爲了國家晝不能坐、夜不能寐,天下人都說您如周文王一般小心謹慎。然而,當西夏退兵之後,您就棄置了憂懼之心。平常的時候懈政,不願意深謀遠慮;而有事情的時候,則太過於驚恐。“臣以爲憂樂之節易矣”;第二點,喜歡女色。這幾年,宮中的姬妾都快千人了,皇帝您聲色犬馬,不顧政事;第三點,亂花錢。皇帝你太愛花錢,現在國內民生疾苦,而你賞賜起達官貴人毫無節制、予取予求,從來不問原因;第四點,朝中無人。因爲你的懈怠和執政能力的欠缺,導致現在朝中大臣連願意給你諫言的人都沒有了。

宋仁宗

整篇文章讀下來,就不僅僅像是提建議了,而是把宋仁宗抨擊的一錢不值。要知道,宋仁宗可是爲數不多的被評價爲“仁君”的皇帝。

就連寫完了這篇文章後,蘇轍自己也自嘲說,自己這次肯定考不上。

朝中大臣也分爲兩派,司馬光說應該作爲第三等錄取(在宋朝,科舉分爲四等,一二等是虛設,實際上最高的是三等);而一個叫範鎮的考官說:“這都把皇帝比喻成昏君了,應該直接打發回家。”

這個難題交到仁宗手裏的時候,仁宗說:

“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棄之,天下其謂我何?”——《宋史·蘇轍傳》

我命名題目爲“直言”,現在要是因爲別人“直言”讓人家落榜,天下人會怎麼說我?

後來,經過幾個宰相的商量,蘇轍被第四等錄取。

宋神宗·畫像

第二次“擡槓”:懟皇帝宋神宗。

在蘇轍科舉被錄取後,並沒有立馬入朝爲官,他主動要求在京城侍奉父親。

四年以後,他出任大名府(當時也被稱爲“北京”)推官。沒當多久,父親蘇洵就去世了,於是他和哥哥蘇軾回家守孝三年。

等丁憂完,蘇轍回到京城剛好趕上王安石變法。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給宋神宗上書。

皇帝看文章寫的不錯,就召見於延和殿。

蘇轍就開始說:“您這樣改革變法根本不可能成功。你得先去賺錢。”

神宗就奇怪了,你這不是擡槓嗎?王安石王相公主持的變法,裏面的青苗法不就是用來賺錢的嗎?你幹嘛說同樣的事情是錯的?

接着蘇轍辯解道,不是說青苗法不行,而是做事情要分清輕重緩急。一下子搞多條政策,卻沒有弄清楚先後順序,這是十分糊塗的。應當把正確緊急的事情(賺錢)放到前頭,後面的改革才能成功。要是把別的事情放到前頭,你剛剛開始沒多久,變法就被財政問題拖垮了。

王安石一聽,想:“這個槓抬得好,正合我意。”

正好當時爲了指導變法的實施,設立“制置三司條例司”統籌財政。就把蘇轍拉了進來,擔任高級參謀。

王安石·畫像

第三次“擡槓”:痛斥新政。

當時王安石想,好不容易有一個跟我不謀而合的人,那我的“青苗法”一定可以順利施行了!

可是蘇轍並未如其所願,蘇轍說:“青苗法本意是在救濟百姓。但肯定有吏員趁機貪污營私,而錢到百姓手裏,即便是良民也會亂花。這樣下來,就有悖於變法的初衷了。”

王安石聽了也不知道如何反駁,按下不表:“你說的有道理,我再考慮考慮。”

在青苗法還未正式頒佈之前,後來有一個官員,在陝西私自施行“青苗法”,正合王安石心意。於是在秋天的時候,王安石派人去收取沒收到的錢財。朝廷內外的人都覺得有所不妥,但也都不敢說。

但蘇轍站出來說,“之前也發生過類似的事情,後來發現很多大不可行,被天下人所恥笑。現在你們的行爲和此事,有何不同。”

最後他又寫了一篇文章叫《制置三司條例司論事狀》全面地否認了新法。而且還對王安石說,您趕緊把我調走吧,我也不在您這混了,在地方上我幹得都比現在好。

這下可把王安石氣瘋了:你一個“變法”的高級參謀,居然站出來全面否定變法?這不是打我臉嗎?

於是,未來的十幾年間,蘇轍被一貶再貶。最後,在1084年,被貶到安徽績溪縣當縣令,這等於是貶無可貶了。

蘇轍·畫像

那是什麼原因,可以讓蘇轍又用短短几年時間,從縣令又升任副宰相呢?

其實,無外乎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新黨失勢,反對變法的舊黨上任。

1085年,宋神宗去世。宋哲宗繼位,太皇太后高氏垂簾聽政。高太后在神宗在世的時候,就極力地反對變法。

於是任用反對變法的司馬光、呂公著等人爲宰相。蘇轍即被召回中央。緊接着很快擔任右司諫,也就是朝中的諫官。

第二個原因,雖然直言不諱容易得罪人,但有蘇轍有真知灼見和卓越的執政能力。

像上面跟皇帝、宰相的話,雖然難聽,但所言非虛,幾乎都命中問題要害。

蘇轍僅僅在諫官位置待了九個月,上疏的奏章就達到了七十四次。

在此期間,朝廷採取他的建議,化解了和西夏的衝突後,蘇轍升任中書舍人。

又過了一年,他升任戶部侍郎,也就是財政部副部長。當時國家很多部門花錢,不經戶部審批即可使用;而戶部也不用承擔,給錢的責任。

蘇轍一上任就看出了這個問題:

“他司以辦事爲效,則不恤財之有無;戶部以給財爲功,則不問事之當否。彼此各營一職,其勢不復相知,雖使戶部得材智之臣,……今不早救,後患必甚。”——《宋史·蘇轍傳》

意思是說,每個部門,辦事情,只考慮自己的效率,而不體恤國家還剩下多少錢;而戶部也以能夠發給各部門錢財爲績效,也不會問這個錢花得合不合適。

長此以往,國庫必然空虛。縱然戶部得到個理財高手,也沒辦法控制這個局面。

“都水、軍器、將作三監,皆兼隸戶部。”——《宋史·蘇轍傳》

怎麼辦?建議其他花大錢的部門的財務、立項等事宜,全部歸戶部。其他部門的考覈只負責項目進度。這樣中央花錢,就可以最大化了。這簡直就是現代企業財務管理的雛形啊。

之後蘇轍不斷地升遷,等於把每一個工作崗位都輪了一遍。最後被提拔爲門下侍郎。也就是實至名歸的副宰相。

三蘇祠

一朝天子一朝臣

雖然蘇轍很乾練,但是在王安石和司馬光都去世之後,北宋的新舊黨政進入了白熱化。蘇轍再次遭到一連串的貶謫。

1093年,高太后去世。次年,宋哲宗親政,改元紹聖。意思是繼承神宗的意志。

於是,哲宗重新啓用新黨、打壓舊黨。蘇轍也首當其衝。

數年以後,大文豪蘇軾在常州病逝,以未再見蘇轍抱憾而終。當時的蘇轍在遠隔千里的潁川,得知後,在悲痛中爲其撰祭文。

三年以後,蘇轍定居潁川,終日讀書著述、默坐參禪,謝絕賓客,決口不談時事,將所感皆寄託於詩中。

1112年冬,蘇轍逝世,享年七十四歲。南宋期間,因其子蘇遲顯貴,蘇轍獲贈太師,封魏國公,追諡爲“文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