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社會相聲學徒都是先從打板、背貫口、門柳兒開始學起。解放以後,舊時的相聲藝人轉變爲文藝工作者,當他們再傳道授業已是今日不同往日,“說新唱新”成爲那個時代曲藝界的主旋律,作爲新相聲的代表人物,馬季正是從那時脫穎而出的。然而,這也讓不少觀衆誤以爲他不會說傳統相聲。事實上,馬季的傳統活功底並不差,且他創作表演的每段新相聲中都是以傳統相聲的包袱技巧爲根基。

只不過馬季給徒弟傳授藝業時,卻沒把傳統相聲和基本功作爲重點。更多的還是鼓勵弟子們多體驗生活、多創作新相聲。這樣的決定,日後讓衆弟子們不同程度的表現出基本功薄弱的問題。其中,頂門大弟子姜昆受到的批判質疑最多。十多年前,姜昆曾在天津相聲小劇場裏應臺下觀衆要求當場背貫兒。面對觀衆的“突襲”檢驗,姜昆毫無準備的情況下背了《八扇屏》中“渾人項羽”這一扇。這段貫口展示在後來很長一段時間裏卻飽受詬病。

客觀來說,姜昆當年背的這一番的確不算出彩。表演中的問題也完全暴露在了懂相聲的天津觀衆面前。雖說只有不足一分鐘的表演,但水平只能算差強人意。主要問題有三點:第一,沒氣口。“渾人項羽”這一番篇幅較長,根本不可能“一口氣”背下來。在表演過程中必然要有換氣,姜昆背這段時確實偷着換氣了,但卻沒讓觀衆聽出氣口。演員雖然揹着不累,可臺下觀衆聽着就累了。

第二,沒有遲急頓挫。由頭至尾,他都保持在高語速的狀態,表演節奏始終是緊繃着的。給人的感覺似乎是演員急着趕緊結束他的表演一樣。背的過程中沒有遲急頓挫,自然也就聽不出故事情節的起承轉合。第三,崩瓜掉字。可能由於平時疏於基本功的訓練,在背這番時出現了多處崩瓜掉字。當背到“霸王言道:那有何難,先將孤家的槍馬渡過江去...”還喫了個栗子,本來後半句“再渡孤家不遲”應該是一氣呵成,卻被莫名的斷開了。在“相聲窩子”給觀衆奉上這麼一段貫口,實在難以盡如人意。

作爲與姜昆合作近三十年的老搭檔,戴志誠這些年也一直深陷輿論漩渦之中。因爲與姜昆合作後,兩人鮮有佳作問世,而他卻在很早以前就被評爲了國家一級演員。這不禁讓人質疑其藝術水平與所獲榮譽是否匹配。其實回應質疑最好的辦法不是解釋,而是“業務場上見”!

1993年之前,戴志誠專攻逗哏,與同爲一師之徒的鄭健合作搭檔多年。恰好當年他們二位也說過這段《八扇屏》。身爲李伯祥門下高足,戴志誠的貫口是有師父有傳授的。首先,戴志誠、鄭健的《八扇屏》中有對人物的塑造。與趙振鐸塑造的酸文假醋的文人形象不同,戴志誠刻畫的文人突出一個“假”字。雖說讓觀衆從開始就能明顯看出假來,但與後面“得理不饒人”的性格特點並不衝突,人物塑造合情合理。

其次,到“底”背貫口時,分別背了“小孩子”和“莽撞人”一長一短總共兩番,單從這兩段當中內行觀衆已然能聽出水平了。戴志誠背貫口承襲了恩師李伯祥的藝術風格,即快而不亂,氣貫長虹。語速雖快,卻字字清晰入耳,語氣上能聽出抑揚頓挫,節奏上能聽出起伏波動。這樣背出來的貫口,無疑能帶給觀衆十足的畫面感。

新相聲也好,傳統相聲也罷,始終離不開夯實的基本功。評判相聲演員的貫口表演水平,不能單純以要下尖兒來爲標準。但如果賣着力氣背完一段連觀衆鼓勵性的掌聲都要不下來,那就真該認真反思一下自己的基本功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