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表面上是劉備發動的一場復仇大戰,實際上是劉備政治生涯最後的放手一搏,劉備想趁自己人生最後的時機爲他所建立的政權提供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打着爲關羽復仇的旗號,想要奪回荊州,拓展蜀漢的戰略縱深和政治前景。

荊州對於蜀漢來說,就是發展的命脈所在,沒有荊州,蜀漢只能偏安一隅,失去爭奪天下的資本,劉備是絕對不會允許荊州丟失的,即使冒着曹魏虎視眈、漁翁得利的風險,也要發動這一場夷陵大戰,劉備是勢在必得的。

可惜歷史上的夷陵之戰,劉備戰敗了,劉備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他太急躁了,放棄了水軍,同時讓蜀軍全部駐紮在密林中,才被陸遜尋找到了戰機,劉備敗得心不甘、情不願的,事實上,劉備也並非沒有取勝的可能。

如果劉備不要放棄水軍,如果劉備不要讓軍隊全部駐紮在森林中,如果劉備不要急於決戰,而是利用孫權與曹丕之間的矛盾,無法攻下夷陵後暫時退兵,等到秋收和天氣轉涼快後再開戰,如果劉備從南邊的武陵郡入手,另派出一支軍隊攻擊陸遜的話,那麼劉備還是有可能在夷陵之戰取勝的。

如果劉備在夷陵之戰中,擊敗了陸遜,那天下形勢會如何發展?

首先,孫權是絕對不會投降的,要是想投降的話,赤壁之戰孫權早就投降了,孫權的選擇只有對抗到底,以孫權的特點來看,陸遜只是前線抵抗劉備的第一道防線,在陸遜身後,顯然還有荊州江陵城第二道防線對抗劉備。

江陵城是整個荊州的核心,城堅牆固,易守難攻,當年周瑜率軍攻打曹仁鎮守的江陵城,打了一年,還是曹仁主動棄城,周瑜才佔領江陵城,可以攻城戰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可是如果劉備不能拿下江陵城,就無法繼續攻擊孫權,不過攻城戰是陸戰,對於劉備來說,還是有把握的。

而江夏郡就是孫權的第三道防線,這是險要的長江與漢江的交匯口,是孫權利用水軍所長阻擊劉備的最好位置之一,劉備手下的水軍實力怎麼也是不如孫權的水軍實力,所以劉備能不能攻下江夏郡,是能否最後擊敗孫權的原因,如果前面兩道防線孫權都敗了的話,江夏郡可能也守不住,因爲軍心已失。

柴桑(今九江)就是孫權是第四道防線,這可是孫權最後一道防線了,如果柴桑丟了,整個江東再也無險可守,孫權就會開始向東南沿海逃走了,如果不逃,孫權將會被劉備俘虜。

同時,孫權也會不斷地向曹魏求援,如同當年曹魏被孫權攻擊襄樊時向孫權救援一樣的道理,孫權長袖善舞,善於利用各方政治勢力尋求平衡,如果劉備壯大了,曹魏也不想看到,所以孫權會拼命向曹魏示好,以換取支援,哪怕把他的兒子送到曹魏去當人質,孫權也不會猶豫的。

所以大概率孫權就會這麼做,在劉備一面攻擊孫權時,孫權一面向曹魏送子爲質、尋求支援,一面積極抵禦劉備,至於投降,孫權的字典裏應該沒有這個詞,他也不可能會投降,但是天下的形勢如果這樣發展的話,那對曹魏統一天下來說,就是一個絕佳的機會,當然前提是曹丕足夠聰明。

劉備與孫權打越熱鬧,對曹丕來說越高興,因爲曹魏就是螳螂捕蟬身後的黃雀,曹丕如果能在劉備吞併孫權的過程前利用機會大舉進攻,那將是曹丕統一天下的絕佳機會,這個機會連曹操都沒有,只有曹丕有,但不管形勢如何發展,只要劉備在夷陵之戰取勝,孫權都是輸家。

孫權最好的結果就是戰敗逃走,最壞的結果就是戰敗被殺,最大的可能就是被劉備趕出江東,很有可能會來到今天的臺灣島,度過孤苦的一生,而劉備則和曹丕劃江而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