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書君說

在先秦諸子百家中,墨家是唯一一個能與儒家相抗衡的學派。

雖然它存在的時間並不長,但是它那璀璨的光芒卻讓人難以忽視。

這其中自然少不了墨家學派創始人墨子的功勞。

今天,讓我們一起看有關墨家思想的故事。

大禹的傳人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墨”是一個不常見的姓氏。

以至於有些人說,墨子其實不姓墨。

是因爲他長年在戶外幹活,被曬得太黑,黑如墨汁,所以才被稱爲“墨子”。

這大概是皮膚黑的人,被黑得最厲害的一次。

當然也有人說,墨子的姓源於上古時期的一位名人——墨如。

和上個說法比起來,這個似乎更靠譜。

墨如是大禹的師傅,大禹傑出的治水才能就是從他那裏學來的。

墨如和大禹,對墨子來說,不僅僅是姓氏來源那麼簡單,更是他的精神偶像。

大禹風裏來雨裏去,四處治水。

因爲長期泡在泥水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磨沒了。

對於大禹這種艱苦奮鬥、勤勞堅毅的精神,墨子是非常佩服的。

墨子出生於普通的工匠家庭,據說他們家族有一部分工作是加工制書的竹簡、木簡。

所以,墨子一邊幹着木匠活,一邊閱讀了不少當時流行的儒家書籍。

在這些書中,墨子發現儒士們對大禹的態度有點奇怪。

一方面,孔子把大禹吹上了天,說他:“治水挖溝、開田種地,宮殿那麼簡陋也從不修整,簡直是一個沒有任何缺點的完美之人。”

另一方面,儒士們自己從不下地幹活,而是特別喜歡研究禮儀、音樂、射箭、騎馬等事情。

墨子心想,這些儒士們說一套做一套,盡幹些虛頭巴腦的事。

如果真的覺得大禹做的是好事,爲什麼不去學呢?

換了是我,我一定按照大禹的做事標準,幹起活來不怕苦不怕累,只當是在鍛鍊胳膊腿。

多年以後,墨家學派的衆多弟子,正是這樣一副大禹的形象。

爲了天下人的幸福,他們奔走在九州大地。

臉曬黑了、曬傷了,手粗糙了、乾裂了,腳起泡了、磨破了,腿肚子上的汗毛同樣磨沒了。

所以,當時墨子看着儒家的那些書,竟在腦海中不知不覺和他們辯論起來。

但墨子這個人並不強詞奪理,雖然他認爲是辯論就一定會有勝負,但他更認同辯論一定要有邏輯。

久而久之,墨子便發展出了被稱爲“墨辯”的完整邏輯思維,開創了中國古典邏輯學的先河。

千年以後,金嶽霖把包括墨子在內的東方邏輯,和西方邏輯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成爲一代哲學宗師。

然而墨子並不是一個只會耍嘴皮子的哲學家,相反他常常滿懷憂慮地看着周圍的世界。

跨界全能王

那個時代的天空,儘管沒有霧霾,卻常常有沖天而起的狼煙,有戰馬捲起的塵土。

一場戰亂,又一場戰亂,耕田的人跑了,紡線的人跑了,鐵匠跑了,木匠跑了……

幹活的人都跑了,那麼那些跑不動或者還沒跑的人怎麼喫飯呢?

他們不喫飯,因爲沒飯喫——他們改喫同類了。

原本恬淡愉悅的農家樂,變成了恐怖噁心的活地獄。

墨子不由得感嘆:“同樣生而爲人,爲什麼只有做工的這麼苦? 發動戰爭的貴族們,眼裏只有自己,根本就沒有別人。”

在當時的禮制下,雖然也有愛。

但稍微上層的人得到的愛,總是比下一層的人要多得多,下一層的人甚至根本得不到愛。

《小雅•大東》上說:“東方的老百姓穿麻線鞋,甚至有人雪天也只能光腳; 西方的貴族卻穿皮戴貂,在大街上炫耀招搖。”

對於來自東方的墨子來說,麻線鞋下的冰雪固然刺骨,然而來自西方貴族的敵意卻更加扎心。

不過,墨子並沒有滅掉貴族的想法。

這個老實人是這麼想的:“要是所有人都能彼此愛護、體貼,那麼誰還會發動戰爭去搶別人的東西呢?”

這就是墨家學派的核心思想:“兼愛”與“非攻”。

所謂兼愛,就是天下人愛天下人,不分等級尊卑;

所謂非攻,就是永遠不要發動戰爭。

然而墨子深知,想讓只愛自己的人也愛別人,想侵略別人的人停止戰爭,只靠耍嘴皮子是不太可能的。

於是,墨子帶領很多工匠開始鑄造軍事防禦器械。

這些器械怎麼能更精密、更有效呢?

墨子和這些人便開始琢磨、推理、驗證。

漸漸地,他們在力學、光學、聲學和幾何等方面,提出了很多正確而獨特的見解,甚至專門做過小孔成像這樣的實驗。

這,讓當時的諸子百家,不由地對墨子刮目相看。

一個工匠,憑着對邏輯的思考,成爲了一個能言善辯的哲學家。

然後,又藉着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一躍成爲了科學家。

這一次跨界,滿分!

多年後,墨子聽說南方的楚國要來攻打北方的宋國,還請了明星助陣。

這位明星叫做公輸盤,又名魯班。

墨子花了十天十夜,火速趕往楚國。

他先是對魯班說:“北方有個人得罪了我,我給你金子,你替我殺了他。”

魯班說:“我從不殺人。”

墨子說:“你幫楚國造了專門攻城用的雲梯,就是幫兇。”

魯班只好說:“可我已經答應楚王了,不能說不打就不打啊!”

墨子就去問楚王:“有個人有豪車美食,卻要搶別人的破車豬食,這是爲什麼呢?”

楚王答得乾脆:“有病唄!”

墨子接着說:“楚國這麼富裕,卻要去打破爛的宋國,這也是有病。”

楚王一聽,學起了魯班,說道:“魯班雲梯都給我造好了,不能說不打就不打啊!”

墨子火了,說:“那咱現在就打。”

他於是用腰帶模擬城牆,用木片表示器械,和魯班玩起了攻城守城的桌遊。

九攻、九守,魯班竟然沒討到一點便宜。

楚王一看,沒辦法,只好放棄了這場跨國戰爭。

墨子憑着哲學家的出色辯才和軍事家的精湛防禦,就這樣將一場災難化於無形。

這種跨界,堪稱完美。

然而,這時的他雖然名滿天下,卻不改初心。

儉樸的普通人

墨子常常一身粗布青衣,從早穿到晚。

這和他當年創立墨家學派之前,並沒有什麼區別。

那個時候,服飾要分顏色,不能亂穿。

而且不僅穿有說法,聽的也十分講究。

大型團隊表演是貴族朋友圈的日常,不然那位南郭先生哪有機會濫竽充數呢?

更氣人的是,那個時代的喪葬禮節太過麻煩。

國喪、家喪,動不動就守喪三年。

不但不讓人結婚生子,也不讓幹活,搞得全國的人好像都死了一樣。

更可恨的是,還要殺人陪葬,就算後來改成殺牲口,那也讓人心疼啊。

那些牲口可是用來幹活的,普通人可捨不得喫。

孔子就曾經說過,要是大家70歲之前都能喫上口肉,那可就太幸福了。

可是這些普通人根本不捨得喫,不捨得殺的牲口,卻因爲喪葬就白白被殺了。

從那時起,目睹了這一切的墨子,就主張“節用”。

千萬不要別人穿什麼好看的,自己死活也得穿。

他還主張“節葬”。

親人活着的時候好好愛護,不比死了厚葬強多了麼?

他也主張“非樂”。

意思是說,先別搞什麼歌舞,先讓人喫飽飯吧。

終其一生,墨子都力行儉樸,初心不改。

然而,墨子一人的努力,換不來墨家的千秋萬代。

每一家學說都有其優缺點,墨家也不例外。

那個時代的統治者正是用繁複的禮儀來約束人心,確立人與人之間的尊卑高下。

另外,要想統一安定,戰爭似乎也不可避免。

所以墨家的科技力量雖然受到了看重,其“兼愛”、“非攻”的理想卻勢必會被那個時代拋棄。

可惜的是,其科學思維和科學成果也隨之漸漸面目模糊,難以辨認。

然而,墨家學派這條波瀾壯闊的大河,表面看來似乎被歷史的厚土高坡掩埋得滴水不剩。

但實際上卻成爲一股潛入地下的暗流,滋養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爲今天的和諧、平等、富強、民主,默默貢獻着自己的力量。

墨子曾說過,不要天天吆喝做好人,而要紮紮實實做好事。

“沒有人是天生的英雄,不過是你我挺身而出。”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