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國家統計局公佈,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0.7%,扭轉了上半年下降局面。

如果說面對第一季度GDP增速-6.8%,大家的情緒是理解,第二季度的3.2%,情緒是振奮。

那第三季度4.9%的最新增速,該怎麼看。

無外乎兩個維度

從全球看,世界經濟低迷,疫情還未結束,大家如何共渡危機?

跟自己比,中國似乎快要恢復到原有水平。下一步,我們自己的後勁又在哪裏?

譚主還是老習慣,跟來自中央黨校、清華、北大、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社科院等機構的10位經濟學家聊了聊。

譚主全程看了國家統計局的發佈會,聽到最多的一個詞是“首次”

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年內首次轉正

貨物進出口增速年內首次轉正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季度增速年內首次轉正

疫情的不確定性;多國央行都採取了非常規的刺激政策;部分國家一意孤行阻礙全球化。

就說疫情最嚴重的美國。

▲3143個縣中,僅有4個縣保持零病例,“第三波”疫情高峯已經來臨

在全球幾近停擺的特殊時間點,中國產能發揮了供給全球的作用。

透過這個數據,一些產能轉移的傳言不攻自破,甚至還有不少訂單迴流。

幾天前的商務部媒體溝通會上,就有人提到:有些本來在印度生產的紡織訂單轉移到中國生產,這導致國內不少服裝製造的訂單已經排到了明年的5月份。

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告訴譚主:

“我們的出口不是佔別人的便宜,不是把別人的工作搶來,而是在別人無法生產的時候,我們生產,爲世界作貢獻。”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去年因爲美國挑起貿易戰,中國已經不是美國的最大貿易伙伴,但今年4月份開始,中國又重新成爲美國第一大貿易伙伴。

此外,今年中國對東盟、歐盟和日本的進出口均保持增長,中歐班列在前9月已超去年全年總量。

服務全球的生產能力背後,是一個製造業大國和產業鏈完整的大型經濟體。

但正像許多經濟學家提醒的那樣,目前的出口優勢,只是短期的替代效應。

人類一定會戰勝疫情,全球生產終會恢復。

中國經濟的後勁,還在別處

讓我們先把目光放得更長,看看現在的經濟到底處在何種水平。

這是最近七個季度的經濟數據,可以明顯看出,中國經濟正在靠近一條水平線。

這條水平線是什麼?

譚主最近看了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的一篇文章,文中有一句與此相關的表述:

中國的製造業憑藉規模效益和成本效應在全世界具有明顯優勢,但因爲成本上升和外部競爭壓力加大,自身正在出現報酬遞減。

解決的辦法正是創新

從第三季度經濟數據看,一些變化正在發生。

前三季度,高技術製造業、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5.9%、4.7%。

前三季度,工業機器人,集成電路產量同比分別增長18.2%、14.7%。

儘管增長強勁,但也要清醒地看到,現在,對製造業的投資依然不及房地產基建投資

正向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第二駕馬車——投資,主力仍然是房地產投資和基建投資。

對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楊光普也給了這樣一句提示:

我們要更多從中國的長遠考慮,中國的內需發展出來,可以給世界帶來更多的投資機會。

有心人可能會注意到,今年外商投資中國的速度在提高。

就看9月份,全國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25.1%,連續6個月實現增長。

與此同時,摩根、高盛、貝萊德等外資金融機構動作頻頻,紛紛加大了進入中國資本市場的力度。

他們看好的正是中國經濟的前景內需潛力

這背後自然也離不開中國金融政策的調整,持續提高開放程度,分享發展紅利,在今年疫情影響的背景下意義尤其特殊。

外資的到來也有助於產生“鮎魚效應”,促進要素資源配置向正確的方向流動,讓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的雙循環更加高效和精準。

中國,依舊是那片大海。

且聽,東風已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