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香菇飄香。位於丹江湖畔的淅川縣上集鎮張營村扶貧產業園裏,一座座整齊排列的黑色大棚裏20多萬袋袋料香菇喜獲豐收,待摘的香菇散發着菌香。連日來,國網淅川縣供電公司焦裕祿共產黨員服務隊隊員和村民們一起在大棚裏採摘、加工香菇,忙得不亦樂乎。

上集鎮張營村地處丹江口水庫,晝夜溫差大,水質和氣候都十分良好。扶貧產業園香菇大棚負責人王露申請的三相電架到了菇棚前,作爲村裏的致富帶頭人,她立即購置了設備、備料,着手製菌等,由此拉開了種植大棚香菇增收致富的序幕。十月是採摘的旺季,大家始終是忙忙碌碌的。如今,每個大棚裏擺放在架子上的香菇袋上結的都是密密麻麻的香菇,每天都有一二十個村民不停的採摘、剪把。

別看這蘑菇體積小,卻蘊藏着巨大的財富,張營村的貧困戶就是靠着它成功脫貧,村民們增加了收入,小小香菇成了名副其實的脫貧“致富傘”。

“近年來,我們村依託當地資源優勢,以‘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成立了食用菌合作社,帶領20多戶農戶種植香菇等脫貧致富,戶均增收4000元以上,不僅摘掉了窮帽子,鼓起了農戶的錢袋子,還增加了村集體經濟收入。”扶貧產業園香菇大棚負責人王露一邊在大棚裏採摘香菇一邊樂呵呵地說。

隨着香菇種植產業的發展,當地菇農種植香菇逐步使用風機、光能轉換機、攪拌機、裝袋機等電氣化設備,造成村裏的用電量增加,供電能力不足制約了香菇種植規模的擴大。

今年,國網淅川縣供電公司投資191.7萬元對該村進行農網改造升級,改造10千伏線路0.83千米、400線路4.5千米,配電臺區5個,新裝配變容量1200千伏安,滿足當地香菇種植用電需求。上集供電所定期組織員工上門服務,排查處理用電故障,及時瞭解菇農生產用電情況,每家每戶發放“供電服務聯心卡”,一個電話隨叫隨到,快速解決菇農的用電問題。

“像我這麼大年齡的人不能外出務工了,種莊稼也沒有多少力氣了。在這裏掙錢。今年上半年,我在這裏裝袋料等,掙了3000多元。這幾天又來到這裏採摘、剪香菇把,每天再掙幾十元。”69歲的徐玉芬老人一邊忙着剪香菇把一邊笑呵呵的說。

“下一步,我們瞭解到,老闆娘還要再建一個冷儲倉庫,一個烘乾室,再上一條香菇深加工車間,品質提高了,銷路就擴大了,我們要做的是,根據新的用電負荷進行增容改造,爭取讓老闆娘的香菇賣個好價錢,讓更多貧困戶來這裏務工,讓他們借電生財致富奔小康!”國網淅川縣供電公司上集供電所所長王書鵬肯定的說。( 全帥 王書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