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条新闻。

第一条,音乐美术等课程将纳入中考成绩。

理论上这当然是好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嘛,不是让孩子们变成只会做语数英题目的书呆子。身体是一切的本钱,所以体育提到了100的分值,音乐美术对熏陶孩子的修养也很重要,各占20分,比例也不是很大。

然而,这是理论上。现实层面,家长们会怎么做?要不要报各种培训班?这得增加多少花销?孩子们的压力是不是更大了?

以及,不同经济收入水平的家庭如何面对这一挑战?富裕家庭当然没问题,专门的钢琴房加私教都是小意思,正好发挥自己孩子的长处。中产家庭虽然压力大,咬咬牙还能撑着,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嘛。

低收入家庭呢?那些家境不好的孩子本来凭几门主课突出还有出头的机会,现在这么一改革,对他们是否有点不够友好?

第二,称在深山里办免费女子高中的张桂梅校长为“中国的特蕾莎”。

一些网友认为这种叫法其实是贬低了张校长,张校长和特蕾莎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信仰理念,这样称呼不伦不类。这说法有道理,只是我觉得媒体本身并无恶意,只是习惯性地用了把中国的某人、某地称为“外国XXX”的套路,没必要声色俱厉地批评。

不过,我要说的重点不是这种称呼,而是张校长的学校——大山里的学校,招收的是大山里的女孩,就是靠着死记硬背的填鸭式教育,就是单纯的苦读,才有了连续十年高考综合上线率100%、1800多名女孩从这里走出大山,2020年高考17人六百分以上,创造当地最高升学率……

她们能搞音乐美术那些素质教育吗?

这种改革也是与国际接轨吗?现在是中考,以后高考是否也会如此?

在美国,击剑赛艇练好了的话是进入常青藤名校的捷径,于是有钱人家都会在这上面给孩子投入。但穷人家的孩子自然是玩不起这种“贵族运动”的。

我明白,贫富分化是人类永恒存在的现象,不可能也不应该有绝对的平等。富人没错,生于豪富之家的孩子当然也没错,他们是幸运儿。

但阶层固化对任何文明都不是好事,而这就需要这教育资源分配上的权衡,目标是尽可能地给下一代人以公平的竞争条件和发展机会。

没有完美的方案,但应始终抱有这种“维护公平”的教育理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