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進平山鎮,就能看到刻有“平山·中國豆腐第一鎮”字樣的雕塑。

每週五9點,市民老許都要專程從哈市市區趕到平山鎮平山村一家豆製品加工坊,加入蜂擁購買“平山幹豆腐”的大軍。“別擠,給我來5斤”“大姐,照例給我10斤”……不到一小時,豆腐售罄。老許今年60歲,每週一次雷打不動“搶豆腐”,他已堅持了近20年。而在哈爾濱,還有太多和老許一樣的“平山幹豆腐”粉絲,自駕也好,騎行也罷,或專程或路過或慕名,都會“湧進”平山鎮,就爲了那一口“筋透薄軟”。

60多家手工豆腐作坊、一家今冬即將投入使用的大型豆腐加工廠,鎮口的一座“中國豆腐第一鎮”巨大石碑,如今“平山”的名號因一張小小的幹豆腐正在全國打響,包括北上廣深在內的全國訂單也讓平山豆腐有望在兩年後實現超億元的產值。

小小的豆腐,如何做到引領一方經濟騰飛,成了帶動一方百姓致富支柱產業的呢?

三代人傳承

探訪平山最老豆腐坊

薄如紙張,豆香味濃,喫起來口感筋道,“平山幹豆腐”聲名遠揚。

“老王家是我們鎮最早做豆腐的,而且是一家三代人都做豆腐。”近日,記者在平山鎮鎮長沈恩倫的帶領下,走進平山鎮最老的豆腐坊。

“等會兒啊,我要先發一單北京的貨。”46歲的王曉麗一邊熱情地招呼記者,一邊忙着回覆網上的訂單。

王家豆腐坊位於平山鎮平山村街面上,面積不大,但卻明亮整潔,院子裏掛滿了剛清洗的籠布。

“我們家的客戶全國各地哪兒都有,除了每天批發,又增加了很多線上銷售的客戶,從接單、製作到發貨,快的話幾個小時客戶就能收到新鮮的平山豆腐。”王曉麗告訴記者,她和父親每天從凌晨開始忙碌,不到中午,豆腐便售賣一空。

現在正是農忙,父親離開豆腐坊就“下地”了。說起平山幹豆腐的“前世今生”,王曉麗打開了話匣子。

在她的記憶裏,爺爺早年以做豆腐爲生。她兄弟姐妹四個,當時與爺爺奶奶同住。父親王玉學原是村幹部,但一年300元的工資,實在難以維持一家8口人的生活。無奈,1983年父親也開始做豆腐。在爺爺的精心指點下,“王家豆腐”很快便聞名鄉里。

“做豆腐可是個辛苦活兒,我上初一的時候就幫着家裏賣豆腐。”

王曉麗說,每天凌晨,父親就要起牀開始泡豆、熬豆、潑豆腐,陀螺般忙個不停。

起初,磨豆子都是毛驢拉磨,每一道程序都非常繁瑣。經過父親的不斷嘗試、研究配比,終於把傳統的豆腐改良,做出了新鮮美味的豆腐,其中皮薄豆香濃郁的幹豆腐更是“一炮打響”,成了鄉里遠近聞名的“搶手貨”。

“那時候,我白天上學,晚上放學回家後走村串巷賣豆腐。”王曉麗雖是家中的幺妹,但爲了供兩個姐姐讀書,她早早就成了“生意人”。

當時幹豆腐賣2.5元一斤,她小小的身軀每天背40斤,賣完到家往往都是深夜。

老王家的豆腐生意越來越好,村裏隨後就冒出幾十家豆腐坊。

38年老手藝人

道出平山幹豆腐精髓

薄如紙豆香濃,平山豆腐聲名遠揚。

說起平山豆腐,王玉學老人說:“一定要嚴格按規則操作。”

王玉學做的豆腐,出了名的好喫,不少人想請他去辦廠,給他更大的場地和更優厚的條件,但他卻說:“離開這個院,我就做不出這個味兒。”

說起這些,還有段鮮爲人知的插曲。

原來當年,王家豆腐出了名後,王玉學和老伴兒曾走出平山到外地打拼。但做出的豆腐卻怎麼都不對味,“怎麼試驗都不行。那時候我就知道了,離開了平山的水和豆子,啥手藝都白搭。”老人說。

老人說的平山“水”,是天然弱鹼礦泉水。平山鎮附近水資源豐富,水質清冽甘甜,PH值在7—7.5之間。用這種水做出來的水豆腐爽滑鮮嫩、香糯可口;幹豆腐輕薄筋道、豆香怡人。

老人說的平山“豆”,是產自當地無公害基地的“黑農48”。平山人種出的大豆蛋白含量在40%以上,平均畝產400斤。2019年全鎮種植大豆17486畝,年產約3500噸。其中豆製品廠使用1400噸,家庭自用100噸,2000噸對外銷售。

“別看豆腐小,這裏面門道可不少。”王玉學認真地說,除了平山特殊的水質,黃豆、手法固然不可少,最重要的是不能偷奸耍滑。

泡、拉、熬、潑、壓、起、疊,是王家豆腐的“七大祕籍”。

泡豆子,也很有講究。要想保證幹豆腐的口感好,出漿率高,必須要經過長時間的浸泡。冬季泡12個小時,夏季泡8個小時。

除了從毛驢拉磨變成現在的機器電磨,其他的傳統手工手藝,王玉學一直堅持至今。“換個方式,豆腐的味兒就不一樣了。”

在父親的帶領下,王曉麗順理成章地成了“豆腐三代”。一週前,王曉麗擴大經營,新開了一家豆腐作坊。

“現在我們平均每天也就做300斤左右幹豆腐,旺季能達到600斤左右。”每天睡5個小時,天不亮就爬起來趕製當天的訂單,成了如今王曉麗的生活常態。

儘管辛苦,但在王玉學一家人眼裏,誠實、信譽,是不能變的原則;把平山幹豆腐賣向全國、延續傳統手工製作豆腐工藝,更是他們如今新的動力。

“揹包客”大軍

將平山幹豆腐帶向市場

說起平山幹豆腐的“走紅”,王曉麗說:“這要感謝‘揹包客’。”

當年,平山幹豆腐在當地小有名氣後,就引來了絡繹不絕的“背豆腐”販子。也正是因爲他們,平山幹豆腐才能走出小鎮,走向更大的市場。

平山幹豆腐最先打入的就是哈爾濱市區。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在王家豆腐的“榜樣”感染下,平山鎮的豆腐作坊如雨後春筍般興起。

除了做豆腐,還有一些心思靈活的村民嗅到了“帶貨”的商機,“揹包客”應運而生,高峯時多達200多人。每天清晨天矇矇亮,平山鎮每家豆腐坊前都擠滿了“揹包客”,他們每人能背200多斤。就這樣,豆腐搭乘火車、汽車,賣到了哈爾濱市區和周邊區縣。“那時候,背豆腐的賺得比我們多,但沒想到,因爲他們,平山幹豆腐一下子就火了。”王曉麗說。

一傳十,十傳百。平山鎮開始出現了慕名而來的食客,只爲來嚐個鮮。隨着物流和網絡的發展,“揹包客”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網絡訂單和快遞發貨。但即便有了便捷途徑,不少哈爾濱人還是喜歡自己到平山買幹豆腐。因爲在很多人的眼中,平山幹豆腐原汁原味地傳承了民間手工製作的工藝,原汁原味地保留了農作物濃郁綿長的豆香,原汁原味地展現了山裏人的淳樸。

“塑封能保鮮3天,凍豆腐保存時間能久一點。”名氣大了,訂單多了,但產量卻一直是手工作坊繞不開的“結”。年節前旺季時,全鎮幾十家作坊開足馬力也難以滿足需求。有的豆腐坊甚至不得不“限購”,爲了保證大家都能喫着,春節前每人只能買10塊錢的。”

說起未來,王玉學父女倆也是憂心忡忡。“小作坊落後的生產環境和生產能力,限制了我們的發展,尤其是要想進入大型商超,申報和審批繁瑣,小作坊的東西基本沒可能進去。而我們最大的夢想,就是手工製作的平山幹豆腐能走向更大的市場。”

擺脫“小作坊”理念

實現品牌華麗轉身

好水好豆好手藝產出好豆腐。

平山幹豆腐以其薄而有彈性、味美而色正走俏,但要想大批量走出省內、走向全國,還面臨嚴峻的考驗。

爲打破傳統落後的營銷模式,2017年平山鎮政府請來專業電商平臺的授課講師,免費爲村裏數百人授課。其中有52家小作坊註冊了電商平臺,大部分經營者開始嘗試通過手機網絡平臺銷售豆腐等農產品,開啓了網絡營銷的現代化新模式。

雖然豆腐坊的業主們拓展了微商、電商等線上銷售領域,但手工作坊有限的生產能力,依然是阻礙產業發展的“瓶頸”。平山鎮黨委書記劉彥峯爲此思考了很久。

“我們現在這些豆腐作坊,都是分散經營、單打獨鬥、各自爲戰,而且各家自主經營的規模都不是特別大,達不到小型企業的規模。因此平山幹豆腐要想進入大商場和大超市,在市場監督部門申辦‘身份證’就比較難。”劉書記說,豆製品進商場、超市,對生產環境、原材料以及質量等相關步驟的審查非常嚴格,並且還要申辦相關的市場流通手續。

爲徹底改變平山豆腐單產單銷,產品質量與包裝不統一,達不到規模供應的現狀,平山鎮成立了豆製品加工協會,對豆腐的生產環境、質量標準等進行嚴格的統一規範。比如,一斤黃豆只能出一斤左右的幹豆腐,且每斤幹豆腐要在20張左右,要足夠薄……

爲了保護品牌,平山鎮通過加強監管和認證,也讓平山豆腐有了“身份證”。如今,王玉學的豆腐坊已獲得了當地政府部門核發的“小作坊覈准證”和“生產經營許可證”。

有了“身份證”,城裏的不少大飯店成了王家的大客戶,每斤豆腐賣到了至少6元,最高12元的好價。

工廠化生產即將投用

保留傳統的“平山味兒”

院子裏掛滿了剛清洗的籠布。

1991年出生的韓明,是不折不扣的平山人,從小喫着家鄉的豆腐長大,那股脣齒留香的味道也讓他難以忘懷。

在南方打拼多年,已小有成就的韓明毅然回鄉發展,將自己的食品加工廠建在家鄉,幫助村民就業,爲家鄉經濟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這幾年,總有南方客戶來,我經常給他們買豆腐喫。大家對平山豆腐都讚不絕口,這讓我看到了商機。”韓明說,客戶愛喫火鍋,涮火鍋時家鄉的凍豆腐和幹豆腐是重要的食材。一次飯局,一位客戶獨自喫光了三盤凍豆腐還不“罷休”,並說,“在南方,喫不着這個味兒的豆腐。”也正是這次,讓韓明知道了平山豆腐市場價值和潛力。

“現有的平山豆腐生產基本都是小作坊模式,很難有更大的市場空間,我的目標是採用工廠化模式,讓平山豆腐成爲‘正規軍’,進入到商超中。”通過鎮政府的支持,韓明已將自己的食品廠廠房分出近2000平方米,專門用於製作豆腐。規範化、標準化的豆腐生產模式,正式開啓。

“我們以做三色凍豆腐和幹豆腐爲主。”韓明說,將菠菜汁、胡蘿蔔汁等新鮮果蔬汁融入到豆腐中創作的三色豆腐,色、香、味俱全,是很好的健康營養食品。豆腐廠即將投產,預計每天產出10噸凍豆腐,4噸幹豆腐。目前,韓明就已接到來自北京、上海、四川、廣州等18個省市的800多萬份訂單。其中大部分都是飯店、酒店等餐飲行業的預訂單。

現代化、電子化的機械作業,製作出的豆腐是否還能保留傳統的“平山味兒”呢?

韓明說:“這個大家可以放心,我們採用的是半自動化製作豆腐,最重要的磨漿、煮漿兩個部分,依舊保持手工製作的老傳統工藝。”

韓明坦言,如果全是機械化操作,肯定做不出老味道。“磨漿過程中,絕對不能有鐵的味道;煮漿,也要採用燒柴火的傳統工序。只有這樣,才能做出原汁原味的平山豆腐。”

兩年後產值或過億

小豆腐帶動大發展

“豆皮薄來豆皮香,泡豆適時細打漿,輕點滷水巧加壓,筋透薄軟美名揚。”起源於民國時期的平山豆腐,至今已有近百年曆史。

一進平山鎮,就能看到刻有“平山·中國豆腐第一鎮”字樣的“巨石”傲然而立,這是平山鎮政府請專家爲平山豆腐專門設計、由兩塊磨盤和五塊豆腐構成的雕塑。“1998年成立豆腐加工專業協會,會員32戶,目前已經發展至100餘戶,從業人員1200餘人,年加工生產水豆腐400萬塊,幹豆腐300萬斤,年產值3000萬元以上,年利潤700餘萬元。現在,鎮政府將豆腐產業規劃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內容,力爭在一兩年內,將現有的60多家豆腐作坊及豆腐企業發展到100家。同時,爲了豐富豆製品種類,政府請有關專家已經研發出40多種豆腐食品。”劉彥峯說,鎮政府還計劃打造一批特色豆腐宴飯店,適時舉辦“豆腐美食節”,並在鎮區河畔建設“枕河豆腐小鎮”,包括建設豆腐文化廣場和美食一條街,在附近旅遊景點入口、途徑地點增加豆腐銷售點,把平山鎮打造成“中國豆腐第一鎮”,帶動村民致富。“兩年內,平山豆腐有望實現產值超億元。”

目前,哈爾濱新供銷集團在哈市70家社區店經營平山幹豆腐,日售幹豆腐200斤,明年將達到200家至300家。此外,該集團還將投入100臺無人售貨機用於銷售幹豆腐,將進軍大慶、北京等市場,預計日銷售豆腐可達1萬-2萬斤。

後記

平山豆腐,遠近馳名,已成爲當地的一張亮麗名片。

如今平山的豆腐經濟已不再侷限在豆腐本身,“大力發展平山豆腐產業,同時帶動種植業、旅遊業發展,從而形成產業間的良性循環,是平山鎮未來發展的重中之重。”鎮長沈恩倫說。

除了豆腐,鎮裏自產的山野菜、蘑菇榛子、木耳、黏玉米,以平山豆腐經濟爲龍頭的農副產品深加工業,已形成規模。西泉眼水庫、皇家鹿苑、神鹿滑雪場、帽兒山、松峯山、金龍山、玉泉狩獵場和北方森林動物園等山水旅遊經濟的發展,更是與之遙相呼應,相輔相成。“我們還要繼續完善基礎硬件設施,將小鎮的‘豆腐+旅遊’規劃向前推進。” 鎮黨委書記劉彥峯說。

來源:哈爾濱新聞網-新晚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