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人民銀行法修訂草案中宏觀審慎政策是什麼?有個工具就在身邊 

新京報貝殼財經訊(記者 程維妙)10月23日,央行就《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意見稿的主要內容有八方面,包括建立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及健全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金融控股公司和重要金融基礎設施的統籌監管制度等。兩天前,央行副行長潘功勝剛剛在2020金融街論壇年會上談到宏觀審慎監管,並透露《系統重要性銀行評估辦法》擬於近期發佈。

什麼是宏觀審慎政策?有一個工具就在我們身邊,即購房按揭貸款首付比。“房地產市場忽冷忽熱,需要有宏觀審慎政策框架進行逆週期調節,其中一個工具就是首付比。”原央行行長周小川曾表示。央行自2003年引入這一政策以來,已多次根據形式變化調整最低首付比要求。此外,宏觀審慎政策還通過調整銀行資本金要求、加槓桿限制等影響資產價格。

宏觀審慎政策與貨幣政策有何區別,又有何聯繫?有業內機構介紹,貨幣政策主要通過利率、信貸等傳導渠道,宏觀審慎政策作爲有益補充。一旦利率等總量政策難以兼顧不同市場主體的差異時,實體經濟低迷下各種順週期因素疊加後可能使實體經濟出現超調,此時需要宏觀審慎政策進行逆週期調節,重新激活實體經濟。

推動各國央行加強宏觀審慎管理的一個標誌性事件,是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潘功勝在21日演講中表示,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帶給中央銀行很多反思,個體金融機構的穩健並不代表金融系統的整體穩健,需要彌補微觀審慎監管的不足,加強宏觀審慎政策應對,以防範系統性風險順週期積累以及跨機構、跨市場、跨部門和跨境傳染。

防範系統性風險一直是重要課題。事實上,此前十九大報告就提到過“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而後央行於2019年設立宏觀審慎管理局。本次《徵求意見稿》進一步填補宏觀審慎政策的制度空白,建立宏觀審慎政策框架,明確宏觀審慎政策目標,以加強逆週期調節和穿透式監管爲重點,健全金融機構逆週期資本緩衝、風險準備金、壓力測試等宏觀審慎政策工具箱。

《徵求意見稿》另一個主要內容,是健全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金融控股公司和重要金融基礎設施的統籌監管制度。明確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的評估、識別、監測分析、並表監管以及恢復和處置計劃的制定實施。明確金融控股公司的審批和監管規定。明確重要金融基礎設施的建設規劃、認定、檢查評估和監管。

潘功勝兩天前也曾“劇透”,央行已牽頭制定《系統重要性銀行評估辦法》,擬於近期發佈。該辦法去年末向社會徵求意見,業內人士認爲,可理解爲銀行系統改變一個“排輩”方式,評估有助於開展差異化監管,同樣旨在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程維妙 編輯 嶽彩周 校對 楊許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