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諮詢師

如果說有什麼東西是多數人不喜歡的,那我想“絕望”一定是其中之一。但它真的沒有存在的必要和價值嗎?

當然,我知道可能你更傾向於去看與“如何賺更多的錢”、“如何讓對方一下子就喜歡上自己”、“如何讓自己快速成長起來”相關的文章,但也請相信,這個世界上並沒有“多餘”的東西,任何存在都有其價值和意義。

而在這裏我也想從“我想賺更多錢”、“想讓對方更快喜歡上自己”、“想讓自己在最短的時間內成長起來”這個方向往下面說說,因爲實際上它們與一開始的主題“絕望”是很有關係的。

這樣的描述可能確實讓你有些意外,並可能讓你在出現一些興趣的同時也半信半疑,但請放心,我並不是一個喜歡自我營銷或誇大其詞的人。

在這些年的諮詢歷程中,以及很多前輩、同輩的描述裏,都涉及到了一類很有趣的朋友,他們都像這位一樣:

“老師,我感覺自己最近非常的焦慮,腦海裏總是有很多擔憂。而這種情況是在我父親告訴我他要找個老伴兒,並且已經有意中人之後出現的,你能不能幫幫我呢。”

“我感覺你對自己的情況看的還是挺清楚的,那麼,我想問一下,你希望得到哪種幫助呢?”

“怎麼說呢,我母親在我小的時候就因病離世了,父親這些年一直一個人把我們兄弟二人拉扯大,確實不容易。現在我們兩兄弟都成家立業了,也不希望父親晚年太過孤單,他想找個老伴兒,我們倆都是支持的,但是不知道怎麼的,我總覺得父親口中的那個意中人就是來騙錢的,所以想問問老師你,看有沒有辦法讓父親對她死心,因爲我已經做了很多工作了,我父親根本就不聽我的。”

“嗯,這樣。那麼,請問有沒有什麼確切的證據來證明‘她確實是圖錢’的呢?”

“我也託人做了一些調查,雖然沒有太多不利的消息,可你說我父親都這個年紀了,她同意跟他在一起,除了能圖錢,還能圖啥呢?”

如果你來回答這個問題,那你覺得“她還能圖啥呢”。

不過這不是這裏的重點,因爲很顯然他之所以焦慮,並不是因爲“她確實名聲很不好”,而只是因爲“他只能看到‘別人只會因爲錢,而同意和父親共度晚年’這個可能”,並且這個觀念非常深刻,以至於“他希望父親按照他的期待遠離這位女性,並且去選擇讓他滿意的老伴兒”。

這種執念也在隨後的交流中有非常明顯的表現,就比如,“明明是因爲她我才焦慮的,爲什麼老師你說是我的問題呢”、“好了好了,我承認焦慮跟我相關,那你能不能跟我說說‘如何讓她遠離我父親’呢”、“你看,之前她沒在的時候我都好好的,現在她來了我就焦慮了,那怎麼可能跟她沒關係呢”……

而之所以這樣執着,其實是他想要去控制與他交流的人,並希望與他交流的人按照他的想法與思路,提供他想要的答案。或者說的直白點就是“我不管你怎麼看,在我眼裏就是她不對,我現在就要她離開我父親。這個問題我暫時解決不了,所以你得幫我實現我想要實現的目標”。

“人家就是爲了想要實現自己的目標才花錢的呀,這難道不對嗎”,可能會有朋友這麼說。

這裏面其實沒什麼不對的,作爲服務的提供者當然要對得起來訪者的付出與信任。但在這裏問題並沒有表面上這麼簡單。

說到這兒我想起來了一個笑話,說有個人扭傷了,就去問醫生怎麼做比較好,醫生就說“沒事兒,你回家熱敷就行了”,那個人聽了之後詫異的說“可我奶奶說要冷敷”,醫生沒好氣的瞪了一眼“我奶奶說要熱敷”。

表面上看呢,這個笑話諷刺的是:兩個人都沒有屬於自己的看法,對於這個問題怎麼解決都是直接使用“他人經驗”、“他人說法”。而我覺得稍微深層次一點的角度,其實這個笑話是在描述“我覺得我奶奶告訴我的是對的,所以我把我的‘對’告訴你,並且也希望你按照我的‘對’去解決問題,而如果你不願意這麼做,那不好意思,我就一定要說服你聽我的,因爲我的‘對’纔是真的‘對’”。

這就好像是:一位朋友跑到你的面前,僅因爲自己看了一些經驗、揭祕與解讀,就跑過來忽略你經過多年學習與實踐才培養出的專業性,非要求你按照他的理解解決他想解決的問題。

當然了,有時候對方確實看問題比較客觀,可如果僅僅是“想要實現自己內心的目標”、“把他人當作實現自己目標的工具”,那這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就喪失了客觀呢?

我不會因爲誰告訴我他有抑鬱症就把他視爲有抑鬱症,我需要自己判斷他確實很大可能有,或者看到他有過確診纔會這麼做。

因爲我覺得“客觀上問題是什麼”要比“來訪者覺得問題是什麼”、“來訪者怎麼理解”與“來訪者想要怎麼解決”重要的多。畢竟,雖然有一些解決方法從理論上、模擬上看是行得通的,可要解決現實世界的問題就必須尊重現實,比如餓了就得喫、渴了就得喝、感冒了就得用對症的藥。

但可能因爲小時候總是被家人滿足的成長經歷、社會與城鎮化加速對我們帶來的更多的保護、生活中的便利越來越多讓我們覺得“什麼都可以做到”、我們頻繁的貫徹自己的“對”,而絕大多數時候確實得到滿足等因素的影響,使我們的自我效能感不斷膨脹,進而不自覺的養成了“我想要的就能得到”、“我認爲的‘對’纔是‘對’”、“我看到的方法就是唯一”這樣的習慣和認知,可這會兒站在旁觀者的角度,你覺得這幾個問題的答案是什麼呢?

其實每週都會遇到類似的狀況,而尤其是在遇到“明明需要調整的是家長,可家長總覺得問題在孩子,並固執己見”的時候總會帶來一些唏噓。

因爲接下來的發展大概率是:

家長不斷的向別人求助,只爲遇到那個“能順着他意思,給他想要答案”的人——孩子本來沒有什麼問題,僅僅只是家長與家庭問題的體現,而被迫在本就難受的基礎上,再去逼迫自己調整——家長與家庭問題持續存在,帶給孩子的負面影響持續存在——孩子在這樣的氛圍下,也覺得出問題的是自己——孩子需要帶着家長與家庭帶來的負面影響,以及被迫改變帶來的勉強,去改變本就不存在的問題——無論怎麼努力,效果都很差,並且孩子的個人狀態也開始越來越差——家長越來越着急、越來越焦慮,於是繼續尋找“能給自己想要答案”的人。

那什麼時候才能從這個循環中走出來呢?

只有當家長絕望了、認命了、終於肯承認“自己也有錯了”、終於肯踏踏實實的去解決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終於肯與現實和客觀攜手合作了,轉機纔會真的出現。

你要知道,生活中本就存在很多我們做不到的事情、我們本來就只是能力有限的普通人、即便我們在人類社會里能收穫一些東西,可在現實面前我們始終是微不足道的。

而當我們把自己凌駕在客觀與現實之上時,就已經踏上了“無論怎麼努力都沒有效果,然後只得破罐子破摔或者不再努力”的自我毀滅之路。唯有適度的絕望,才能將自己從膨脹中解救出來,認清自己只是凡人與普通人、認清自己永遠只能做“自己能力範圍內”的事、認清“我們只能與現實合作,而不是讓現實聽我們的”這一客觀事實。

當然,所有類似的情況基本上都會按照剛剛的模式發展,只是具體的細節略有不同。

而這時候我們再回到一開始提到的“如何賺更多的錢”、“如何讓對方一下子就喜歡上自己”、“如何讓自己快速成長起來”,然後再問自己一個問題“這些東西是真的存在,還只是因爲內心中‘自己想要走捷徑’才認爲它們肯定存在,並基於自己幼稚的認知而不斷尋找這些、不斷取信與之相關的信息呢”?

誠然,希望是很好的東西,但絕望未必是壞事兒,甚至有時候,絕望本身就是希望。

感謝朋友你的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