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咨询师

如果说有什么东西是多数人不喜欢的,那我想“绝望”一定是其中之一。但它真的没有存在的必要和价值吗?

当然,我知道可能你更倾向于去看与“如何赚更多的钱”、“如何让对方一下子就喜欢上自己”、“如何让自己快速成长起来”相关的文章,但也请相信,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多余”的东西,任何存在都有其价值和意义。

而在这里我也想从“我想赚更多钱”、“想让对方更快喜欢上自己”、“想让自己在最短的时间内成长起来”这个方向往下面说说,因为实际上它们与一开始的主题“绝望”是很有关系的。

这样的描述可能确实让你有些意外,并可能让你在出现一些兴趣的同时也半信半疑,但请放心,我并不是一个喜欢自我营销或夸大其词的人。

在这些年的咨询历程中,以及很多前辈、同辈的描述里,都涉及到了一类很有趣的朋友,他们都像这位一样:

“老师,我感觉自己最近非常的焦虑,脑海里总是有很多担忧。而这种情况是在我父亲告诉我他要找个老伴儿,并且已经有意中人之后出现的,你能不能帮帮我呢。”

“我感觉你对自己的情况看的还是挺清楚的,那么,我想问一下,你希望得到哪种帮助呢?”

“怎么说呢,我母亲在我小的时候就因病离世了,父亲这些年一直一个人把我们兄弟二人拉扯大,确实不容易。现在我们两兄弟都成家立业了,也不希望父亲晚年太过孤单,他想找个老伴儿,我们俩都是支持的,但是不知道怎么的,我总觉得父亲口中的那个意中人就是来骗钱的,所以想问问老师你,看有没有办法让父亲对她死心,因为我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了,我父亲根本就不听我的。”

“嗯,这样。那么,请问有没有什么确切的证据来证明‘她确实是图钱’的呢?”

“我也托人做了一些调查,虽然没有太多不利的消息,可你说我父亲都这个年纪了,她同意跟他在一起,除了能图钱,还能图啥呢?”

如果你来回答这个问题,那你觉得“她还能图啥呢”。

不过这不是这里的重点,因为很显然他之所以焦虑,并不是因为“她确实名声很不好”,而只是因为“他只能看到‘别人只会因为钱,而同意和父亲共度晚年’这个可能”,并且这个观念非常深刻,以至于“他希望父亲按照他的期待远离这位女性,并且去选择让他满意的老伴儿”。

这种执念也在随后的交流中有非常明显的表现,就比如,“明明是因为她我才焦虑的,为什么老师你说是我的问题呢”、“好了好了,我承认焦虑跟我相关,那你能不能跟我说说‘如何让她远离我父亲’呢”、“你看,之前她没在的时候我都好好的,现在她来了我就焦虑了,那怎么可能跟她没关系呢”……

而之所以这样执着,其实是他想要去控制与他交流的人,并希望与他交流的人按照他的想法与思路,提供他想要的答案。或者说的直白点就是“我不管你怎么看,在我眼里就是她不对,我现在就要她离开我父亲。这个问题我暂时解决不了,所以你得帮我实现我想要实现的目标”。

“人家就是为了想要实现自己的目标才花钱的呀,这难道不对吗”,可能会有朋友这么说。

这里面其实没什么不对的,作为服务的提供者当然要对得起来访者的付出与信任。但在这里问题并没有表面上这么简单。

说到这儿我想起来了一个笑话,说有个人扭伤了,就去问医生怎么做比较好,医生就说“没事儿,你回家热敷就行了”,那个人听了之后诧异的说“可我奶奶说要冷敷”,医生没好气的瞪了一眼“我奶奶说要热敷”。

表面上看呢,这个笑话讽刺的是:两个人都没有属于自己的看法,对于这个问题怎么解决都是直接使用“他人经验”、“他人说法”。而我觉得稍微深层次一点的角度,其实这个笑话是在描述“我觉得我奶奶告诉我的是对的,所以我把我的‘对’告诉你,并且也希望你按照我的‘对’去解决问题,而如果你不愿意这么做,那不好意思,我就一定要说服你听我的,因为我的‘对’才是真的‘对’”。

这就好像是:一位朋友跑到你的面前,仅因为自己看了一些经验、揭秘与解读,就跑过来忽略你经过多年学习与实践才培养出的专业性,非要求你按照他的理解解决他想解决的问题。

当然了,有时候对方确实看问题比较客观,可如果仅仅是“想要实现自己内心的目标”、“把他人当作实现自己目标的工具”,那这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就丧失了客观呢?

我不会因为谁告诉我他有抑郁症就把他视为有抑郁症,我需要自己判断他确实很大可能有,或者看到他有过确诊才会这么做。

因为我觉得“客观上问题是什么”要比“来访者觉得问题是什么”、“来访者怎么理解”与“来访者想要怎么解决”重要的多。毕竟,虽然有一些解决方法从理论上、模拟上看是行得通的,可要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就必须尊重现实,比如饿了就得吃、渴了就得喝、感冒了就得用对症的药。

但可能因为小时候总是被家人满足的成长经历、社会与城镇化加速对我们带来的更多的保护、生活中的便利越来越多让我们觉得“什么都可以做到”、我们频繁的贯彻自己的“对”,而绝大多数时候确实得到满足等因素的影响,使我们的自我效能感不断膨胀,进而不自觉的养成了“我想要的就能得到”、“我认为的‘对’才是‘对’”、“我看到的方法就是唯一”这样的习惯和认知,可这会儿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你觉得这几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呢?

其实每周都会遇到类似的状况,而尤其是在遇到“明明需要调整的是家长,可家长总觉得问题在孩子,并固执己见”的时候总会带来一些唏嘘。

因为接下来的发展大概率是:

家长不断的向别人求助,只为遇到那个“能顺着他意思,给他想要答案”的人——孩子本来没有什么问题,仅仅只是家长与家庭问题的体现,而被迫在本就难受的基础上,再去逼迫自己调整——家长与家庭问题持续存在,带给孩子的负面影响持续存在——孩子在这样的氛围下,也觉得出问题的是自己——孩子需要带着家长与家庭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被迫改变带来的勉强,去改变本就不存在的问题——无论怎么努力,效果都很差,并且孩子的个人状态也开始越来越差——家长越来越着急、越来越焦虑,于是继续寻找“能给自己想要答案”的人。

那什么时候才能从这个循环中走出来呢?

只有当家长绝望了、认命了、终于肯承认“自己也有错了”、终于肯踏踏实实的去解决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终于肯与现实和客观携手合作了,转机才会真的出现。

你要知道,生活中本就存在很多我们做不到的事情、我们本来就只是能力有限的普通人、即便我们在人类社会里能收获一些东西,可在现实面前我们始终是微不足道的。

而当我们把自己凌驾在客观与现实之上时,就已经踏上了“无论怎么努力都没有效果,然后只得破罐子破摔或者不再努力”的自我毁灭之路。唯有适度的绝望,才能将自己从膨胀中解救出来,认清自己只是凡人与普通人、认清自己永远只能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认清“我们只能与现实合作,而不是让现实听我们的”这一客观事实。

当然,所有类似的情况基本上都会按照刚刚的模式发展,只是具体的细节略有不同。

而这时候我们再回到一开始提到的“如何赚更多的钱”、“如何让对方一下子就喜欢上自己”、“如何让自己快速成长起来”,然后再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些东西是真的存在,还只是因为内心中‘自己想要走捷径’才认为它们肯定存在,并基于自己幼稚的认知而不断寻找这些、不断取信与之相关的信息呢”?

诚然,希望是很好的东西,但绝望未必是坏事儿,甚至有时候,绝望本身就是希望。

感谢朋友你的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