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貿易路線之一,絲綢之路是通往至關重要時代的門戶。絲綢之路遠離了偏僻的、塵土飛揚的小路,把無價的貨物、藝術和知識,傳遍了歐洲和亞洲。

關於絲綢之路的瑣事,從蒙古人到黑死病,再到最早有記錄的工業間諜案,甚至還有美國郵政的非官方信條,無所不有。它涉及中國王朝、穆斯林帝國、蒙古遊牧民族和歐洲大陸。還塑造了大發現時代,最終迫使探險家們尋找通往東方的新途徑——並在這個過程中發現了新世界。

絲綢之路的前身,是波斯人修建的

早在中國人建立絲綢之路的幾個世紀之前,波斯人就建立了一條通往地中海的貿易路線。在公元前5世紀,由阿契美尼德帝國的大流士大帝建造,這條皇家之路從今天伊朗的古城蘇薩(Susa)延伸到薩迪斯(Sardis)帝國的西部邊緣,也就是現在的土耳其。它使帝國的偏遠地區,能夠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進行貿易和交流。早期的羅馬人改善了道路的基礎設施,其中的一些方式至今仍然存在。

波斯信使很優秀,他們激發了美國郵局的靈感

在皇家大道上傳遞信息的信使,非常有效率,他們在七天的時間裏,可以騎馬走近1700英里。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在紀念波斯騎士時寫道:“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比這些波斯信使的速度更快。雪、雨、熱、夜都不能阻止這些信使,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指定的行程。”

這句話其中的一個版本,被刻在了紐約市的詹姆斯·法利郵局上,並被很多人認爲是美國郵政服務的非官方座右銘。

希臘和中國在通道建成前不久,進行了接觸

一般認爲,中國和希臘的第一次接觸,是在公元前200年左右,也就是漢朝早期。在征服了波斯人,打敗了大流士三世之後,亞歷山大把他的許多士兵,留在了亞歷山大的新城市。他們的後代與當地居民通婚,建立了希臘大夏文化。

這條路有4000多英里長

絲綢之路是一條商業路線,始於中國的西安,向西經過中東、黎凡特,最後到達地中海的君士坦丁堡。從那裏,貨物被船運到西歐,然後一路運到英國。它從傳統的起點到終點,長達4000多英里,幾乎穿越了當時的每一個主要帝國。

絲綢之路不僅僅是一條路

雖然主要的絲綢之路是一條連續的軌跡,但沿途也有許多小的路線分支,其中許多與主要的絲綢之路平行。沿着塔克拉瑪干沙漠,有南北向的路線向西延伸,當它到達現在的烏茲別克斯坦時,這條路分成了許多更小的路線。並分裂到幾個主要的中東城市,直到最後到達它的東部最遠的君士坦丁堡。

絲綢之路帶來的不僅僅是絲綢

雖然絲綢是中國通往西方的主要商品之一,但它遠遠不是歐洲人渴望的唯一貴重商品。上等的香料、藝術品和香水,傳到西方的中東,然後傳到羅馬以外的地方,羊毛、黃金和白銀則作爲報酬傳到東方的中國。這條道路也是一條通訊路線,信使可以在土地上快速移動,把信息從遙遠的前哨傳送到終點。

絲綢之路由中國建立時,是由一個德國人命名的

“絲綢之路”的真名,直到1877年才被創造出來,當時德國地理學家、科學家費迪南德·馮·希特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在一本五卷冊的地圖集中,使用了這個詞,這本地圖集記錄了他在考察中國時的發現。

在官方看來,絲綢之路已經開放了近1600年

從公元前130年絲綢之路的建立,到1453年奧斯曼帝國(意圖禁止與中國的貿易)的最終封鎖,這條從中國出發的路線斷斷續續地開放了1500多年。

中國開放這條路,是因爲想要西方的馬

除了希臘大夏帝國,位於喜馬拉雅山脈正西的另一個主要強國,是大元民族(可能是來自“愛奧尼亞人”的翻譯),這是希臘人常用的術語。大元人和中國人大約在公元前150年接觸,中國人立刻被他們馬的力量所征服。漢人建立了一個養馬計劃,來幫助擊退遊牧民族的劫掠,然後貿易關係開始了——絲綢之路的第一次萌芽。

中國在公元前130年,建立了絲綢之路,但很快就失去了對它的控制

公元前129年,就在絲綢之路開通的一年之後,米特里達提的帕提亞帝國,結束了他們與塞琉西人的長期戰爭,將他們趕出了波斯。這使帕提亞人控制了絲綢之路的一段很長的路。

中國的長城的部分目的,是爲了保護絲綢之路

中國長城的修建,是爲了方便絲綢之路貨物的進出口,並保護絲綢之路免受劫掠。商隊遠離中央的首都是很容易受到遊牧民族襲擾。而部分沿北部地區建造的長城,則保護絲綢之路免受遊牧民族的襲擾。

絲綢在羅馬,是非常有爭議(而且也很流行)

中國絲綢立即在羅馬的富有階層中流行開來。羅馬、埃及、希臘和黎凡特地區,對絲綢的需求因此很大,以至於漢朝時期,通過出口絲綢獲得了巨大的財富,包括貨幣和貴重物品。保守的羅馬人繼續譴責絲綢是頹廢的,不道德的,和女性化的男人穿的。

但無論如何,昂貴的絲綢源源不斷地流入羅馬,然後貴重的貨物和黃金源源不斷地出口到中國。

中國對絲綢的生產方法保密

幾個世紀以來,絲綢一直是中國的主要出口商品,所以也一直努力保守這個行業祕密。大約在公元550年,西方開始意識到絲綢不是從中國的樹上長出來的,而是由蠶絲紡成的。

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厭倦了向中國人支付高昂的絲綢價格,於是派了兩名特使假扮成僧侶到中國去偷蠶,並將它們走私回西方。

這條路在唐朝興盛起來

在拜占庭帝國打破了中國絲綢的壟斷之後,絲綢之路的重要性在大約100年的時間裏下降了。之後唐朝重新開放了它,並保持了幾十年的開放——直到它再次被關閉。幾十年後,它再次開放,然後進入了它最繁榮的時期,並受唐朝控制,直到1200年。絲綢、香料、貴重金屬、藝術、服裝、寶石和手工藝品,在東西方之間自由流通。

黑死病通過絲綢之路傳播

雖然絲綢之路爲東西方之間的貿易和文化交流,提供了條件,但它也被證明是疾病的傳播渠道。而最糟糕是黑死病的傳播。由老鼠和跳蚤與商隊一起被攜帶出去,當瘟疫爆發時,迅速傳播。其中一場大爆發可能是公元541年的“查士丁尼瘟疫”,它摧毀了拜占庭帝國,並大量減少了君士坦丁堡的人口。

另一次鼠疫的爆發,比541年的大得多,發生在14世紀晚期,它很可能起源於蒙古大草原,然後沿着絲綢之路傳播。

歷史上一些最重要的城市,就位於絲綢之路上

歷史上許多最重要的文化城市,都是絲綢之路沿線的前哨和貿易中心。從西到東,這些城市包括君士坦丁堡、提爾、阿勒頗、大馬士革、巴格達、德黑蘭、塔什干、阿拉木圖、喀布爾、加德滿都、拉薩、蘭州和西安。

蒙古人復興,並擴展了絲綢之路

唐朝在公元907年滅亡,隨後絲綢之路被多個地方帝國控制,其重要性逐漸下降。當蒙古人在1200年征服了中國的大部分地區時,他們重建了這條道路,使之成爲運輸和貿易的樞紐。並幾乎控制了整個亞洲和中歐。

因此,由於帝國不同地區的人民相互貿易,他們的領土經歷了一段相對和平與繁榮的時期。滿載着中國絲綢、胡椒、姜、肉桂和肉豆蔻的商隊來到了西方。印度的細布、棉花、寶石、武器、地毯和伊朗的皮革製品也是如此。在相反的方向,歐洲人把白銀、上等布料、馬匹、亞麻製品和其他商品運往遠東。

蒙古人的統治,導致了廣泛的文化交流

在蒙古人的保護下,思想在絲綢之路的兩邊流動。羅馬天主教在印度和中國成立,《聖經》被翻譯成蒙古文。在蒙古的和平時期,一些未知的概念如匯票、存款銀行和保險被引入歐洲。伊斯蘭的數學和科學,以及中國的造紙術也是如此。蒙古郵政系統(yam)和法典(yassa)也在這條道路上蓬勃發展,爲東西方未來的使用開創了先例。

但絲綢之路的黃金時代無法持續,政治內鬥和黑死病,使已經支離破碎的蒙古帝國分裂。而這場瘟疫也殺死了數不清的蒙古人,他們的臣民隨後開始反抗。當明朝從蒙古統治的灰燼中崛起時,它關閉了長達三個世紀。

1453年,奧斯曼帝國永久關閉了絲綢之路

隨着明朝對外貿易的關閉,絲綢之路的終結不可避免。1453年,奧斯曼帝國佔領了這條路最西端的君士坦丁堡,並像明朝一樣反西方。他們結束了對外貿易,禁止西方商品進入。因此絲綢之路永遠關閉了。

自我封閉開啓了海上發現的時代

歐洲對中國絲綢和香料的需求,並沒有隨着絲綢之路的封閉而結束。取而代之的是,勇敢的歐洲探險者試圖尋找從水上到中國的新途徑。正是這些探索導致了發現時代的到來。當時,載着像瓦斯科·德·伽馬和佩德羅·卡布拉爾這樣的航海家的歐洲船隻,航行到遙遠的地方,尋找通往東方的航道。

克里斯托弗·哥倫布的任務,是尋找一條通往中國的路線,他從西班牙來到加勒比,在那裏他發現了後來被稱爲新世界的地方。1519年,費迪南德·麥哲倫的遠征,終於打開了從歐洲到亞洲的大門。1565年,西班牙開闢了一條從東到西的常規水路貿易路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