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城市要人民來建,從我們的理解就是要逐漸改變以往由政府單一投入建一個龐大的智慧城市的情況,逐步變爲人民參與、企業投入、合作共贏的模式。”上海市浦東新區府辦電子政務管理處處長徐瑾倫在10月23日舉辦的第八屆上海院士專家峯會——“人民城市之新‘智’理”會議(下稱“峯會”)上如是表示。

智慧城市涉及數字底座、數字經濟、城市運行、經濟治理、社會治理等方方面面。徐瑾倫認爲雖然政府不應該在智慧城市建設中“大包大攬”,可以採用政企合作、產研合作、政院合作的模式,但政府仍需要規劃智慧城市運行所需要基礎性工作,具體而言包括雲、數、網、安、鏈五方面:

第一,民生服務、社會治理、城市管理、經濟運行的所有場景都基於雲計算,雲計算的統一平臺必須由政府來投資構建。

第二,數據是支撐數字孿生城市的根本,必須要有一個數據中臺,或者數據工廠,對數據進行匯聚歸攏,在智慧城市構建中,要突出這樣一個數據平臺。

第三,無論是5G、物聯網,還是神經元感知系統都是智慧城市的基礎,網絡是圍繞智慧城市新基建的關鍵要素。

第四,數據安全、網絡安全是智慧城市建設當中必須高度關注的。除了傳統意義上IT行業的安全、防火牆等,更深層次的應該是數據安全,匯聚大量數據便於進行社會治理、民生服務,但是也會帶來很多數據隱私暴露的風險。

第五,區塊鏈的建設是智慧城市新的技術應用。政府可以打造數據管理目錄鏈、防範經濟合同風險的契約鏈,還可以建設學生午餐食安鏈,以區塊鍊形式來賦能政府監管、服務民生。

“這五個方面是奠定一個城市數字底座關鍵的基礎設施,是政府對於智慧城市新基建需要整體規劃考慮的。”徐瑾倫說。

在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處處可見人臉識別、探頭採集數據,如何保護數據安全?

浙江大學教授、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數字經濟安全與發展50人論壇執行主席王春暉認爲,在智慧城市建設、運行中,也要以《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的價值觀保護個人的數據安全。

人工智能的應用場景遍及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智慧城市除了要從技術角度思考如何把城市建得更好外,更多的是要讓生活在城市裏的人的感受變得更好,這就需要在智慧城市建設中落實人民城市的理念。

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首席專家劉士林在峯在峯會上表示,綠色、智慧、人文是未來人民城市的具體內涵和表現形態。關鍵是要做到城市治理、管理的精細化,要考慮到人民羣衆各種瑣碎、偶然的信息需求,爲他們建立相應的應用場景或者響應方案。

“政府也在做一些企業畫像和公民的個人畫像,就是希望在智慧城市建設當中能夠爲城市管理提供更爲細緻的城市管理,爲人民提供體貼的、細緻的城市服務,這實際上要基於很多的數據。”徐瑾倫表示。

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員、上海市電子學會理事長封松林認爲,要通過智慧城市拉動智能產業,要讓老百姓有獲得感。

“一網通辦重點要放到企業的辦事便利,還要讓政府一線工作人員享受信息基礎設施帶來的便利,多方參與才能提升市民的體驗度。”封松林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