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繼承製度

每個政治實體,其領導人的賢與不肖都非常關鍵,古人常說“遇明君而興,遇常君而守,遇昏君而弱,遇暴君而亡”。因此對於一國之君的選擇,都是十分慎重而嚴肅的,君位傳承原則都符合那個時代的生產力要求。

歷史上君位傳承通常有以下幾種方式:其一、禪位制;其二、兄死弟承製;其三、嫡長子繼承製;其四、遺囑指定製。三皇五帝時代,通常採用禪位制;夏商兩代則採用兄死弟承製,周朝開始普遍採用嫡長子繼承製。戰國時代,諸國戰事頻繁,採用立賢不立嫡的方式也常見,通常由先君死前通過遺囑指定繼承人。

秦獻公

君位傳承製度裏面,兄死弟承製、嫡長子繼承製、遺囑指定製三種方式都屬於王室內部的傳承,各有各的優點和缺點。各自的優點暫時不談,它他缺點主要集中在三點:其一、王族傳位內戰;其二、外戚傳權;其三、權臣柄政。

兄死弟承製、嫡長子繼承製兩種方式都容易產生王族內鬥,目的就是爭奪君位。兄死弟承製的核心是王族內的強勢人物繼承君位,因此就容易發現王族內部爭鬥。嫡長子繼承製的核心是嫡長子,因此就容易出現後宮爭鬥,進而出現外戚專權。

秦人原本是商朝貴族,因此有兄死弟承製的傳統;秦人接受周王室冊封而立國,進而也接受了周文化,因此嫡長子繼承製在秦國也流行。秦國前期生存壓力大,因此採用兄死弟承製傳承;後來秦國稱霸西戎了,爲了與中原諸侯文化接軌,也改爲嫡長子繼承製。秦國曆史上很少出現王族內亂,但並不是說沒有。

秦獻公父子三

秦靈公死後,秦靈公的兒子嬴師熹年幼,掌權的叔父嬴悼子奪位爲君,史稱秦簡公,嬴師熹則被流放到了河西之地。秦簡公當了16年國君死了,傳位給兒子秦惠公;秦惠公當了13年國君死了,傳位給兒子秦出子。秦出子年幼無知,國政由秦出子的母親把持,這引起了秦國貴族的不滿。流浪魏國多年的嬴師熹長大成人了,左庶長嬴改祕密發動政變,迎嬴師熹歸國爲君,將秦出子母子沉入渭河淹死。嬴師熹就是威名赫赫的秦獻公。

《秦本紀》靈公卒,子獻公不得立,立靈公季父悼子,是爲簡公....出子二年,庶長改迎靈公之子獻公於河西而立之。殺出子及其母,沈之淵旁。秦以往者數易君,君臣乖亂,故晉復強,奪秦河西地。

秦靈公至秦獻公,經歷了靈公、簡公、惠公、出子四代,雖然內部爭鬥基本沒有損傷,但是這數十年間魏國崛起,秦國河西之地盡失,生存空間被大大壓縮,已有亡國滅族之危。秦孝公在《求賢令》中寫道:會往者厲、躁、簡公、出子之不寧,國家內憂,未遑外事,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醜莫大焉。由此可見王族傳承不好,對國家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秦獻公在位24年,推行新政,力攻魏國,小範圍內恢復了秦國的國際地位,還收復了部分河西失地。

秦武王洛陽舉鼎暴斃,由於秦武王沒有親兒子,因此秦國內部爆發了奪位之爭,史稱季君之亂。秦惠文後、秦武王后皆魏人,她們擁立公子壯爲君;秦羋八子、秦將軍魏冉,他們兄妹二人是楚人,擁立羋八子的兒子爲君。後來趙武靈王強勢介入秦國內亂,擁立羋八子的兒子嬴稷爲秦君。這場內亂持續三年,秦王族元氣大傷。

秦宣太后家族

嬴稷爲秦君,史稱秦昭襄王,國政由羋八子把持,羋八子史稱宣太后。宣太后執掌秦國大政四十餘年,魏冉、白起皆是她一手提拔並重用的。范雎入秦後,秦昭襄王才驅逐楚國勳貴,親掌大權;白起之死,跟他是宣太后的人不無關係!

《秦本紀》昭襄王元年,嚴君疾爲相。甘茂出之魏。二年,彗星見。庶長壯與大臣、諸侯、公子爲逆,皆誅,及惠文後皆不得良死。悼武王后出歸魏。

秦王政13歲爲秦王,國政由太后趙姬、仲父呂不韋主持,這期間秦國上層權力鬥爭可謂齷蹉不斷,如果不是秦王政天縱英才,他想親政也是不可能的。秦王政八年,長安君成蟜叛亂,意圖奪位自立,理由是秦王政不是秦莊襄王親子。秦王政九年,嫪毐叛亂,意圖殺王自立,被秦王政擊滅。秦王政十年,嬴政罷免呂不韋丞相之職,開始正式親政。

二、秦始皇不立後

後,在古代是榮譽名號,跟“王”一樣是至主無上的稱號。夏朝的國主皆以“後”貫之,商朝的國主以“帝”貫之,周朝的國主則以“王”貫之。周朝開始,國君稱王,國母稱後,王后是一國之母,擁有許多 的權力。

國王一般只有一個王后,王后之下則有許多的嬪妃,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皆歸王后管理。王后生的子女爲嫡子,嬪妃生的子女則爲庶子,名義上王后是所有王子、公主的母親,稱爲嫡母。周公旦制定的禮義規定,只有正妻的兒子擁有繼承權,庶出子無繼承權,國王的正妻就是王后。

大秦丞相呂不韋與王后趙姬

嫡長子繼承製下,要取得王位的繼承權,首先母親得是後,其次還須是王后生的第一個兒子。長期的傳統之下,嫡長子繼承製成爲天經地義的事:子以母貴,母親是王后,那麼兒子就有繼承權;母以子貴,如果兒子被確立爲太子,那麼母親至少可以得到太后的尊稱,通常太后是由王后升級而得,但嬪妃的兒子當了王,嬪妃也可以直接升級爲太后。

秦始皇是嫡長子繼承製的受益者,也是嫡長子制度的反對者。嬴異人原本是庶出子,母親唐太后只是一個嬪妃,由於華陽王后無子,故嬴異人過繼給華陽王后,從而獲得嫡長子身份。嬴異人在趙國娶趙姬爲妻,當了秦王后冊封趙姬爲王后,因此嬴政就成了嬴異人的嫡長子,順利獲得了當秦王的資格。

嬴政13歲當秦王,國政由母親趙太后、仲父呂不韋主持,他只管學習政務和蓋章。嬴政天賦異稟,從小學習成績優異,讀書習武樣樣優於常人,對於權術的理解與運用,遠遠超過一般的權臣。人們常說世上只有媽媽好,但是嬴政沒有一個好媽媽,趙太后就是一個坑兒貨。如果嬴政像他父親嬴異人、爺爺嬴柱一樣平庸,那麼秦國統一天下的事就要延後了。

秦始皇嬴政

嬴政親政有三座大山,分別是太后趙姬、仲父呂不韋、假父嫪毐,此三人把控秦國軍政,完全架空了秦王政。假父嫪毐在太后趙姬的授權下,領長信侯爵,號假父,駐地山陽,封地河西太原郡,國家政事,事無大小,皆決於嫪毐。秦莊襄王的託孤大臣只有呂不韋,另外一位是王后趙姬,國家大事要蓋秦王章、丞相章、太后章方可生效,嫪毐就掌管着太后章。

《秦始皇本紀》嫪毐封爲長信侯。予之山陽地,令毐居之。宮室車馬衣服苑囿馳獵恣毐。事無小大皆決於毐。又以河西太原郡更爲毐國...長信侯毐作亂而覺,矯王御璽及太后璽以發縣卒及衛卒、官騎、戎翟君公、舍人,將欲攻蘄年宮爲亂。

嫪毐專權,不僅影響到了秦王政的親政,更嚴重削弱了丞相呂不韋的權勢。因此秦王政與呂不韋聯合,在昌平君、昌文君的支持下,成功擊敗了嫪毐勢力,嫪毐本人被車裂,兩個兒子被趙高摔死,其黨羽要麼被處死,要麼被流放。

搬開了嫪毐,秦王政開始清理呂不韋,秦王政首先將呂不韋的精英門客策反,比如李斯、鄭國等;其次秦王政給呂不韋找了一個屈辱卻無法反駁的罪名,那就是跟大陰人嫪毐篡謀,淫亂宮廷。呂不韋身爲一國丞相,又以名士自居,將他跟大陰人嫪毐聯繫在一起,就是對他最大的侮辱,有了這一個罪名,呂不韋在朝在野的聲望都會下降。

嫪毐、呂不韋先後伏誅,這兩個人都有一個共同的聯繫人,那就是秦國太后趙姬。呂不韋依靠趙姬和自己的才幹,成功的當上了秦國丞相,且有一翻不錯的作爲。嫪毐依靠自己擅長的牀榻之術侍奉趙姬,最終成爲位極人臣的權臣。可以說呂不韋、嫪毐這兩座大山都是趙姬製造的,因此秦王政囚禁了自己的母親趙姬。

執掌秦國大權後,秦王政開始謀劃統一戰爭,個人的婚姻他並着急。經過齊國名士茅焦的勸說,秦王政跟他母親趙姬和解了,迎趙太后歸咸陽居甘泉宮,以母禮侍奉之。趙姬經過多重打擊,也不想男女之慾了,她想給兒子討一個媳婦,以盡母親之責。由於茅焦的勸說之功,趙姬讓茅焦找了一位賢淑的齊國女子給秦王政當妻子,這位齊國女子就是鄭妃。

秦始皇與鄭妃

秦王政娶了鄭妃,但是並沒有冊封鄭妃爲王后,鄭妃給秦王政生了嫡長子扶蘇,嬴政雖然喜愛扶蘇,但並沒有冊封扶蘇爲太子。 後來秦始皇娶了很多妻子,這些女子皆爲王妃,沒有高低貴賤之份,生的兒子皆爲王子,生的女兒皆爲公主,終秦始皇之世,沒有立個太子。

秦始皇爲什麼不立後呢?這涉及到秦始皇的繼承製度改革,他不想採用嫡長子繼承製,而要破壞嫡長繼承製就不能立後。一旦立後,那麼必然存在了嫡庶之分,有了嫡庶之分,自然就有了嫡長子。不立後,除了防止嫡長子產生外,還爲了防止外戚專政或者說後宮干政。

秦國曆史上的宣太后專權,楚國外戚干政情況是十分嚴重的:秦昭襄王當了四十多年的傀儡王,也沒有能親政,主要原因就是宣太后活着太長了,宣太后不死,秦昭襄王就不能親政。當然宣太后對秦國的作用是積極的,趙太后對秦國的作用卻是消極的。

法家治國,首在富國強兵,次在加強君權。秦始皇作爲一名堅定的法家學子,他認爲後宮干政、外戚專權產生的危害性遠遠大於後宮輔助王權、外戚協助王權產生的正當性。也就是說,秦始皇認爲外戚勢力對皇權的危害大於補益。只有明君雄主能控制好外戚勢力,讓外戚勢力只維護王權而不損害王權,一般的國君把控不好外戚勢力。

法家施政,從來不寄託於明君雄主治國,而是依靠制度治國。秦始皇希望通過不立後這種制度來防止外戚勢力,進而更好的維護王權。秦始皇不立後,實際上是一種制度創新,這制度杜絕了外戚勢力對王權的損害,杜絕了後宮的種種美人心計。綜觀歷史,只有秦朝沒有後宮干政、外戚專權、後宮爭鬥的記錄。

西漢的後宮干政、外戚專權是最嚴重的,王政君太后直接讓漢帝國變成了新帝國。漢武帝爲了防止外戚專權,他採用的手段是殺:將衛皇后逼死,然後剷除衛氏家族勢力;賜死鉤弋夫人,立夫人的兒子劉弗陵爲太子,也就是立子殺母制度。

漢武帝與衛皇后

《資治通鑑》漢武帝解釋立子殺母制度:是非兒曹愚人所知也。往古國家所以亂,由主少母壯也。女主獨居驕蹇,淫亂自恣,莫能禁也。汝不聞呂后邪!故不得不先去之也。

鮮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政權,就比較典型地沿用了“立子殺母”這個制度。當時的后妃都不願生太子,因爲母以子貴成了母以子死,道武帝的寵妃劉貴人生太子拓跋嗣後即被賜死。然而孝明帝母胡太后,居然能使宣武帝在去世之前立七歲的元翊爲太子時,廢了這個傳統。元翊繼位後,胡太后便以太后的身份臨朝稱制,專擅國政,與內寵結黨營私,並與其小叔子清河王元懌等人淫亂宮幃,最終竟與人合謀鴆殺親子孝明帝。

三、秦始皇不立嫡

公元前238年左右,扶蘇王長子出生,秦王政也剛剛完成親政之舉,已將大秦帝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對於王長子的出生,秦王政十分高興,《詩經.山有扶蘇》中寫道“山有扶蘇,隰有荷華”,"扶蘇"是古人對樹木枝葉茂盛的形容,取香草佳木之意,於是秦王政給兒子取名扶蘇。秦王政給兒子取名扶蘇,顯然是對此子寄以厚望。

秦始皇后宮佳麗頗多,共生育了23個兒子,10個女兒,其中扶蘇爲王長子,只不過秦始皇生前從來沒有冊立過太子。秦始皇不立嫡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防止母憑子貴,一旦冊立了太子,那麼王后自然而然就產生了;其二、秦始皇希望立賢子爲君,而不是立嫡長子爲君。

大秦皇長子扶蘇

秦始皇深知一國之君對於一個國家的重要性,因此他希望繼承人跟他一樣天賦異稟,雄才大略。嫡長子未必就是賢子,賢子也未必就一定是嫡長子!秦始皇希望在生前培養諸子,並從諸子中選擇一個才具最優的人繼承皇位。可惜到將死之際,秦始皇才明白他的23個兒子中,長子扶蘇最賢,其餘諸子皆平庸之輩!

秦始皇對扶蘇的培養十分用心,這從扶蘇可以參政論政可知。公元前212年,秦始皇焚書坑儒,460名江湖騙子、方士、儒生被集體坑殺。扶蘇聽聞此事後,上書給秦始皇,認爲“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秦始皇認爲扶蘇書生之意過濃,不知兵爭戰危,於是派扶蘇去九原監軍,體會戰爭的殘酷性,接受軍事訓練。

九原秦軍被稱爲長城兵團,總兵力達三十萬人,皆能征善戰之師,統帥蒙恬乃秦始皇少年摯友,是秦始皇最爲信任的軍事統帥。秦始皇派扶蘇去蒙恬軍中監軍,其實是讓扶蘇跟着蒙恬學習兵家理論與實踐,同時給扶蘇一個強大的靠山,也是蒙氏家族。

《蒙恬列傳》始皇甚尊寵蒙氏,信任賢之。而親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則參乘,入則御前。恬任外事而毅常爲內謀,名爲忠信,故雖諸將相莫敢與之爭焉。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南巡楚越之地,突然病重將亡,秦始皇沒有西歸咸陽,而是北上趙地。那麼秦始皇爲什麼要北上趙地呢?原來秦始皇是要去看扶蘇,他要去考查下扶蘇的學業情況,並確立扶蘇爲太子,蒙恬爲託孤大臣。可惜天妒英才,秦始皇走到沙丘就病逝了,死前留下遺詔:以兵屬蒙恬,與喪會咸陽而葬。

大秦名將蒙恬

”以兵屬蒙恬“的意思是讓蒙恬掌握九原大軍,一旦扶蘇即位時出現叛亂,蒙恬可領兵破之。”與喪會咸陽而葬“,明面上是讓扶蘇主持葬禮,實際上是確立扶蘇爲秦二世皇帝,畢竟先皇的葬禮都是後世之君親自主持的。秦始皇的遺詔寫得如此隱晦,由此可知秦始皇生前已經發現了趙高、胡亥一黨的陰謀,只是來不及處理就駕崩了。

《李斯列傳》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趙高爲書賜公子扶蘇曰:"以兵屬蒙恬,與喪會咸陽而葬。"書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書及璽皆在趙高所,獨子胡亥、丞相李斯、趙高及幸宦者五六人知始皇崩,餘羣臣皆莫知也。

秦始皇不立嫡本意是想在諸子中擇優選擇,立意是爲國家好,但是他的制度創新失敗了。反秦戰爭中,陳勝和吳廣打出的旗號就是公子扶蘇和楚國大將軍項燕,由此可知百姓們還是認同嫡長子繼承製的。儘管秦始皇沒有指定扶蘇爲太子,但是秦朝百姓認爲扶蘇是秦朝太子,因此他們造反都要打着扶蘇的旗幟!

劉邦汲取了秦始皇的教訓,他雖有廢除嫡長子劉盈的想法,但最終還是沒有實施。李世民想從諸子中擇優而取,結果造成父子相殘,兄弟相殺;康熙也跟李世民一樣,九子奪嫡的過程太過殘酷,康熙不得不白髮人送黑髮人。朱元璋就聰明得多,他一開始就堅持嫡長子繼承製,並着重培養長子朱標,讓朱標的位子不可撼動。

朱元璋、馬皇后、朱標

後世總結出一個經驗,那就是爲了防止外戚專權,就娶平民百姓的女兒,或者小官員家的女兒,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外戚專權,比如明朝就推行這樣的制度。至於皇位傳承,基本上遵循”戰時立賢,平時立嫡“的原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