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隋唐交替時期,爲了反抗隋煬帝的奢侈殘暴的統治,各地紛紛爆發起義。中華大地上紛爭再起,硝煙瀰漫。而這場持續二十餘年的戰爭在隋朝滅亡後,變成了唐朝的統一戰爭。常言道,亂世出英雄。唐初的英雄人物輩出,許多名字在今天依然爲人們津津樂道。

那時候既有李密、竇建德、王世充這樣的當世梟雄。也有軍神李靖,瓦崗出身的李勣(徐茂公)和後來在高宗時期威震四方的蘇定方這樣的千古名將。即使是秦叔寶、尉遲敬德這樣的人才對比起上面這三位,反而顯得有點黯淡無光了。

唐軍的這些大將在李世民和李淵的指揮下,在一統全國的戰爭中幾乎戰無不勝。唐朝在立國用不到九年的時間就統一了整個國家,如此神速,在歷代大一統王朝中是非常罕見的。而之所以能這麼快統一,也和唐朝層出不窮的名將有關。

除了外姓功臣,李氏皇族本身的能人也是不少的。天縱奇才的李世民,凌煙閣功臣排行第二的李孝恭,甚至李建成、李元吉都是有着不錯才能。有能者也有庸者,這是職場恆古不變的規律,李神通就是庸者之一。這位在戰場上屢戰屢敗的“常敗將軍”,卻反而官越做越大,地位越來越穩固。

李神通是唐高祖李淵的堂弟,出身於貴族家庭的李神通自幼喜歡結交俠義之士,時常仗義疏財救濟他人,這讓他在當時的長安城頗有名聲。

李淵太原起兵後,在長安李神通就陷入了危局之中,雖然李淵一開始是打着遵隋的名號,但仍然受到楊廣的猜忌,身在長安的李氏族人被一網打盡。李神通見勢不妙,逃亡到鄠縣山區。逃出生天後,李神通乾脆一不做二不休,夥同好友史萬寶等人起兵響應李淵,在山區招募了一支軍隊。

李神通死了也就死了,李淵也不會多傷心,但沒死就更好,關鍵是還能搞出一支軍隊來協助他,這讓李淵很是欣喜,十分看重這個堂弟。李淵能攻破長安城登基稱帝建立大唐王朝,少不了他這個堂弟的功勞。

由於李神通在長安戰事中立下大功,唐高祖登位後,李神通就被封爲大將軍、淮安王,之後李神通被派到山東地區討伐宇文化及。武德二年,李神通率軍攻打宇文化及,宇文化及不敵逃往聊城,在聊城被李神通所困。

宇文化及在城中糧草用盡的情況下選擇了投降,但偏偏這個李神通不接受,按他的意思,攻打下了聊城,裏面的財物可以用來犒賞軍隊,如果宇文化及投降了,這裏面的財物就不能動了。副手崔幹也讓李神通受降,但李神通不爲所動,還將崔幹給囚禁了。

結果宇文化及得到了其弟宇文士及的糧草救援,又有了抗衡李神通的資本。貝州刺史趙君德見狀,率先攻打宇文化及,並登上了城牆,結果李神通嫉妒他搶功勞,收兵不戰了。恰巧竇建德大軍又趕來了,李神通只能選擇退兵,最後宇文化及被竇建德拿下,城中財寶盡歸竇建德。

在竇建德的大軍之下,李神通潰不成軍,從山東退到了河南,一路上被竇建德追着打。李神通打又打不過,逃又逃不掉,於是就投靠了李勣,結果李勣也不敵竇建德,統統被俘虜。竇建德俘虜李神通等人後,也沒把李神通等人怎麼樣,反而是好喫好喝的供着。最後還是李世民率軍在洛陽附近打敗了竇建德,救回了李神通等人。

竇建德被處死後,竇建德部下劉黑闥在河北起兵,李神通被指定爲平叛統帥前去鎮壓。在河北饒陽,李神通又是兵敗如山倒,他所帶的近六萬人部隊只剩下一萬多人,再次拉低了唐朝開國功臣的戰績水準。

屢次帶兵都遭遇大敗,且兵馬錢糧損失無數。這事要是換作其他將領早就被軍法處置了,而輪到李神通卻像無事發生一樣,連個象徵性的降職的處罰都沒有,可見皇帝李淵對他的寵信。後來李神通乾脆就跟着侄子李世民去打仗,自己上不行,跟個會打仗的去躺贏戰功總可以吧。

還別說,這叔侄兩人相處得很好,滅了劉黑闥之後,李神通也因協助李世民有功被升爲左武衛大將軍。真可謂是做錯沒處罰,做對有功勞。

玄武門之變,李神通沒有參與其中,但是在兵變的前一夜,李世民卻是在李神通府中徹夜飲酒,至於飲酒中兩人說了什麼就不得而知了。反正李世民稱帝后,論功行賞時,李神通也是一路飆升,位極人臣。

貞觀四年,李神通走完了他神奇的一生。李世民在李淵去世後,下旨讓李神通配享李淵祭廟。

李神通有九個兒子一個女兒,其中有七個兒子封了王,可見跟對人的重要性。職場亦是如此,再努力,也沒有跟對人重要,所謂“壓對牌,贏一局,跟對人,贏一世。”

李神通的一生不能算光榮,卻足夠的有福氣。雖然屢屢遇險,大小錯誤犯個不停。他卻總能逢凶化吉,因禍得福。他的成功有皇族身份的原因,也有着會做人會搞關係的原因。參考文獻:《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卷一百八十四至一百九十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