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漢中這個地方我們的印象是什麼?如果從中國歷史上的漢中這個角度來看的話,我們會發現漢中這個地方在歷史上出現時,很多時候都是和另一個地區捆綁在一起,那就是蜀地也就是今天的四川地區。

當年漢高祖被項羽封爲漢王,其控制地區就包括漢中和巴蜀,在西漢時期,漢中郡更是直屬益州刺史和巴蜀地區處於同一行政區劃管轄內。

在之後的三國時代裏,劉備在稱帝以前也是自稱漢中王,稱帝后漢中也同屬蜀國的管轄之下。可以說,在我們印象裏的漢中,在歷史上的很長一段時間裏都和蜀地如影隨形、不分彼此。

但是,我們都知道,今天的漢中其實並不歸屬於四川省管轄,而是歸屬陝西省管轄。這就讓人不得不感到好奇,爲什麼在歷史上長期和蜀地如影隨形的漢中地區最後卻走向分道揚鑣,被劃歸陝西管轄了呢?

要了解這問題的答案,我們需要了解一下漢中與蜀地之間的地理情況,這是漢中被劃出蜀地以外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漢中和蜀地的情況非常相似,衆所周知,蜀地地處四川盆地,四周山地環繞,自成一片天地,而且蜀道之險也是歷史上知名的,有詩仙李白的《蜀道難》傳頌至今。

而漢中雖然不像蜀地的情況那麼極端,但是也不逞多讓。漢中的北部是著名的秦嶺山脈,而南部則和大巴山脈接壤同樣構成了一個盆地的地形。無論是四川盆地還是漢中盆地,它們都有一個顯著的特點:易守難攻。在天然的地理條件下,這些地方很容易就可以通過把守住一些進入盆地的交通要道和關隘就可以形成封鎖,從而達到自成一片天地的效果。

除了地理條件以外我們再看看這兩個地方的資源條件。蜀地的條件之優秀自從李冰父子修建好都江堰之後便得以展現,由於都江堰的存在,成都平原的水文條件得到很好的控制,使得其"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成爲了著名的"天府之國"。

漢中的自然資源也可以說是得天獨厚,漢中作爲地處中國南北分界線的地區,氣候溫暖溼潤,很適合進行耕種,而漢中坐擁漢水水系和嘉陵江水系兩大水系,同樣不缺少水源。這些條件的累積使得漢中成爲了中國古代著名的糧倉。

所以,漢中和蜀地極其相似的條件,以及這兩個地方在中國歷史上長期捆綁到一起,並且本來又有接壤的的情況存在。這就導致了兩個地方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都無論是文化上還是風俗習慣上都非常相似。而這也導致瞭如果出現叛亂,這兩個地方容易串聯到一起,形成割據。

中國歷史上佔據着西南地區形成割據之勢的時候不在少數,從古蜀國到漢高祖劉邦借西南地區起家最後建立漢朝,再到劉備以蜀地、漢中爲根據地建立蜀漢政權,再之後五代十國中的前蜀和後蜀,更不用說什麼王小波、李順起義這種爆發於蜀地的農民起義了。反正只要在蜀地形成割據,對朝廷來說都是件很頭疼的事情。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了元朝,由於元朝是中國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所以對於人數佔絕對優勢的漢族一直採取不信任的態度,所以他們爲了鞏固他們的統治,便採用了著名的"行省"制度。而行省制度最大的特點,就是"犬牙交錯"和"以北制南"。

這種特點體現在蜀地和漢中地區之上,就是漢中被人爲的劃分給了陝西行省。

我們前文也介紹過,漢中地區北接秦嶺,南臨大巴,可以說漢中就是蜀地北部的最要屏障,而漢中自古又是著名的糧倉,也容易爲割據提供良好的物質保障。而將漢中人爲分到陝西行省管轄範圍內,就使得原本易守難攻的蜀地失去了北部的重要屏障,無險可守的蜀地自然無法輕易形成割據。

這樣一來,漢中就從原本和蜀地形影不離的"孿生兄弟",變成了元朝藉以實行"以北制南"戰略的橋頭堡。而漢中在元朝後的幾百年裏,再也沒能再次和蜀地結合(畢竟封建帝王都害怕地方形成割據,尤其是四川這種易守難攻的地方),而漢中也逐漸地融入了陝西的文化圈裏,一直延續到今天。

所以,漢中雖然和蜀地一脈相承,並且長期像"孿生兄弟"一樣捆綁,但由於兩地地理條件的特殊性,所以導致它們結合的情況很容易形成割據。從元朝開始到之後的統治者,爲了解決這個問題便採取了"犬牙交錯""以北制南"的行省制度,由此導致漢中最終被劃入陝西,形成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樣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