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东北社区是石景山区八宝山街道的一个典型老旧小区,这里居民的大多数是原二通厂及北重厂的退休职工,社区居民的老龄化程度较高,80岁以上的老人有294人,占社区常住人口的14%。面对这样高的一个比例,社区党委意识到邻里互助及社区帮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让耄耋老人不光能依靠家人,还可以“依邻里”、“依社区”、“依自己”,让“老有所依”依得住、靠得牢,让社区里的老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依邻里”,“邻里互助圈”拍了拍你

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当代,衍生出“饭圈”、“微信圈”等时代产物,在永东北也有个时髦的“圈”——邻里互助圈。

“住在4层的李奶奶,往常每天下午都会出来遛弯,这两天都没看见她,家里也没听见开关门的动静,我不放心上去敲了敲门,也没人应,是不是出什么事儿了,你们赶紧给她家里人打电话问问吧!”互助圈的楼门长像往常一样密切关注着楼门里独居老人的生活状态,社区居委会赶紧联系了李奶奶的家人,得知李奶奶最近住到了儿子家,大家这才放心。

“邻里互助圈”是由“帮扶老人+楼门长+社区专干”组成的团体,也是永东北社区探索可持续性邻里互助模式的优秀样本。在这个“圈”里,大家都是街坊邻居,相互十分熟悉,这个“圈”不仅关键时刻可以应急,更是邻里关系的粘合剂。天气转凉,社区编织社的“巧娘”们担心空巢老人们穿不暖,大家在“邻里互助圈”里一拍即合,热火朝天的、地忙了起来,一针一线的织起了红围脖和帽子,送给“圈”里的空巢老人。时间长了这支“巧娘”队伍也变得小有名气,不少慕名而来的街坊邻居都想“拜师学艺”。邻里间的互助互动,让“陌邻”成为“睦邻”,让这个“圈”里的居民越来越紧密,也让社区越来越有凝聚力。

“依社区”,“亲情式”服务全方位关爱

“张爽书记,我家这个床垫不用啦,我实在搬不动呀,您能帮帮我吗?”住在永东北社区的刘奶奶拨通了社区居委会的电话,不一会儿,社区干部就到刘奶奶家里帮她搬出了床垫“我们给辖区老人手机里都输入了社区居委会电话,并且设置了‘一键呼’功能。辖区独居老人很多,当老人需要帮助,而孩子又无法及时赶回家时,社区居委会就可以为老人提供关爱服务。”永东北社区书记张爽介绍道。

老人“一键呼”,社区“有人管”。为高龄老人买菜、换灯泡,送独居老人去医院就诊,帮助老人换家具,为出行不便的老人理发、打扫卫生……这样的“亲情式”服务在永东北社区并不稀奇。社区还结合老年人生活实际需求,在传统节日组织老年居民制作月饼、粽子等,举行“防止金融诈骗的常见手段”、“教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等科普讲座,定期组织开展“春季预防哪些常见病”、“慢阻肺筛查”、“健康讲座义诊”等活动,全方位关爱社区老人的生活。

“依自己”,精品活动让老年生活“不空心”

“老人想健康快乐还是得靠自己,发现自己的喜好,咱们得老骥伏枥啊。”永东北社区巧娘编织社社长包羡华阿姨发自内心的感慨道。为了丰富社区老年居民的业余生活,社区居委会依据老人们的爱好,先后组建了非遗文化花棍队、扇子舞、巧娘编织、太极、模特、合唱、朗诵等7支文化活动队伍,受到了辖区老年人的欢迎。

除了积极参加各项活动,社区还动员社区老人们加入“老街坊”志愿服务队,积极参加志愿活动,让老人们在志愿服务中增强获得感和成就感。疫情防控期间,老街坊志愿者们不但加入社区执勤的队伍里,守护社区平安,还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创造出许多来自民间的战“疫”妙招。疫情初期,天气寒冷,在各个社区门口24小时“站岗”的测温枪也屡屡被冻得罢工。包羡华阿姨带领编织社的成员们连夜赶制,让社区出入口的测温枪都穿上了“小棉袄”,被温暖包裹的测温枪再也没失灵过。包羡华阿姨表示:“虽然老了,但是总还想做点什么,能用自己的特长为社区做贡献,我们很欣慰也很自豪。”

据了解,近年来,为落实“七有”“五性”要求,进一步完善地区养老服务设施体系建设,满足辖区老年人社区养老和社区就近托老需求,八宝山街道依托社会各界力量和社区资源,着力构建以“融合社区区域资源,提供规范标准服务”为核心的社区养老体系,初步形成了政府支持、民间组织承办、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社会力量参与、志愿者服务补充的社区养老服务运行模式,逐步推进养老工作向“三化”发展。

下一步,八宝山街道将不断在老有所依、弱有所扶上取得新的进展,加快推进养老工作发展,更好的满足辖区老年人多样化需求。希望辖区的老年人们都能拥有一个精神生活丰富的老年,做一个精神矍铄、光彩熠熠的跨时代老人。

(中国日报北京记者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