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規則複雜到真的影響了網友們的消費意願,拉低消費能力,那這對參與“雙十一聯歡”的任何一方而言,都不是好事。想要更簡單更便捷地滿足各方所需,本質上是一個多方動態博弈與平衡結果。

雙十一又要來了。近幾日,各大電商平臺都已開始預熱發力,爲這一“烈焰戰場”摩拳擦掌、擂鼓吶喊。

據瞭解,今年雙十一最大的變化是:不只在11月11日這一天爆發,消費者可分兩波購買,11月1日-3日是第一波,11月11日爲第二波。這意味着,今年“雙十一”比以往多了3天,消費者11月1日起就可以付預售商品的尾款,提前10天收貨。

開啓12年來,雙十一活動主題一直沒變,就是兩個字——“省錢”。但是,圍繞這兩個字,無論電商平臺還是店鋪商家,從來都沒有乾脆、利索過。他們似乎總要打幾輪彎彎繞,將本來明確、清晰的降價目的,整出一套複雜的“遊戲規則”,將簡單、粗暴的降價玩成“奧數”乃至“玄學”。

一向被吐槽的“複雜規則”,今年又會如何?與往年不同,今年雙十一戰線被拉長,時間長了就能給“剁手黨”們更多思考時間去適應、熟悉規則,但關鍵是,規則真的會變簡單嗎?

我們不妨盤點一下往年的玩法規則,再比對今年各電商平臺承諾的“簡化版”新策,看看他們的“簡單化”是否有足夠誠意。

雙十一的玩法,雖然複雜,不過大致可歸爲“滿減”“領津貼”“搶紅包”“領優惠券”等幾大類,由此再延伸出種種花樣玩法。以“優惠券”爲例,過去的優惠券多種多樣,包括萬券齊發、會場大額券、店鋪通用券、入會得無門檻券、內部隱藏券、1元預約搶券、購買小樣送雙11回購券、收藏領券、積分兌券、抽獎領券、定點搶無門檻券等等;此外,單是爲了“領津貼”,就有諸如首頁、商品詳情頁、主會場、分會場、互動遊戲、積分兌換等多種渠道;而“搶紅包”更是花樣繁多,並且多具有社交、遊戲屬性,有超級紅包、明星(店鋪)口令紅包、看視頻答題、店鋪抽獎、砸金蛋、紅包雨等等方式。

以往如此多樣的玩法,今年電商平臺又做了哪些簡化措施?

據瞭解,一家電商平臺推出了“頭號京貼”,商品頁面有了“預估到手價”的設置,可以提示消費者可使用的優惠信息,不用複雜計算,等於是爲剁手黨們提前拿計算器算了筆帳。另一家電商平臺則推出“超300億現金補貼直接發”以及“多重驚喜玩法”,具體爲10億驚喜任務,先發紅包,後消費,以及10億筆筆返等,幾乎走的是直接貼錢的策略。除此外,爲了增加社交互動和遊戲趣味性,還推出“超級星秀貓組團出道”,消費者可認領一隻虛擬貓,通過餵養、好友PK等操作,最後瓜分20億紅包——這與過往的玩遊戲互動規則幾乎如出一轍。

對比可見,雖然電商平臺承諾要簡單化,只不過有的採取“幫你算筆賬”策略,有的還是“貼錢”模式。要說規則變簡單了,至少目前還看不出來。

實際上,要說雙十一複雜規則背後的道理,簡單粗暴的降價、打折其實更多是消費者的“一廂情願”。對於平臺和賣家來說,多玩“規則”也是必要之舉。

爲了吸引消費能力不同、消費需求不同的人羣,平臺就需要通過花樣翻新的玩法和規則,通過滿減活動、領優惠券、蓋樓遊戲、積分領津貼等手段,增加社交互動和遊戲趣味性,製造一場全民購物的大聯歡,讓更多的人蔘與進來。規則花樣越多,某種程度上預期輻射人羣也就更廣。

同時,商家爲了引流,也會多買廣告位,參與各類多樣的優惠活動,以增加曝光率,引流吸粉。這與平臺的策略是相輔相成的。

這也符合經濟學上的“價格差異”策略,即將同一商品以“不同價格”賣給不同羣體,通過優惠活動,滿足不同的消費需求——消費能力強的人,不願耗時玩規則,只想最後“秒殺”;消費能力差者,則願意花更多時間成本去研究規則、玩法,獲得優惠。因而,平臺推出這樣一場規則複雜的促銷活動,的確也能吸引到不同消費層級的羣體,自有其意義。

但從消費者角度來講,網友們吐槽雙十一規則複雜也不是一天兩天了,如果規則複雜到真的影響了他們的消費意願,拉低消費能力,那這對參與“雙十一聯歡”的任何一方而言,都不是好事。想要更簡單更便捷地滿足各方所需,本質上是一個多方動態博弈與平衡結果。

所以,今年各電商平臺雖已做出承諾,會更加簡單和好玩,但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只有在雙十一戰場臨場拼殺時,剁手黨們才能真切感受得到了。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狄宣亞

編輯 汪垠濤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