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封建王朝中最爲關鍵、也是最爲顯赫的職務當屬宰相一職,若任宰相,則可爲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那是大權在握。宰相一職之所以重要,在於皇帝要靠他來幫助治理國家,因此,宰相的人選問題則爲至關重要,他關係着一個王朝的興衰、政局的穩定、經濟的發展等一系列問題。

千古名相當屬誰:管、蕭、諸葛

春秋時期,齊桓公成爲春秋首霸,是有管促輔佐;秦能統一六國,在於任用了商鞅、張儀、範睢、李斯之才爲相;漢劉邦定天下及漢初經濟的恢復,是有丞相蕭何之功;三國時期,蜀雖弱確能立於三國之中,是有諸葛亮之能。及至唐太宗“貞觀之治”,也是有賢臣輔國理政,北宋經濟之繁榮獨冠歷代王朝,更是由於羣星璀璨之故。自明太宗朱元璋廢宰相制而設六部,明、清兩朝就沒有了丞相一職之說,雖有職位相當於宰相之臣,但其權力卻是不能和前朝相比了。

管仲塑像

因此,若是要談及“千古名相”、“千古一相”之稱謂,似乎明清以後都是不作數的,因爲這兩朝根本就沒有設置丞相一職。小編根據古代丞相的職責及他們對王朝的影響程度,大體做了一個比較,私下認爲,若說“千古賢相”當屬春秋齊之管仲、漢初之蕭何、三國時期蜀之諸葛亮三人,其他均無出其右;若非要有個“千古一相”,讓其獨一無二,則當屬春秋齊之管仲,這個即使先賢孔聖人也是認可的,也是爲後世史學家所推崇的。

此三人在生前對國家所做貢獻是不用說的,只是他們的眼光遠比其他人要看得遠,在臨終之時均對後事進行了安排,就其對後事的安排上,也可看出他們之間還是有差別的。當然,他們畢竟不處於同一個時代,若真的要進行比較,總歸還是有些牽強。

諸葛亮塑像

管仲給齊桓公留下了一個團隊

公元前645年,爲齊國苦心經營了一生的管仲走到了他人生的盡頭,作爲齊桓公非常尊敬的“仲父”,齊桓公親自探望並向他詢問接班人的問題,於是便有了史書記載的“病榻論相”之事。

出於對齊桓公的尊重,管仲是想先聽聽齊桓公有沒有人選,故沒有直接回答。齊桓公見管仲不作聲,便說鮑叔牙如何?管仲立即表示反對。這讓齊桓公非常喫驚,當然這個回答也會讓我們喫驚。“管鮑之交”這個故事我們並不陌生,管仲的事業是鮑叔牙成就的,他們可是鐵哥兒們。再說,鮑叔牙是齊桓公相知五十餘載的老師,也是齊桓公最信任的人,爲何管仲會表示反對呢?

管仲拜相

管仲說,鮑叔牙是個大君子,即使有千乘之國送給他,如果他覺得沒有道理的話,他也是不會接受的,這樣的人實在是太完美了。正因爲如此,就不能把國家大事託付給他。說到這裏,大家可能就要問了,正人君子不能當宰相,難道要用小人來當宰相嗎?也許這也是齊桓公所想的。管仲接着說,鮑叔牙嫉惡如仇,愛憎分明,“見一惡終身不忘”(《管子.戒》),用這樣的人來做宰相,他怎麼能夠從國家的利益來面對形形色色的人呢?所以很難處理好個人和國家的利益的。

既然鮑叔牙不能做宰相,哪有誰合適呢?管仲向齊桓公推薦了隰朋。第一,隰朋見多識廣,目光遠大,而且能夠虛心向下;第二,隰朋無論是在處理家事還是國事,從來都不是自己親自去處理,這種人懂得授權,對下屬能夠做到信任;第三,隰朋既不會因麼廢公,也不會公而忘私,所以他既能忠於國君,同時也會注意自我保護,因此他能夠處事周到,是個忠孝兩全之人;第四,隰朋不會以權謀私。據說隰朋有一次去賑濟災民,到最後民衆壓根就不知道隰朋是誰。管促認爲,這樣的人從賢臣變成權臣的可能性非常小。

齊桓公非常滿意,但他卻擔心隰朋不能服衆,害怕幾位大夫作亂。當時齊國除管仲、隰朋外,還有鮑叔牙、賓胥無、甯戚、孫在國人,齊桓公大概是擔心他們四人吧。這些人管仲當然是非常瞭解的,所以他給齊桓公做了一個分析。他說,鮑叔牙爲人好直,卻不知道變通;賓胥無好善,但卻不願爲國家受委屈;甯戚能幹,但不知道適可而止;孫在能說,卻不必得靜默守信。管仲爲何要說這些呢?

管仲生前從不評論同僚官員,這時他告訴齊桓公這些,那是要他明白一個道理。國家的治理不是靠一個人,而是靠一個,而是要依靠團隊的力量。那麼,這個宰相就相當重要了,他要必得協調好團隊裏的關係,充分發揮每個人的長處,而不是刻意地去扼制他們的缺點,畢竟人無完人嗎。所以,管仲不光是給齊桓公推薦一個宰相,而是給齊桓公留下了一個治國的團隊。

蕭何推薦丞相非常小心

蕭何去世之前,年輕的漢惠帝也來到了病榻之前,同樣也是提到了由誰來接任丞相的問題。蕭何說“知臣莫如主”,他也沒有直接來回答這個問題。爲什麼他不直接回答呢?他與管仲一樣,也明白用誰來做丞相,那是皇帝的權力,自己只能給個建議而已,所以也是相知道漢惠帝心中的人選,如果自己貿然推薦,可能會發皇帝的猜疑,害怕落下一個結黨營私的口實。

蕭何塑像

所以,他和管仲一樣,要掌握好這個分寸。果然,漢惠帝心中確實已經有了人選,這人會是誰呢?漢惠帝就對蕭何說,讓曹參當丞相行不行。蕭何一聽,立即點頭表示同意,並說您得到了賢才,我蕭何是死而無恨啊。蕭何去世後曹參接任,由於蕭何在世的時候制定的一系列制度非常到位,所以曹參就沒有修改和調整,一直按照原樣運行,保持了國政的連續性,對於漢初的穩定起到很大的作用。

蕭何是西漢開國丞相,他對於西漢政權的建立,以及漢初社會的穩定,都有着不可磨滅的貢獻。但同時,他也是一個懂得權變的人,很會協調君臣之間、臣臣之間的關係,因此才能得到多疑的劉邦的信任。當然,他也懂得其中的兇險,所以在這件事情上非常小心,對後世子孫沒有產生不利的影響。當然,蕭何臨終前對丞相人選的推薦,也爲後世留下了一段佳話,有個成語叫做“蕭規曹隨”就是從這兒來的。

蕭何月下追韓信

諸葛亮安排後事有一種無奈

諸葛亮病危五丈原,後主劉禪派李福前去探病,當然也是詢問其身後國家大事了,至於談了些什麼,諸葛亮對其死後還有其它什麼安排,史書沒有記載,我們當然也是不知道了。數日後,李福返回成都覆命,走到半路後,總覺得有個事情沒有說透,就又返了回去。什麼問題呢?當然是諸葛亮死後丞相的人選問題了。

一見面諸葛亮就說我知道你還會回來的,你想問的問題蔣琬就可以。但是,我們不能不說,諸葛亮沒有考慮李福似乎有點遺憾,因爲李福眼光看得很遠。他又接着問蔣琬之後誰可接任。諸葛亮回答說費禕可以接任。又問費禕之後誰可任之,諸葛亮就再也沒有回答。他爲何不回答呢?

諸葛亮劇照

大家都應該知道“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這名俗話吧。這說明當時蜀國的人才已經是相當的匱乏了,他實在是想不起在費禕之後還有誰可以繼任。當然,諸葛亮是被神化了的人物,也許他根本就想象不到,費禕之後蜀是否還能夠存在,也就沒有必要再往下想了,他的心中一定是非常地無奈。

“千古一相”當屬管仲

此三人在中國古代歷史上都是非常有名的人物,他們的功績和名聲自然是不會有太多的異議,若是要排個座次,我們無妨從推薦接班人入手,來粗略地品評一下。

蕭何無疑有點患得患失,在這個問題個既聰明又小心,始終還是顧及名聲及家族利益。當然,他和漢惠帝的意見取得了一致,這對於後來君臣之間的配合是至關重要的,但他的眼光不夠遠,那就是就,還沒能絕對做到國家至上。而諸葛亮若三人以此事相對比,似乎難逃權臣之嫌。儘管後主劉禪無能,但他卻是拋開了皇帝的意見,而單方面做了推薦,也只是爲蜀漢政權留下了兩個人,但大局觀似乎不是很強,過於突顯了個人能力。他能夠看得很遠,但卻未往更遠安排。

唯有管仲至上,他不是單純地爲齊桓公推薦一個宰相,而是要推薦一個能夠統領這個團隊的人選。他對於齊國今後的政治架構有一個全盤的考慮,他不光是想推薦一個稱職的宰相,而是要這個宰相能夠做到人盡其才,大家爲齊國的霸業共同出力。所以,無論是政治才能,還是卓識遠見、個人胸懷,管仲都應該是當之無愧的“千古一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