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掃六合中最艱難的一場戰爭是那一場?那自然是滅楚之戰。

前四場趙、韓、魏、燕之戰後,只剩下齊國和楚國,在決定先攻齊還是先攻楚的時候,秦國上層決定走先難後易策略。

爲什麼?

因爲秦國想如果先攻齊國,楚國必定會援助齊國,因爲局面已經大定,攻完齊國楚國躲不了。但先攻楚國,齊國作爲經濟小鋼炮軍事一團糟的列國,在戰國後期本身就是採取偏安政策,所以秦楚之戰,大概率齊國不會介入。

但問題是,楚國是戰國期間疆域最龐大的列國,人家早在春秋時期就開啓了滅國爭霸之旅,人家頭頂着光環,是春秋戰國時期滅國數量最多的國家,並且是合縱抗秦的大主角。

從表面上看先攻楚有着很大的難度,但秦國依舊選擇了先攻楚後攻齊,就像前面說的,如果先攻齊,一但齊國受到了楚國的援助,齊國就算再偏安政策,在滅國之戰來臨的時候,也當傾力一搏。

一旦形成這樣的局面,秦國將會面臨更大的難度,於是先難後易的進攻策略被制定了出來。

秦王嬴政當時選攻楚主帥自然選的是王翦,因爲滅趙燕之戰非常精彩,但王翦讓秦王給他60萬兵力,但這個時候白起的小迷弟李信卻認爲只要20萬就夠了。

王翦說20萬打楚國?本大帥做不到,要打你打。

秦王嬴政當時考慮到,60萬大軍得喫多少米飯啊,以兩年時間爲計算,起碼得消耗50萬噸糧食,這還不算戰馬,秦國當時雖然富足,但也會傷筋動骨。

從而後來我們都知道,李信成爲了滅楚之戰的主帥,率領20萬秦軍浩浩蕩蕩朝着楚國殺了過去,而王翦則選擇了歸隱坐看這場好戲。

後起之秀李信率20萬秦軍伐楚,很快就攻克了楚國平輿,而他的對手則是楚國名將項燕,也就是後世楚霸王的祖父。項族一系世代爲楚國之將,對於打仗這件事兒,這個家族是專業的。

我們看李信伐楚用的什麼戰術呢?用的是“閃電戰”,李信這位後起之秀是白起的小迷弟,白起用兵奇詭而凌厲。

於是項燕看到了這一點,當李信強勢進攻時項燕令楚軍稍作抵抗便回撤,而李信則認爲楚軍羸弱不敢迎戰,從而覺得自己的戰術非常成功,所謂白起之道趁你病要你命,不錯過一絲戰機,進而被項燕誘敵深入,導致和另外一路大軍相隔甚遠。

當李信攻克了城父之後,項燕認爲時機到了,於是將大軍集結於垓下,而之前被李信攻克的楚地部落也紛紛復叛,這導致李信的部隊一下子遭遇了包圍,隨後三天楚軍對李信展開了三天三夜的圍殺,這場圍殺戰之中李信部下7名都尉陣亡,下級士兵更是傷亡頗大,直接使第一次伐楚之戰失敗。

當然,你要說李信只是一個紙上談兵者,那也不對,因爲滅燕之戰中,李信使用的“閃電戰”戰術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這個事蹟很是神奇,就像二戰中的德國,同樣是使用閃電戰,在西線打得西歐衆國集體投降,而在東線卻沒有取得成功。

原因就是東線的蘇聯地域廣博,人口多,兵力大,反抗的信念強,而李信當時所面臨的局面也差不多,燕國的國力、國土面積、人口、兵力、反抗信念強度都和楚國呈現着極大的差距,這樣的閃電戰打法註定不能完全使用在楚國身上。

那麼我們看德國當時使用閃電戰是因爲他知道自己兩面受敵,不能靠強大的國力、兵源、資源碾壓其他國家,於是創造出了“閃電戰”打打法,爲了就是打時間差。

可是我們看當時的秦國,在解決了前四國之後,秦國無後顧之憂,綜合國力又比楚國強,根本沒有到需要用奇詭戰術來彌補短板的需求,李信這種戰術無疑是拋棄了原本秦國的優勢。

後來我們看到秦王親自去請王翦重新出山,王翦後來用的什麼戰術?

直接依靠秦國強大的國力拖死楚國,是的,這就是秦國的王炸,用國力來碾壓楚國。

王翦打得一點都不着急,把戰事拖了一年,最終楚國着急了,國內的王公貴族逼着項燕和王翦決戰,最終落得個兵敗身死,只留下一句:“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諺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