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駕崩,將皇帝位置傳給了第六個兒子宋仁宗。

宋仁宗在政治上非常清明,自己去奢華,就陋簡,關心民間疾苦,是中華帝國所有皇帝中,最爲關心老百姓生活的一個。

而且他在位的時候,有兩個非常得力的助手,正好一文一武,在歷史上的評價很高。

文臣,叫包拯;武將,叫狄青。

包拯是一個比魏徵要精明得多的賢臣,也是幹練之臣。包拯有着縝密的推理思路,所以斷案開府,成爲一代佳話。

可是包拯過於戇直。他敢於指着皇帝的鼻子說真話,這個勁頭,比魏徵還要過分。

狄青是宋仁宗時期唯一的優秀的武將。若在其他朝代,必定大展才華。可惜偏偏生在了宋朝,白白埋沒了一身本事。

按常理講,有了包拯,朝廷上便少了許多佞臣;有了狄青,扭轉了大宋軍備越來越差的現狀。

一個國家,只要政令清晰,能夠安定民生,就可以長足發展。政令清晰,是因爲朝中多賢臣,就能使政令順暢。政令順暢,朝野上下便會同心同德,國力便會蒸蒸日上。

傳到宋仁宗,已經是第四代皇帝。宋朝的國力,無論經濟、文化、兵力,都處於上升期。

可奇怪的是,對抗大遼和西夏的戰爭,卻老打敗仗。

狄青,是在宋仁宗時代的武將裏面,脫穎而出的優秀將軍。

他雖然出身寒門,卻從小刻苦練習武藝,學習兵法。直到西夏軍隊入侵,狄青隨軍征戰,方纔展露頭角。

因爲打戰勇猛,他戴着一個青銅面具,經常在戰場上如瘋似顛,被西夏稱爲“面涅將軍”。

狄青因爲勇猛,立下了卓越戰功,因功升到延州指揮使。

但是狄青與西夏在鬥爭的過程中,雖然每次都取得小型戰役的勝利,卻掩蓋不住宋軍疲軟的整體事實。

究其原因,大宋王朝重文輕武的戰略方針,導致老百姓都不願當兵,更不願到邊關來對抗外敵。

而大宋朝廷寧願賠償給西夏每年銀兩、絲絹和茶葉,也不願讓武將們擁有自己的軍隊。

狄青一直情緒不佳。不久,受到朝廷無謂的猜忌,將他調任到陳州。這是明顯的明升暗降。

不久,狄青便鬱鬱而終。

包拯也是如此。民間稱他爲包青天,是因爲他在朝野兩方面,既維護朝廷的體面,又體諒民間的下情。

其實宋仁宗,之所以得到“仁”的尊號,也能算得上一代明君。

包拯指着他的鼻子,他可以忍受,並且知錯能改;武將軍力不如外藩,他心裏也清楚,卻在軍事福利方面都給予極大優惠。自己一生都非常節省,絲毫不浪費糧食,和大肆鋪張。

太奇怪了!有明君、有名臣、有名將,對抗外敵總是喫敗仗!

我以爲,就是兩方面的原因。

其一,是大宋國策路線的問題。重文輕武,必然導致民無戰心,不服兵役、不願當兵。

不服兵役,誰來保衛國家?不願當兵,怎樣發現人才?

其二,是國勢衰弱的問題。此消彼長,大宋在衰退,而大遼和契丹如朝陽正在冉冉升起。

將不如對方、兵不如對方、軍事不如對方,這仗還什麼打?

中華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的近代史。外國用更先進的洋槍洋炮,轟開了中國的國門。從此,中國淪爲半封建半殖民地長達一百多年。

而始作俑者,就是從大宋王朝開始。

文化發展得再高,也只能舞文弄墨;經濟發展得再好,也只會讓別人眼紅;連自己的國門都守不住,就只能割地賠款。

對抗外敵屢戰屢敗,正是歷史給我們的教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