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歐五國之中,丹麥因爲是安徒生故鄉的緣故,顯然要比其他幾個國家有名氣得多。


丹麥位於北海和波羅的海之間,由日德蘭半島的大部分及其東部的菲英島、西蘭島、洛蘭島和波恩荷爾姆島等400多個大小島嶼組成,其中有人居住的島嶼約100個左右。丹麥國土總面積4.3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7300公里,人口580萬,僅相當於中國人口的千分之四。如果算上面積216萬平方公里的格陵蘭島,丹麥將是歐洲大陸僅次於俄羅斯的第二大國。


丹麥具有獨特的地理位置,是北歐的交通要衝。西蘭島和瑞典之間爲不到6公里的松德海峽,往來其中的船隻頻繁,每年通過的船隻約有10萬多艘,是當今世界最爲繁忙的航道之一。

日德蘭半島南部與德國相鄰,兩國間有鐵路和發達的公路網連接,使丹麥成爲北歐貿易橋樑。瑞典的鐵礦石、挪威的石油以及其他原材料,以低廉的運費通過丹麥運往歐洲其他國家。丹麥不僅是南北歐間的交通要道,也是北美到東方的重要中轉站。航空業興起後,丹麥成爲北歐海陸空的樞紐。


雖然國土面積不大,丹麥卻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傳統農業國。大約在公元前2100年,就出現了農民的居住地和拓荒地。丹麥擁有適宜農業生產的優良自然條件,全境地勢低平,沒有大河大湖,土地肥沃,全國可耕地佔總面積的三分之二。丹麥的農業,曾一度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主要農作物爲大麥、燕麥、小麥和黑麥。西歐是丹麥的主要出口地,在過去,英國約有7成的糧食來自丹麥,因而丹麥曾被譽爲西歐的“糧倉”。

後來隨着北美農業發展,大量廉價糧食向歐洲市場傾銷,糧食價格猛跌,一度使丹麥的國民經濟陷於條狀態。但是,丹麥的農業經濟並未一蹶不振,而是從蕭條的經濟中尋求發展道路。進行大規模的農業經濟結構的改革,走上了農牧結合、發展有機農業的道路。

無論是農業還是畜牧業一律農場式經營,全國大約有6.7萬家農場,農業從業者20萬人,平均每戶家庭擁有40公頃土地。這些農場基本上都是農場主自己經營,擁有自己的機械採收、脫粒設備和儲存廠房。數據顯示,全職農場主一年的平均收入約8萬美元,遠高於城市白領階層收入。

丹麥的工業起步相對英、法、德等國家較晚,直到二戰結束後才奠定發展工業的基礎,到60年代末,工業產值已超過農業,成爲一個工農業並重的國家。

由於資源、人口等條件限制,丹麥許多商品無法同強大的工業鄰國進行競爭,但是他們揚長避短、錯位發展,生產特殊產品,以此來開拓國際市場。比如,海上輪船使用的主機,有三分之一是外國公司購買丹麥的技術專利製造的;丹麥生產的助聽器,佔到國際市場近一半的份額;丹麥的人造胰島素和酶製劑等產量和質量居世界前列;丹麥其風力發電設備和產品佔世界市場份額的40%等等,無一不彰顯了這個小國發達的工業水平。

丹麥擁有良好的科研與學術氛圍,是世界上人均獲得諾貝爾獎最多的國家。在生命醫藥、通訊科技、清潔能源、機器人等領域擁有世界頂級研發水平和應用環境。特別是在醫藥領域,丹麥被稱爲“生命之國”。世界知名的醫藥四巨頭,諾和諾德、靈北製藥、ALK-Abelló和利奧製藥均出自丹麥,製藥業貢獻了丹麥八分之一的出口額。

位於於哥本哈根和瑞典南部斯科納地區之間的“藥谷”,聚集了近400家生物醫藥技術和製造公司、3家大學研究機構和9家醫院,是歐洲最大且成長速度最快的生物技術產業羣。

根據數據顯示,2018年丹麥實現國內生產總值3500億美元,人均GDP超過6萬美元,比法國、英國、德國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收入還高。3500億美元的GDP總量,與我國遼寧、江西、雲南等省份非常接近。

對於這樣一個總人口只相當於我國千分之四的小國來說,能有如此成就,實屬難能可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