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電視劇《人民的名義》大火。劇目中的高育良、侯亮平、祁同偉等角色也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在電視劇大結局階段背後黑手高育良的浮出水面更是堪稱該劇的點睛之筆。

在這部電視劇爲人稱道的同時,劇末中一本書也被反覆提及,這本書就是《萬曆十五年》。在劇中,正是因《萬曆十五年》這本明史書籍,高小鳳與高育良“結緣”,最終高育良也走上了歧途。

而也正是得益於在這部電視劇的熱播,《萬曆十五年》才真正的進入了大衆視野。爲此,許多人紛紛解囊,試圖從中窺見一斑。然而,不得不說的是事實上在《人民的名義》之前這本書也常年佔據了各大網站歷史類書籍的銷售前列。

那麼是什麼原因讓《萬曆十五年》這本書會如此之火呢,它有何獨特之處?萬曆十五年這一年的大明王朝又經歷了什麼呢?

《萬曆十五年》的作者是美籍華裔歷史學家黃仁宇。它原本只是黃仁宇先生用來作爲大學教材的一本教科書,甚至一開始這本書只有英語版本,直到後來這本書傳播開來纔有了漢語版。

在這本書中,黃仁宇將萬曆十五年(1587年)這個爲衆多歷史學家忽視的時間節點,當做他的“大歷史觀”的依託點一步步的展開,從而論證了自己的觀點——中國以道德爲法律,將道德、形式、四書五經凌駕於其他之上的做法,在歷史週期律各種積弊的累積之下,王朝是難以避免滅亡的。而要道德還是法制,其實已經一目瞭然。

作者僅僅用7章6個歷史代表人物的命運以及他們的掙扎,便將構成封建王朝統治基礎的各個階層彰顯無疑。這6個人物,是萬曆皇帝,是首輔申時行、張居正,諍臣海瑞,武將戚繼光,哲學家李贄。

當歷史來到萬曆十五年(1587年),表明上的大明風平浪靜。但在這份風平浪靜的背後,大明實則隱憂重重。

首先,我們要從萬曆皇帝講起。萬曆皇帝朱翊鈞,明王朝的第十三位皇帝,隆慶六年隆慶帝去世,年僅10歲的他榮登大寶。而原本的內閣次輔張居正,則利用秉筆太監馮保與先帝託孤的內閣首輔高拱之間的矛盾,成功取而代之。

有了太后、馮保支持的內閣首輔,張居正的權利無限擴大。而10歲的萬曆帝則因年齡因素並不能親政,於是張居正又成爲了萬曆帝的帝師。

作爲皇帝,萬曆帝從小便接受的是帝王之術教育,要讓自己做一個好皇帝;可此時的他也畢竟還是個10歲的孩子。而在張居正的教誨下,他十分聽話進步斐然,但是這種進步的結果是他被要求放棄了自己喜歡的書法課,是自己舉辦夜宴後被太后嚴詞批評甚至不惜恐嚇要廢黜他的言語。

他是皇帝,他有成爲明君之心,但他並不自由,甚至可以說是壓抑的。而這種表現無疑是矛盾的,因爲在封建王朝的權利結構中,皇帝是唯我獨尊的,是不容挑戰的。

但無奈的是,在大明王朝廢除丞相制度,內閣制度逐漸確立之後,內閣大學士進一步替代了丞相的職責,內閣首輔的地位毋庸置疑是極高的。而內閣首輔張居正在萬曆帝在位的前十年,也確實做到了權傾朝野,甚至就連張居正父親去世按照規制需要丁憂三年,都要因爲“國家需要”而被破例挽留。

事實上,當時的文官們“有意無意”的曾經試圖撼動張居正,對張居正不交出權利回家丁憂頗爲不滿因此還上書彈劾,但萬曆帝卻並未採納。

這是萬曆帝對自我認識的結果,同時也是長期被豢養下、毫無決斷的結果。而這種被安排的命運,直到萬曆十年58歲的張居正去世才被擺脫。就在張居正去世之後,文官集團中有着先見之明的大臣們,很輕鬆的便看出了我們這位年輕的皇帝想要擺脫張居正烙印的想法。

彈劾、上書,很快便應聲而至,而張居正這位試圖去緩和明王朝各個階級矛盾,並且取得了切實效果卻得罪了文官集團的大臣,終於被開棺戮屍。

而此時,曾被張居正鐵腕壓制的文官集團,展現了他們的實力。在經過200多年的發展後,他們在“儒家的道德準則”之下以同窗之誼、以地域鄉黨、以師生關係結成團體。

當然,在儒家中有着修身自省,有着治國平天下的抱負這等“陽面”,例如書中的海瑞就是代表人物;但同樣的也有着不擇手段獲得利益的“陰面”,甚至他們還佔據絕大多數,因爲以道德爲工具去約束人,當面對利益不符時他們要如何選擇已經一目瞭然。

於是,當萬曆帝在解決了張居正遺留之後,赫然發現自己已經被文官各種限制,而當他決定冊立自己喜歡的鄭貴妃所生之子福王朱常洵爲太子之時,更是遭到了文官集團的強烈反對,這種冊立其實也不僅僅是單一的太子冊立問題,更是萬曆帝對王朝主導權的爭奪,但文官集團拿出的卻是千百年來儒家傳承的四書五經、綱常名教——封建道德觀的大劍。

在長達15年的國本之爭中,萬曆帝終究沒能成功,而是選擇了屈服,他冊立了長子朱常洛。但一樣也讓他生下了報復之心,於是儘管在內閣首輔申時行儘量的和稀泥之下,他仍舊消極應對,縱情聲色、不理朝政。可笑的是,就連申時行也都因爲國本之爭而被文官們彈劾下臺。

時間終於來到了萬曆十五年(1587年),心灰意冷的萬曆帝開始了怠政。

寫到這裏,肯定會有朋友向我們提及了《萬曆十五年》中的萬曆帝、申時行、張居正、海瑞,那麼戚繼光 、李贄哪裏去了呢?

就在萬曆十五年的次年,武將戚繼光病逝,而此前因爲與張居正的關係匪淺,他被文官集團彈劾;至於思想家李贄有意思的一點是在萬曆十五年的次年,這位學富五車的飽學大儒,卻選擇了剃髮留須成爲了異端。而他一生主張的是抨擊程朱理學,反對空談,反對傳統的儒學觀念,倡導功利價值。

也正是自萬曆十五年,這個在世界上西班牙艦隊征討英國的前一年的年份,天子、首輔、武將、思想家都被文官集團以道德爲由左右了,大明王朝的滅亡也就是理所應當的了。

萬曆帝,其實也是一個可悲的皇帝。而張居正、戚繼光、李贄、海瑞、申時行背後則是在這個時代中的形形色色的代表人物。歷史就是這樣無情且充滿了悲情色彩,在萬曆十五年這個看似平淡的年份,讓大明行將就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