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想起在汽车旅馆里,我们亲亲热热紧紧相拥,缠缠绵绵流汗的情景,我到现在还会觉得……觉得……”

“心醉神迷?”朵拉抬头看了男人一眼,问。

“对,心醉神迷!”年轻男人的眼中盛满热情。

单身的老女人朵拉以代人写信为生。

她眼袋深重,嘴角下拉,眉心紧皱,看起来十分不近人情。

她是电影《中央车站》中的女主角,由巴西的国宝级演员费尔兰德·蒙特纳哥扮演,这部电影拍摄时她已经69岁。

《中央车站》被各国评论家评为“全世界最好看的电影”之一。它荣获第7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最佳外语片”大奖提名,第4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获金熊奖、银熊奖,第56届金球奖获电影类“最佳女主角”提名和“最佳外语片”奖。

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巴西,当时巴西在经济上开始走新自由主义的道路,1999年金融危机爆发前,已经出现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公平缺失的问题,人们在经济发展、家庭问题和信仰危机中浮沉,当时的文盲率也很高。

电影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讲述了朵拉陪伴约书亚寻找父亲,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自我救赎的故事。

这部电影意蕴丰富,我们接下来主要从恨与爱的转换关系的角度进行探讨。

一个人若心中充满恨,会把人生过成什么样子

朵拉的恨源于父亲的出走和遗忘。父亲在她16岁时离家出走,多年后再次相遇,用她自己的话来说:

“……我愣在那儿,我只说了这么一句话:‘你记得我吗?你还记得我吗?’

我一看就知道他不记得我,他不认识亲生女儿。可是他说:‘漂亮的小姐,我怎么会忘了你呢?’

于是我说‘对不起认错人了’。不久我就听说他死了。”沉重的悲哀和永远的遗憾。

影片中,约西亚每次和朵拉吵架,都说她“又老又丑”“从来不化妆”,难怪“没有男人要”。

朵拉的样子确实不好看,她的外表也反映着她的内心:苍老,坚硬,严肃,绝望。

她用实际行动否认自己只是个“漂亮的小姐”,带着执拗的反叛。

在朵拉的心中,自己是不被爱的被遗忘的那个,她也总担心约西亚会忘了她。

被遗忘,就像不存在一样。多么可怕。

我们来看看朵拉的生活:

她跟猿猴般灵敏的青年们一起挤地铁,整日坐在小桌子后面帮人写信,一块两块地挣钱,还要交车站的“管理费”;

她独自生活在铁路附近的老旧公寓里,唯一的朋友是同样单身的女邻居艾琳;

她唯一的乐趣是和艾琳一起拆委托人的信,尖刻地嘲讽他们,对于那些需要代寄的信件,视情况撕毁,或粗蛮地塞进抽屉。

——为什么可以不寄信呢?

因为“巴西的邮政系统不可靠”。她从不担心遇到麻烦。她是半个骗子,生活在社会底层,依靠同样处在底层的人们维持生计。

所以卖掉失去母亲的约西亚她毫无负担,可以心安理得地给自己添置一台电视机。在她的盘算里,约西亚能被有钱人收养,那是一件好事呢。

朵拉心中充满对父亲的恨,这恨让她活得又丑又假又坏。

那么,对于电影之外的我们来说,充满恨的人生会是什么样子呢?

有的人活得很坏,有的人活得很拼,相同之处在于都很拧巴,这“拧巴”,最大的问题,是使他们不能很好地感受和表达爱。

但远不需要为这样的人生感到绝望,因为——

一个人若心中有恨,说明她仍对世界抱有希望

一个真正对世界丧失希望的人,是不在乎的。比如《黑暗骑士》中的小丑,他展示的是纯粹的虚无和混乱,是一种没有逻辑的恶。

朵拉当然不是如此,她的善良表现得或明或暗。

她一开始想要撕掉安娜的信,因为耶稣是个酒鬼,她自己的经历告诉她:和酒鬼在一起,只会过痛苦的生活。

她卖掉约西亚,请艾琳看她的新电视。艾琳愤怒地告诉她:那些人贩子根本不会为约西亚找个收养他的有钱人家,他们会贩卖他的器官。然后摔门离去。

朵拉辗转一夜。第二天,她用抽屉里小孩子的照片骗开人贩子的门,趁机进入室内,找到约西亚并把他救了出来。人贩子冲她喊:“你死定了,朵拉!”

她慌乱紧张,恐惧狼狈。只敢给艾琳打电话。她慌慌张张、义无反顾地带着约西亚踏上寻找耶稣之路。——约西亚的寻父之路,也成为朵拉寻找自我认同的救赎之路。

为何要说朵拉仍对世界抱有希望?电影主要通过三个人来表现。

首先是父亲。朵拉始终住在火车轨道附近,举止像个男人,这些都是对父亲的认同和怀念——尽管表面上看好像只剩下仇恨。

第二个是偶遇的货车司机凯撒。他善良,强壮,宽容。朵拉主动展开追求,热情地表白,认真地梳头发抹口红;结果凯撒落荒而逃,朵拉躲在百叶窗的阴影后痛哭。尽管如此,朵拉开始找回自己对于女性的身份认同。

最后一个是约西亚。约西亚偷拿商店的零食,朵拉严厉地斥责他,将零食收回说要送还给老板。实际上她只是转了一圈又出来。

她对约西亚说:“想要什么就告诉我!我把你拿的那些都买了回来,多余的钱又买了一些其他的。”

她的虚张声势再次被约西亚看穿。然而在这表象之下,朵拉希望自己在约西亚面前是正面的形象和好的榜样,她希望约西亚发展出善良正直的个性。恐怕只有心怀善意和希望之人才会如此吧?

一路上,朵拉为何愿意为约西亚不计得失地付出?

除了不忍,还因为约西亚坚定的信念,孩子坚信父亲耶稣是个很棒的木匠、很好的父亲,朵拉愿意为约西亚的希望埋单。

希望背后的希望,朵拉自己的希望在哪儿?也许是想要约西亚记住她;也许,是深藏心中的对父亲的幻想。

丧失和未获得孕育了恨。

恨孕育了行动和希望。

而这一切终究要通过爱来了结。

爱是对恨的消解,和一个人的终极救赎

与其说朵拉保护了约西亚,不如说两个人互相拯救。朵拉帮助约西亚找到回家的路,约西亚唤起了朵拉爱的能力。

在朵拉家里,约西亚问到艾琳的职业,艾琳让他猜,男孩儿说:“你们两个看上去都非常像老师。”两人都露出害羞和怀念的表情,艾琳回答:“说得对,我们以前都当过老师。”

无论这是不是真实,它唤起了两人对某段过去的美好回忆。这也许是约西亚给予朵拉,最初的爱和信任。

当凯撒落荒而逃,约西亚安慰朵拉:“你听我说,你刚才擦了口红很好看,非常漂亮。”

在邦吉苏,当他们获知耶稣早已卖掉房子去了另一个地方,朵拉已用光所有的钱,她失望几近崩溃;两人发生争吵,约西亚跑开;朵拉在寻找中闯入声势浩大的宗教仪式,最后晕倒在地。

当她醒来,发现自己枕着约西亚的大腿,孩子在晨光中抚摸她的头发。那一刻,朵拉绽出安心的笑容,她抱住约西亚的胳膊——宛如落水之人意外获得浮木,又像孤苦的孩子终于找到父亲。

这是约西亚对朵拉爱的守护。

约西亚机智地招揽生意,使得朵拉在邦吉苏代写信的工作一切顺利,这里的人们充满感恩、希望和爱,朵拉的心越发柔软,她绽开笑容,热心地询问人们的讯息,她对委托人说“谢谢”“这真是太好了”。

当他们通过写信挣到钱,完成和“圣人”的合影,约西亚给朵拉买了一条裙子——朵拉最后离开小镇时换上了这件新衣裳。

这是约西亚对朵拉爱的给予。

正是这些爱让朵拉有了选择和承担的力量:在离开邦吉苏前寄出了委托人的信;继续踏上旅途;最后,将约西亚留在哥哥们身边。

在“世界尽头”的那个小镇,以赛亚和摩西拿出耶稣的信,证明他确实如约西亚所想,是个重情重义的好父亲。真相揭开,原来耶稣和安娜一直在互相思念,彼此寻找。

朵拉重新相信了爱的存在。

凌晨,她换上约西亚为她买的裙子,擦上口红,将耶稣和安娜的信摆在他们的画像下面,在蒙蒙亮的晨光中踏上归途。她在汽车上给约西亚写信,告别,流着泪完成了对父亲的怀念和哀悼。

车上的朵拉,和追到山坡上的约西亚,各自拿出储存照片的万花筒,含着泪笑了。

“约书亚,我已经很久没有写信了,现在我在车上给你写信。你说的很对,你爸爸很快就要回到你身边了。他的确跟你想的一样好。

……

其实我很想念我爸爸……

很怀念曾经的一切。

——朵拉”

当朵拉意识到自己对父亲抱有深深的爱和怀念,她便从恨中解脱出来。

她可以正视自己女性的身份和力量,能够认可自己的欲求和期盼,获得接受“失去”的勇气,能够重新走上生活的道路。

她对艾琳说:“我这一生犯的错误实在是太多了。”幸运的是,她获得重新出发的勇气和力量。

当一切不可追,唯有“爱”可以消解“恨”,可以完成一个人的救赎。

而这爱,来自人与人之间最单纯的信任和彼此付出。

保拉·麦克莱恩在《绕日飞行》中有一段话:

“假如你思念的人去了足够远的地方,远在地图的边缘,他们反而会和你贴得很近,近到无法遗忘。”

这里饱含着人类对“未完成”的普遍情结。朵拉已经死去的父亲,和约西亚未知的父亲,于此重合。他们的人生也由此发生交际,得以同行一段路。

然而,即使只是同行一段路,他们也完成了对彼此的救赎。

这个故事意义重大。在2020年这个特殊的年份,灾难频发,尤其是新冠疫情波及全球,它们击穿了曾经稳固的一切:

发达与落后,富裕与贫穷,安稳与动荡,卑下与高尚……许多事物显露出脆弱的一面,财富与地位的汹涌力量在公平的审判面前悄然衰弱。

然而,不愿留下姓名的司机、辗转回到岗位的护士、耄耋之年不辞劳苦的国士、跨越重洋的异国援助……在大灾大难面前,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展现出最坚实的美好和希望。

爱可以取代恨,可以安抚磨难带来的伤痛。也许是这部经典电影对我们最重要的提醒。

人类终将意识到彼此的爱是所有人的终极救赎。

会有那么一天。

. END .

【文| 刘征】

【编辑| 知愚姑娘】

【排版 | 小龙】

往期精彩推荐:

一念之差,她错过爆红的机会,意外成就了蔡少芬,原因却让人感动

《武林外传》女演员现状,姚晨闫妮成收视保障,倪虹洁只能演妈

童星时期的释小龙、曹骏简直萌化了,为啥现在不红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