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孩子在學校裏被別的同學無意中碰着了,你會怎麼做?

是安撫孩子,給他一個擁抱,還是去找這個孩子的家長去理論?

也許有人會說,既然是無意的,如果對方道個歉,小事化了,這事不就完了嗎?

可現實中,還真有這種不甘示弱,找“麻煩”的家長。

不久前,在宜賓就發生了一件這樣的事:

一個9歲的男孩,在學校與同學打鬧,結果無意中碰撞到了一個小女孩。

可沒想到的是,孩子的媽媽和外婆跑到學校,暴力毆打小男孩,不僅給孩子耳光,還擊打孩子頭部。

兩個大人爲何要對一個孩子下如此狠手?

據小男孩的外婆在家長羣裏說,事發前,這個小男孩打了小女孩。

當天,小男孩的母親還打電話給小女孩的母親道歉,提出要帶孩子去醫院檢查,對方沒有表態,可沒想到第二天就出事了。

事發後,學校通知了小男孩的父母,其給小女孩的母親和外婆道了歉。

本以爲這事就此完了,可小男孩的母親發現,孩子的行爲似乎有些異樣,半夜總是驚醒,甚至還有些哭鬧,詢問後才知道孩子被小女孩的母親和外婆打了。

孩子在學校被毆打,學校居然隱瞞了事實,如果不是事發時有老師經過,還指不定會出什麼事。

如今孩子身體上受傷,心理上也有了陰影,這能不讓人氣憤嗎?

孩子年紀小,正處在成長階段,活潑好動是天性,如果玩耍時無意間引發了一點小摩擦或小矛盾,這家長到底管還是不管?如果要管,那到底該怎麼管?

不久前,去公園散步時,就看見兩個孩子在打鬧,孩子間產生了肢體碰撞,其中一個大點的孩子踢了另外一個小點的孩子,結果引來了很多家長的圍觀。

那個大點的孩子的母親,生氣地質問另外那個孩子,“你爲什麼打我家孩子,你父母沒教你嗎?”

然後轉頭對自己孩子說,“孩子別哭,媽媽在這,看誰敢欺負你。“

年齡小的孩子的母親,看到後,趕緊走過來,連忙給那個大孩子的母親道歉。

那位母親極其不屑地說,“你怎麼不看好自己的孩子,你看把我家孩子弄得!”

這樣的事,相信不少家長都遇到過,這本來是孩子間的小問題,卻演變成了家長之間的矛盾了。

這讓我想起了《父與子》漫畫中的一幕:

兒子與其他孩子打架,結果被打哭了,便去找父親,父親氣憤地帶着兒子去找對方理論,沒想到,對方的父親也正好趕來。

一番理論過後,處在氣頭上的父親與對方廝打了起來,可再看那兩個孩子,就像沒事一樣,又開始在一起玩起來了。

這個故事其實是告訴我們,孩子之間的問題,總有他們的解決方式,家長絕不能用成年人的方式來處理,不然會有這些影響:

第一:你給孩子帶了一個壞頭

作爲家長,一定要給孩子做一個正確的示範,不要讓孩子形成自我的心態,學會推卸責任,把一切問題都歸咎於他人。

第二,孩子失去獨立的能力

凡事爲孩子強出頭,孩子會失去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後遇到問題,只會唯唯諾諾,沒有主見,形成一定的依賴,長此以往,會對孩子能力的培養形成很大的障礙。

因此,既然影響很大,家長就不要一次次地捲入孩子的“紛爭”。

沒有家長希望孩子受到傷害,護子心切是人之常情,但要注意的是,一定不要讓情緒左右,任何情況下,失去理智,都是非常不明智的。

這人與動物最大的區別,就是有理性的決策,能做出正確的思考,如果凡事都是“感情用事”,血湧上頭,盲目護犢,這樣的行爲實在是有點不合時宜。

不管孩子在衝突中處於什麼地位,家長或多或少都會有一種“挫敗”感,但不管怎樣,都應該先教育孩子,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遇到矛盾該如何解決以及爲什麼要這麼做等等。

如果連基本的對錯事非都不告訴孩子,以後他遇到什麼事該怎麼解決?靠拳頭呢還是不斷退讓?

別平時沒事時不管孩子,而一旦孩子出了事就強出頭,不要讓孩子之間的小問題,成爲你不管孩子的藉口。

教育孩子是需要花時間和精力的,平時應該多關注孩子的行爲,多陪伴孩子,搞好親子關係,特別是要把握孩子的心理,別讓孩子因此而蒙上巨大的陰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