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將秦基偉與上甘嶺之戰(七)

第一軍情作者 吳東峯

提要:戰爭是淬火戰將的熔爐。1988年恢復軍銜,首批17位上將中,有4位參加過上甘嶺之戰。他們是:15軍軍長秦基偉、12軍副軍長李德生,15軍44師師長向守志、12軍34師師長尤太忠。

01

秦基偉對王近山吼道:15軍堅決不下陣地,死也要死在上甘嶺!

在一個陣地上,參戰部隊近五萬,參戰建制以團計算廿多個團,兵種是那樣多,戰鬥又是如此殘酷……指揮這個戰鬥的人,每一小時不知有多少問題需要經過他的思考和分析。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從原則方針到具體生活,到處都是問題,使之積極愉快的執行,並完成一個共同的任務—殲滅敵人,恢復陣地,減少自己的傷亡,而且又能在這個原則下團結,不發生其他問題。這就更需要指揮員樣樣周到,度量大,能受得起引起不愉快的言語和片面的埋怨,就成了特別重要的問題了。

——秦基偉1952年12月5日日記

1952年11月7日,毛澤東主席親擬中央軍委給志願軍司令部和第三兵團對五聖山作戰部署的覆電。這份解密後刊載於《抗美援朝戰爭史》的絕密電報,披露了毛澤東對上甘嶺保衛戰的重要評價以及當時第三兵團《對597.9高地及537.7北山作戰部署》的核心內容——

“此次五聖山附近的作戰,已發展成爲戰役的規模,並已取得巨大勝利,望你們鼓勵該軍,堅決作戰,爲爭取勝利而奮鬥。”

“爲了便於指揮,決定組織五聖山戰鬥指揮所,由12軍副軍長李德生同志負責統一指揮31師和34師的反擊作戰及29師的配合動作(31師、34師擔任反擊,29師擔任防禦),該指揮所歸15軍軍長秦基偉直接指揮。”

覆電明確部署:“爲統一炮兵指揮,決定組成炮兵指揮所,由炮7師師長顏伏同志負責,統一指揮支援五聖山前沿作戰的各配屬炮兵。炮兵指揮所應與李德生指揮所靠近,以便協同。”

由毛澤東親閱批發的這封電報,是上甘嶺戰鬥由戰鬥規模發展到戰役規模的重要標誌。

事實上,早在11月5日,秦基偉就知道了第三兵團的這一調整方案。三兵團副司令員王近山、副政治委員杜義德和參謀長王蘊瑞根據志願軍首長“堅決戰鬥下去”的指示和新的敵我態勢,對鞏固597.9高地和奪回537.7北山高地的作戰作了重新部署。

當天晚上,秦基偉在日記上寫道:“爲了保持和準備同敵人繼續戰鬥,爭取更大的打擊敵人,使朝鮮戰局引起新的變化。志司兵團的決心是繼續打下去,以12軍主力投入戰鬥,統一由我指揮.這樣戰鬥的範圍就擴大了。今天既不是一個師一個軍的問題,而是全兵團全朝鮮的戰爭形勢的改變問題。這個戰鬥確真具有戰略意義的作用……”

王近山告訴秦基偉:“現在有兩個方案,一是打下去,二是撤下來。你要哪個?”

王近山本意是將15軍45師從上甘嶺撤出,代之以12軍31師作戰。王近山所擔心的是45師連續鏖戰、減員嚴重——秦基偉卻極不情願。他認爲,在這個時候,讓別的部隊上來代替自己的部隊,丟不起這個臉。何況,45師的陣地並沒有全丟;更何況,15軍還有向守志的44師沒有動。

秦基偉非常尊重這位與自己一起從大別山拼殺出來的同鄉戰友,但這一次,他火了,對王近山吼道:“我們15軍堅決不下陣地!我們死也要死在上甘嶺。”

王近山

上甘嶺之戰爆發後,作爲兵團副司令員的王近山與秦基偉保持着熱線聯繫,不但及時下達指示,還詳細詢問情況,交換意見。事實上,王近山與秦基偉不僅是湖北紅安老鄉,還曾是抗戰時期的“老搭檔”,性格相仿,均有傲骨,雖然電話中時有“叮鐺”,過後也就煙銷雲散。

面對秦基偉的堅決態度,外號“王瘋子”的一代戰將王近山居然做了妥協:“那好那好,你們不下來可以,但曾紹山(12軍軍長)也要上。12軍部隊配你指揮,李德生(12軍副軍長)先帶31師過來,34師和35師也隨時準備投入戰鬥…….”

秦基偉表示接受。他認爲,這一部署調整大大加強了戰役預備隊的力量,不但使上甘嶺戰鬥擴大到戰役規模,而且還將使朝鮮戰場發生基本變化,這種變化對我軍十分有利,而大大不利於敵人了。

正是這一調整,把上甘嶺之戰由戰鬥規模推向規模戰役,也成就了秦基偉、李德生等一代戰將的功名。

02

秦基偉:12軍關鍵時候參戰,奪取上甘嶺作戰最後勝利的保證。

12軍上來後,秦基偉清醒地向兵團提出了三個條件:“後備力量的保證.彈藥供應上的保證,我們在戰術指導上不犯錯誤。”他說,只要這三條具備:“打到什麼時候都可取得勝利。這三條從現在來看完全具備着。”

秦基偉分析:“31師、34師投入戰鬥之後,估計不但可以對付南朝鮮第二師、第九師的進攻,還可持續到對付二十五師作戰一兩次,那時將15軍44師抽出來投入反擊,或45師主動再投入反擊,這樣我們的力量是夠用了;彈藥迄至還感到滿意,今後會更好;戰術上的問題,特別要提倡學習15軍31師91團的戰鬥動作和指揮,加之前面有李德生同志,後面有兵團、志司掌握很緊,情況的掌握一般不慢並較可靠的。”

作爲二野老部隊的12軍,正是在15軍力量不足以與敵繼續作戰的關鍵時刻投入作戰的。秦基偉認爲,12軍配屬給15軍後,識大體、明大局,毫無怨言,這使得15軍在指揮上更加順暢,顯示了一支老部隊的謙虛與成熟,而戰役中同樣不凡的表現,爲戰役的最後勝利畫上了圓滿句號。

事實上,秦基偉在不同歷史時期都反覆說:“我特別要強調的是,第12軍的參戰,是取得上甘嶺作戰最後勝利的保證。12軍是在什麼樣情況下投入戰鬥的呢?是在戰鬥最緊張、最艱苦的情況下趕來參戰的。在597.9高地戰鬥發展到決戰階段,李德生同志的到來,31師投入戰鬥,使我們更增加了取得戰役全勝的信心,可以說,沒有12軍的參戰,當時的這個客觀情況,要是隻靠15軍,很難把它打成最後這麼個結局的。”

12軍31師官兵前往上甘嶺

1952年11月1日, 15軍45師除炮兵、通信、觀察、後勤機構原地不動,以保證12軍部隊作戰外,堅守597.9高地和537.7北山高地的全部任務移交給12軍31師,45師部隊撤出上甘嶺,前往兵馬洞休整。

當天深夜,第93團第一營接收與第91團一起,全面接替597.9高地防務;第92團也接替了537.7北山高地陣地防務。

此時,經過20天與敵人較量的秦基偉,對打勝上甘嶺這一仗已然胸有成竹,勝卷在握了。15軍參謀長張蘊鈺認爲,第三兵團的這一新部署,雖然把15軍主力45師換下去,把12軍主力拉上來,表面上來看是“調兵換將”,實際上是“增兵增將”。秦基偉從此開始指揮着15軍和12軍各2個師,以及志願軍炮兵第7師等參戰部隊,指揮權限上升了一個級別。

秦基偉在上甘嶺戰役危急和關鍵時刻,咬緊牙關,勇挑重擔。12軍主力的加盟,使他第一次站在了指揮2個軍部隊的位置上。爲了讓12軍部隊儘快熟悉情況,他要求45師部隊留下部分戰鬥骨幹,爲12軍參戰部隊當“顧問”和“助手”,直到陣地收復纔算完成任務。各級司令部班底,不是完全撤走,而是不斷地加強,得力的參謀都要留下。第45師政委聶濟峯迴憶,秦基偉還明確要求,45師師長崔建功做12軍副軍長李德生的“顧問”,參謀長張蘊鈺作爲李德生的前指“助手”。

“秦基偉這位上甘嶺戰役的指揮更忙了。”張蘊鈺回憶說,12軍部隊上來後,秦基偉要求15軍機關和各換防部隊高度注意處理好與友鄰部隊的關係,解決好友鄰部隊在參戰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爲此,秦基偉明確指示:

第一,軍一級不能對待本軍所屬部隊那樣,直接了當地嚴肅批評兄弟部隊,出現問題由兩個部隊的同級領導溝通;

第二,凡是來到15軍工作,不管來自什麼部隊和機關,要做到讓他們離開15軍後對我們沒有不滿意的或其他反映;

第三,凡是友鄰部隊出現問題,由15軍負責,15軍對友鄰部隊的缺點要採取“包乾”的態度。

什麼叫“包乾”的態度?張蘊鈺記得在一次作戰會議上,秦基偉甚至指示,凡是友鄰部隊作戰中的缺點和教訓,15軍機關都要“包乾”。見大家議論紛紛,他還強調說:“我負全責,不讓任何其他幹部分擔!”

增援部隊參戰

03

李德生大將風度,站得高!

12軍司令部參謀崔明禮,是15軍45師師長崔建功的弟弟。2001年5月2日,崔明禮在廣州接受吳東峯採訪時說,上甘嶺戰鬥打響後,志司發的表彰通報,都是隻提15軍,那時候12軍官兵一度有情緒。

有一次,李德生副軍長叫崔明禮向下發通報,崔明禮一看又是“15軍某部”,老大不高興,便對李德生說:“這是發給15軍的,不是發給12軍的。”崔明禮回憶,不料,李德生竟哈哈笑了。他說:“現在上甘嶺這一仗越打越大了,不是哪個軍打的問題,也不是哪個兵團打的問題。打15軍的牌子,就是打志願軍的牌子,就是打中國人民的牌子。”多少年後,崔明禮還感慨道:“李德生站得高,他的水平,我們無法比啊!”

李德生

聶濟峯晚年也對此感嘆,上甘嶺戰役的最後勝利,是在15軍軍長秦基偉、12軍副軍長李德生的指揮下,29師、31師、45師等部隊協同作戰,團結拼搏的結果。他回憶說,爲了便於李德生指揮作戰,秦基偉專門派15軍參謀長張蘊鈺到前線協助李德生。前線指揮所領導有李德生、張蘊鈺、崔建功、張顯揚、李長林、劉喧等。

1952年10月26日,15軍作戰會議後,15軍29師長張顯揚、政委王新;12軍31師政委劉喧、副師長李長林帶着精幹的機關人員,來到德山峴指揮所。45師特意讓工兵連夜趕做了一個長條方桌和幾把靠背椅子,安放在作戰科,以便讓師首長們商討軍機之用。

聶濟峯迴憶,12軍與15軍同爲紅四方面軍老底子,同在太行山上打過日本侵略軍,後來又同在第二野戰軍序列內。12軍前來參戰,15軍官兵都很高興,普遍認爲,來了一位副軍長,帶來的力量就大了。李德生作戰主動性很強,爲了把上甘嶺這一仗打好,他跟軍領導打了招呼,後經兵團同意,又把92團也拉上來了,這等於31師全師都參戰了。12軍領導還根據李德生的建議,命令34師做預備隊。

聶濟峯認爲,上甘嶺戰役中,15軍和12軍部隊就是一個整體,我們打的都是志願軍的仗。他舉例,11月3日晚,朝鮮羣衆送上來一些新鮮青菜45師“大廚”招待前線指揮所領導。李德生、崔建功、聶濟峯、張顯揚、王新、劉喧等同席共餐。開始是你稱我是“老大哥,先喫”,我稱你是“老大哥,先喫。”喫着喫着,都露出了“真面目”:每一雙筷子都往綠油油的青菜上叨。李德生一看不好,端起青菜盤子說:“這一盤我來消滅吧,不用麻煩你們了!”見李德生鑽進另一間房子“獨吞”青菜,張顯揚、崔建功連忙跟着去搶菜喫,張顯揚說:“打上甘嶺,我們要合着打,這青菜也要合着喫”。王新與劉喧望着他們爲了一盤青菜你搶我奪,笑得前翻後仰。

15軍志願軍老戰士李義山回憶,12軍是二野老部隊,研究作戰非常細,打仗很有一套。比如,在敵人炮火下進攻,採取了隔50米1人的小兵羣前進,有效減少了傷亡。12軍91團團長李長生髮現高地上有多達十幾個連的建制部隊,爲避免多建制所引起的指揮混亂,將91團9個連採取“車輪戰”,一個連一個連投入戰鬥,每個連不管傷亡如何,一律只打一天,就撤下來休整,連長則留下來,作爲後一個連長的顧問。這樣做,不僅避免了指揮上的混亂,也使各連都保存了一批骨幹。

1952年11月1日起,12軍31師91團八連調上597.9高地,接替15軍45師無力再守的7個陣地。當天下午16時,南朝鮮軍攻佔了上甘嶺10號等陣地,戰鬥打得很慘烈,差不多快打光了,15軍一個班長跑到12軍要求增援。剛上陣地的八連官兵二話沒說,立即派出人增援,10多個戰士跟着炮彈彈着點衝了過去,一陣手榴彈,就把陣地奪回來了。

11月1日

12軍部隊正式進駐上甘嶺陣地

王萬成、朱友光等3人戰鬥小組前去增援只剩下2個傷員的1號陣地。當時,敵人已經衝上來了,朱友光當場就抓起爆破筒,衝到了敵人中間;王萬成緊接着也衝上去了。這兩個四川安兵縣小老鄉,壯烈犧牲。他們就是電影《英雄兒女》中王成的原型。

15軍45師政委聶濟峯說,“12軍爲了增援我們,剛剛接手陣地,就打出了兩位戰鬥英雄,了不起呀!”

1988年恢復軍銜,首批17位上將中,有4位參加過上甘嶺之戰,秦基偉、李德生、向守志、尤太忠。(未完待續)

向守志

尤太忠

(“秦基偉與上甘嶺之戰”由第一軍情和一號哨位聯合授權發佈,分8次推出。全文36000餘字。此爲之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