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舟山日報-舟山網

10月25日是抗美援朝紀念日,本報記者近日走近參加過抗美援朝的89歲老人劉方恩,聽他講述戰火紛飛的故事。“每年這一天快到來的時候,我心裏都久久不能平靜,我曾經是抗美援朝志願軍的一員,並在朝鮮度過了難忘的4年多。”89歲老兵劉方恩滿懷感慨地說。

村裏年輕人積極參軍

劉方恩是定海白泉米林社區人,記者前兩天尋到他家時,老人正在修家裏的大門,因爲門軸年久生鏽,門扇從上面脫落。老人正扶着大門,使力想要裝回去。他雖然一把年紀,但精神矍鑠,力氣還挺足。這是一個普通的農家小院,院子裏雞冠花開得正豔,一棵柚子樹上墜滿了黃澄澄的柚子。劉方恩說:“我早晚都在山間走路鍛鍊,呼吸新鮮空氣,現在除了聽力有點弱,身體其他方面都還好。”

院門油漆斑駁,滿是歲月的痕跡。“我生在這裏,長在這裏,唯一一次離開故土,就是參軍那幾年。”劉方恩說,“1950年5月我們舟山解放,第二年3月我參軍,那會兒我20歲,和村裏許多年輕人一樣,希望可以保家衛國。那一批,我們村一共有十多個年輕人蔘軍。”劉方恩參軍時,家裏還有務農的父母,以及兩個弟弟。那個時候的人結婚早,他新婚沒幾個月就離開了家。

劉方恩加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21軍61師181團。“咱們舟山就是21軍和22軍解放的,我參軍後,隨部隊駐紮在寧波,和許多新兵一起,天天在海灘邊訓練。”

條件艱苦卻沒人喊苦

1953年1月,劉方恩隨部隊入朝,加入了抗美援朝志願軍。那個季節的朝鮮,氣溫可以降到零下40攝氏度,劉方恩和戰友們走上殘酷的戰場前,先遭遇了朝鮮惡劣的天氣。“對南方人來說,很不適應,但大概是因爲胸懷一腔熱血,現在想來覺得很艱苦的事,當時感覺好像沒有什麼是不能戰勝的。那時我們每天心裏牢記的是,服從命令、打勝仗。”劉方恩說。

每天行軍時,戰士們每個人身上都揹着近30公斤重的揹包,裏面裝了120發子彈、5公斤米和棉被、衣物。

朝鮮多山,白天,美軍的飛機擦着山脊低飛巡查,戰士們只能白天睡覺,夜晚行軍。戰士們睡在樹底下,棉襖不能脫,墊個油布裹着被子就睡,遇到下雨天最是苦不堪言。晚上行軍時,山林黑得伸手不見五指,戰士們怕走丟,每個人在揹包上綁一條白毛巾,這樣跟在後面的人,可以隱約看到;沒有時間和條件洗澡、洗衣服,捧一把雪揉在臉上就是洗臉,喝水也是抓雪水在鍋裏熱一下,燒飯不能用柴火,因爲煙氣會引來敵軍,當時用的是自帶的酒精罐頭……

“但是從來沒有一個人喊過一聲苦,大家都是血氣方剛的青年,喫點苦不怕,而且面對殘酷的戰爭、血肉橫飛的戰場,這些實在不算什麼。”劉方恩說。

復員返鄉和親人團聚

1953年7月25日,劉方恩所在部隊接到了上級“預備開戰”的命令,這也是他第一次要真刀實槍地準備上戰場。“當時我們陣地都摸好了,26日晚上動員,27日晚上準備發起總攻。而就在27日晚上9點,停戰命令來了,原來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簽訂,抗美援朝戰爭也就在那一天結束了。”劉方恩回憶。

儘管沒有真正地開戰,然而身在戰爭年代,生離死別,卻隨時都可能發生。“那次不幸發生時,我是副班長,我們班長姓韓,是從山東來的,1947年入伍的老兵,他永遠地留在了戰場上。我們行軍時,他就走在我前面,一腳踩在了美軍埋下的地雷上,不幸犧牲了。”劉方恩說,“這麼多年,我心裏始終記着他。戰爭是多麼的殘酷!”

停戰後,劉方恩和戰友們沒有立刻回國,“朝鮮人口少,在戰爭中又損失了太多人,百姓生活困苦,生產落後。我們在那裏又留了幾年,幫忙搞建設。”

1957年2月,劉方恩復員返鄉,坐了一個星期的火車到了寧波,又坐船坐車回到村裏,見到了久違的父母、兄弟、妻子,思親的淚瞬間長流。

參加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劉方恩立三等功一次,獲得嘉獎三次。他回家後靠務農爲生,有兩個兒子、兩個女兒,老伴於去年過世。現在,老人和小兒子一起住。偶爾,他會把藏在抽屜裏的抗美援朝紀念獎章拿出來看看,用布擦拭乾淨。從22歲到26歲,老人一生中最風華正茂的4年多,留在了朝鮮的土地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