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木子Yanni

最近幾天,不管在不在北京,想必大家都被「百度自動駕駛開放體驗」的新聞刷屏了。

10 號晚上,試乘消息一放出,我朋友圈裏的多位朋友都信誓旦旦的表示,一定要去體驗一番,沒想到,他們一個個貴人多忘“誓”。

幾天過去了,我不僅沒蹲到體驗感言,反而收到不少小窗私信:

1、你坐了沒,真的安全嗎?

2、聽說去體驗的大多都是媒體,你被圍觀了嗎?

3、車上真的沒有司機嗎?

4、你覺得無人駕駛出租車還有多久能普及?

5、我的駕照還要不要考?

... ...

果然,靠山山倒,還是自己最靠譜。

於是乎,我趕了二十多公里路,頂着一腦袋問號前去體驗,試乘結束後,上面的問題都有了答案:

1、安全,我還活的好好的;

2、剛一下車,我就被多個媒體抓住採訪,還順帶被過路羣衆圍觀;

3、車上有人,不過叫做安全員,前不久李彥宏在百度世界大會上說的“5G 雲代駕”,還沒兌現;

4、距離大規模普及,可能還要好久;

5、醒醒,駕照該考還要考;

... ...

既然有不少人好奇,那我就說說自己慘被圍觀,不是,是榮幸體驗的全過程吧。

1、如何呼叫一輛自動駕駛出租車?

叫車有兩個入口:1、百度地圖;2、ApolloGo。

都說自由是人之所向,於是我自由的選擇了入口二:ApolloGo。

在呼叫無人車之前,有兩步無法省略:

1、完善身份信息。因爲法律對乘車人有年齡限制,所以身份證號是必填項,目前孩子和老人還不能體驗。

2、確認上車站點。我數了數,官方一共給出了 13 個推薦站點,其中,海淀區只有 3 個,大頭都在大興區。

不過呢,雖說是推薦站點,事實上,你必須接受它的推薦,因爲自動駕駛車只停靠這幾個站點。

由於距離的關係,我選擇在海淀區體驗,上車點選擇了溫陽路地鐵站 B 口,目的地則是稻香湖酒店,全程約 3 公里,App 顯示約 9 分鐘完成。

需要注意一點,只有在推薦站點附近,才能選擇上車點,距離遠的話,App 會提示“您距離此站點過遠,請到站點附近約車”。

接下來的流程,和常規網約車並無明顯不同:呼叫、等待接單、司機來電確認、等待接駕。

唯一有點不同的是,常規出租車最多能上四個人,而目前試乘的自動駕駛車,最多隻能坐兩位。

起初,我也非常不解,直到上車後安全員告訴我,副駕駛位上有一個隨車安全箱,外形略顯厚重,裏面是一些能夠處理緊急情況的設備,暫時無法坐人。

在聊乘坐體驗這一 Part 之前,有個小插曲,說出來給各位想要體驗的人做個提醒:

我打車的時間臨近中午 12:00,由於位置相對偏僻,又接近午餐時間,所以周邊行人非常少,甚至可以說是沒有,只有我百無聊賴的在路邊劃拉着手機,等自動駕駛車來接我。

沒過幾分鐘,一輛頭頂“大帽子” (傳感器) 的自動駕駛車駛進了我的視線,那一刻,講真有點小激動,但我又不想表現出沒見過世面的樣子,於是故作鎮定的站在原地,等着它停靠。

幾秒鐘後,它停了,但沒有停在我所站的輔路上,而是停在了離我幾米外的主路路邊。

當時,我天真的以爲它會轉個彎來接我,事實證明,是我想太多:

車剛一停穩,安全員就走下車,手拿測溫儀繞到了車的右後側,打開車門,扭頭看向我,大概在想:你怎麼還不過來?你快過來呀~

好吧,原來自動駕駛出租車參考的是公交站點模式,不是“車接人”,而是“人找車”,打擾了。

略微尷尬的氣氛中,我朝着無人車走了過去,測溫後,如願上了車。

後排兩個座椅前方,各有一個電子觸摸屏,接下來,需要做三件事:

1、繫好安全帶;

2、用下單 App 掃描屏幕上的二維碼,完成身份確認;

3、手動點擊屏幕上的“開始行程”。

完成這三步,自動駕駛出租車的體驗之旅,正式開始了。

2、乘坐自動駕駛出租車是什麼感受?

開門見山,我的試乘感受是:枯燥大於新奇。

如果你剛好住在推薦站點附近,順道來感受一波,或者對無人駕駛有濃厚的興趣,想來體驗一次,完全沒毛病。

但如果你懷着感受“未來科技”的巨大期望,想要收穫“天啦嚕,太厲害了吧”的體驗,大概率要失望。

接下來,我先說說我的“無人駕駛旅程”。

在我點擊屏幕上的“開始行程”後,自動駕駛車就起步了,非常平穩。通過面前的電子屏,可以清晰的看到路面狀況,以及無人駕駛車的下一步動作:變道或者轉彎。

從自動駕駛車的各種操作來看,它的風格屬於謹慎型,換句話說,它是個膽小的“新手司機”,比如在紅綠燈路口,它離停止線的距離,明顯比其他車輛要遠。

車速基本保持在 35-45km/h 之間,這個速度也明顯低於同路段的其他車輛,所以一路上,它都在“被超車”。(綠色長條是無人駕駛車的視線距離,官方給出的數據是,最遠可以探測到前方 240 米。)

氣人,一直被超。。。

如果在大規模投入使用後,它依然是這樣的行車速度,那麼,在遇到上班睡過頭、起晚着急趕飛機這類需要搶時間的場景時,恐怕難逃悲劇色彩。

另外,在試乘之前,我看很多報道中都提到,自動駕駛車在拐彎時,安全員會直接上手接管,但在我的體驗中,不論是大彎還是小彎,安全員師傅的手都不曾觸碰方向盤,完全依賴於自動駕駛。

拐彎時,安全員並未接管駕駛

不到十分鐘時間,我就順利達到了此次的目的地稻香湖酒店,不過呢,我還要返回溫陽路地鐵站,接着趕二十多里路回家,於是,我站在稻香湖酒店門口,又下了一單。

原以爲這次接單也很快,但三分鐘內,沒有車輛接單,訂單被自動取消了,在整個等待過程中,完全看不到等待人數等信息,三分鐘倒計時結束,系統自動取消。

於是,我只能重新下單,又等了接近三分鐘,有車輛接單了。

這次沒有輔路,我老老實實站在路邊等待,很快,我呼叫的自動駕駛車就來到了我的面前。

沒想到,另一個小尷尬又出現了。

有上一次安全員下車測體溫的經驗,我以爲測溫都要在車外完成,於是,我靜靜的站在車旁,等着安全員舉着測溫儀向我走來。

結果,幾秒鐘過去了,安全員並沒有下車。

好吧,只能怪上一位安全員服務太過周到、一整套動作一氣呵成,讓我誤以爲這就是標準安全流程,再次打擾了。

我拉開車門坐了進去,安全員坐在駕駛位上,舉着測溫儀微微側身,我配合的伸出胳膊,完成了測溫。

和上一程沒有太多不同,自動駕駛車謹慎而又順暢的把我送到了地鐵口,我心滿意足的完成了此次體驗,哼着小曲踏上了回家之路。

在隨後的評價環節,我給出了五星好評,理由如下:

1、自動駕駛車按照我的要求,把我從出發點送到了目的地;

2、行駛途中,整體平穩絲滑,沒有出現急停等情況,安全性不錯;

3、安全員全程沒有接管車輛,確實讓我體驗了一把不摻水的“自動駕駛”;

4、兩位安全員都非常負責,全程專注路況,“手沒動,心在動”,讓我非常安心。

從這四點來看,“出租車”和“無人駕駛”的基本表現都達標了,雖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無人”,但整體感受完全值得五星。

3、自動駕駛體驗的背後,樂觀 VS 輕蔑

我猜肯定有人說:明明很多人覺得沒意思,科技感都沒表現出來,你還給出五星好評,有划水嫌疑。

這不禁讓我想起,火車剛被髮明出來時,騎在馬背上的紳士不費吹灰之力,就超過了還在蹣跚前行的火車,轉頭一臉輕蔑。

圖片來源於網絡

都說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所以,期望的設定很重要。想想看,無人駕駛出租車的實質是什麼?撐破天,不就是載客出租車嘛。

與當下的出租車相比,無人駕駛無非就是拿走了駕駛位的老司機,換成了能夠和車合爲一體的新司機,當下的各種不完美,比如車速慢、需要安全員坐鎮等,還是因爲實踐經驗不足,見過的場面不夠多,導致路子不夠野,才被看輕。

一個剛從駕校畢業的新手,你就指望它在車流中穿梭自如,有點道德綁架那味兒了。

再者說了,平時各位打車,上車就玩手機,到點就開門下車,也沒見誰希望從這趟行程中收穫點什麼,甚至在司機找話題打破沉默時,不少人也是愛答不理,怎麼到了無人駕駛出租車這兒,就非要追求驚豔感呢?

我能想象到出現在自動駕駛出租車上的驚豔感,就是車上配備了美甲師、髮型師、廚師等,可以讓人一邊乘車,一邊體驗其他服務,行程結束後,同事、朋友看着你全新的髮型、耀眼的指甲,以及緊握的煎餅果子,迫切的發問:你剛坐的車牌號是多少?快分享給我。

圖片來源於網絡:給個好評哦,親~

好吧,開了個腦洞,言歸正傳,我特別希望無人駕駛技術早點成熟,希望在街頭隨意呼喚它的那一天,不會太遠。

圖片來源於網絡

嗨,這裏是淺黑科技,在未來面前,我們都是孩子。

想看更多科技故事,歡迎戳→微信公衆號:淺黑科技:qianheikeji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