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梁永富 鄔林海 揚州發佈記者 孟儉

端得起槍,也捏得住針,有着一手的縫紉好手藝,這是揚州市寶應縣當地人對90歲抗美援朝老兵王兆駒的印象,當年他沒和家人說一聲就去當兵,隨着部隊奔赴朝鮮戰場,幾次險些喪命,回國後學起了縫紉,成了一名縫紉工。

鎮江遇到徵兵直接報名

“耳不聾眼不花,我還硬朗着呢!”1931年出生的王兆駒,提及抗美援朝的經歷時,精氣神十足。

王兆駒說,新中國成立後沒多久,初中二年級的他,和親戚到鎮江去看望另一位親戚,在街頭遇到了徵兵,就去報名了。

報名後沒多久,王兆駒就接到通知符合條件,因上了初中有一定文化,他被分到南京一通訊教導團當文書。

“當兵後,我才寫信告訴家人。”王兆駒說,家人得知他參軍後,也挺支持他。

江浙的部隊不少開赴東北,奔赴朝鮮戰場,王兆駒也隨着部隊到了朝鮮戰場,他們是最後一批奔赴朝鮮的隊伍之一。

戰場上他學會了朝鮮語

“我們被派往朝鮮的一個駐守地,沿途房子被炸燬,橋也被損壞。”王兆駒說,到了防守區後,團裏被安排對空中敵機監視,也就是通常所說“地監”,隱蔽監視中還要和朝鮮當地人交往,連裏配了三個翻譯都不夠用。

每一次,地監人員會及時發現敵機從哪個方向來,高度大概是多少,數據及時上報,高射炮部隊就會及時炮擊敵機,爲了能夠和朝鮮當地人配合好防控,王兆駒接了個任務,那就是找當地人教戰友們朝鮮語。

“爲了能夠保障學習效果,我一有空就和當地人學朝鮮話。”王兆駒說,自己要比戰友學得快一些,這樣當地人來教時,他還能在邊上充當臨時翻譯。

學會了朝鮮話,在尋找合適地方偵察敵機時,就要方便得多,因爲當地人對地形更熟悉。至今,王兆駒也沒忘當初學的朝鮮話,有時還會說幾句。

敵機轟炸 徒步疾馳完成任務

有一次,王兆駒隨戰友前往一高地執行任務,由汽車團派卡車送他們。

晚上出發時,因山路險峻,不開車燈看不清前面的崎嶇山道,司機開燈後沒多久,敵機就掠過上空一陣轟炸,一顆炸彈落在了右前方,司機不幸被彈片擊中犧牲,他和戰友從車中爬出。

“燈光暴露了行蹤,車壞了,司機犧牲了,只能徒步前進。”王兆駒說,他們一路奔跑,當時一戰友身上還有傷,顧不得傷痛,最終趕到了目的地,完成了任務。

“途中有幾次險些跌進山谷,太險了!” 王兆駒說,敵機時不時在上空盤旋亂炸,當晚非常頻繁。

回國後成了一名縫紉工

1954年12月,王兆駒所在團完成任務後回國。1955年初,他退伍復員回到揚州寶應,結婚後,他學會了縫紉手藝,成了當地的巧手。

改革開放後,王兆駒返回城裏服裝廠上班,這位曾經上過戰場的老兵,幹起了縫紉工作,直到1994年退休。

“我的一個戰友曾經說過,槍炮無眼,但那時大家都忘了什麼叫害怕。”王兆駒說,他最敬佩當年在前線的戰士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