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王金刚

海纳百川风正举,驰而不息人才聚。

10月24日,作为“第十一届中国·山东海内外高端人才交流会暨首届山东人才发展大会”的系列活动之一,第五届“智汇德州”人才创新创业周如期举办。

“我们将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广开进贤之路,广聚天下英才。”德州市委书记李猛在致辞中表示。

展开德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记忆画卷,一幕幕高质量创新驱动发展的成果跃然眼前——2019年德州37个项目列入全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建设项目库优选项目,累计完成投资70亿元;365家企业享受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研发经费投入总量达到66.75亿元,增长29.9%……

如今,一批批人才纷至沓来,一个个项目相继落地,在鲁西北这片热土上,新时代区域性人才聚集高地的壮丽乐章正在奏响!

“黄金30条”升级

真金白银培育科创沃土

10月德州,秋意正浓。

24日上午,德州市委党校三楼会议室,人潮涌动。在“高端专家德州行暨博士后菁英对接会”现场,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慧与同事一起接待一拨又一拨访客。

2019年,张慧所带领的团队与齐河县签订藜麦与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今年,选育的藜麦优良品种喜获丰收。“对于专业科研人员来讲,好的科研氛围至关重要,专注研发,事半功倍,而在德州,我就有这样的感受。”张慧表示。

德州市作为全省唯一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的城市,区位交通便利、工业门类齐全、产业特色鲜明、发展前景广阔。“但是,人才总量不足,高层次人才偏少等问题也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质量发展。”德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人士透露。

如何突破瓶颈?本届大会发布了升级版的德州市人才政策“黄金 30 条”。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德州就出台了人才政策“黄金30条”,持续加大人才培育引进使用力度,并出台了28个配套文件,主要涉及人才认定、人才(团队)引进培养、平台载体建设、创新创业扶持、企业家队伍建设、人才服务保障等六大方面。

相比原“黄金30条”政策,升级版政策新增的有20条,完善提升的有17条,继续执行的有3条,以更加具有针对性、务实性、操作性的升级,加大支持力度。

据介绍,新增政策主要集中在大学生政策、平台载体政策、市场化政策措施、服务保障政策等四个方面。以加大支持力度为例,根据当前人才发展形势和企业实际需求,在企业引进大学生生活补贴方面,进一步放宽了毕业时间限制,并将博士、硕士、重点高校本科毕业生的生活补贴由每月3000元、2000元、1000元,分别提高到每月5000元、3500元、2000元。

天下英才,逐潮流而动,择热土而栖。事实证明,德州升级版的人才政策已经成为津津乐道的话题。

连续五年举办“智汇德州”

开辟引才“快车道”

真金白银地培育科创沃土思路的背后是德州对发展的渴求,在“走前列”愿望迫切的山东,自上到下无比关注区域经济动态的当前,更加开放、不拘一格的践行至关重要。

日前,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走进位于陵城区的德州名将工贸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热火朝天地装着车,全新研发的粉末涂料即将运送至全国各地的客户手中。而在此之前,作为国内从事粉末涂料专用聚酯树脂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大型高新技术企业,如何在确保稳定情况下,用利润率更高的项目替代原有产能,成为该企业多年以来面临的难题。“感谢赵院长团队带来的新技术,用一年的时间研制出了新工艺,新型环保产品即将走向市场,企业的营业额实现了翻倍。”公司董事长董福成兴奋地介绍。

企业巨变得益于2019第四届“智汇德州”人才创新创业周活动之一——“中北大学德州行”,活动中,企业与高校互抛橄榄枝,决定强强联合。

作为成功研制这一技术的科研团队之一,中北大学德州研究生分院成功落户德州,正是德州招才引智工作的一项有力佐证:该院自2019年11月份成立至今,不仅填补了德州研究生阶段教育的空白,更能强力带动德州企业和大学、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通过科研成果转化、委托开发和协同攻关等模式,吸引科研创新团队和创投基金入驻,解决制约德州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在去年成果推介活动中,我们学校26名专家携40多个科研项目亮相,150余家企业与专家对接交流,达成合作意向47个,今年的力度将持续增大。”一年的时间里,中北大学德州研究生分院副院长、36岁的赵本波和他的同事们,利用专业优势,将智慧和力量在德州发光发热。

事实上,引入高校科研团队仅仅是德州人才引领发展战略的一个缩影。

“智汇德州”人才创新创业周是德州市精心打造的重要招才引智平台,自2016年起,德州已成功举办五届,共签订合作项目837个,截至目前,计划投资388.62亿元,完成投资160.13亿元,引进培养各类人才1395人,申请授权专利353项,获得课题(奖项)153项,实现直接经济效益14.84亿元。

加速项目建设

创新驱动发展

围绕“人才兴德”发展思路,德州市进一步增强加快项目建设的主动性、责任感和紧迫感,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攒动能。

秋风吹过,室外绿植渐渐泛黄凋零,而在德州智慧农业产业园内,连绵的标准化种植大棚整齐排列,棚内定植的38万株番茄苗长势旺盛,满眼翠绿,遍地生机盎然。

作为亚洲单体面积最大的文洛式智能玻璃温室,园区占地505亩,采用智慧农业生产方式,2019年9月顺利实现定植,推动着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精细化持续发展。

无独有偶,在不久之前,齐河县与黄河生态数字港项目运营企业—中电数科(山东)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投资协议,并共同与首批20家入驻园区企业签约。该项目是齐河县与中国信息产业商会联合打造的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平台,定位国内一流的数字经济创新基地,以电子信息为主导,以智能制造为支撑,重点面向软件设计、信息服务、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引进业界顶尖企业、科研机构和高层次人才,聚力打造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样板。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尽管人们对它们之中的大多数比较陌生,但事实上,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已成为德州的常态,并根植这片沃土。

2020年,德州加快形成“产业+配套、平台+生态、技术+赋能”的良好产业生态,保守估计,将新增企业科技创新平台100家,建设企业研究生工作站50家以上,柔性引入“周末科技特派员”100名,规上企业与大院大所建立合作关系占比达到60%,有研发活动的企业数量达到700家以上。

优化营商环境持续发力

项目集聚展现“德州加速度”

数字的背后,有优越地域的先天条件,更有优化地区营商环境的持续发力,展现着德州服务的速度、温度和力度。

以山东有研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发展为例。10月16日,山东有研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8英寸集成电路用硅片”通线量产,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刻,山东没有硅片的历史就此结束,标志着山东头号重点项目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标志着德州将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半导体材料生产基地。

而这,比工程预期整整提前了六个月。

据知情人透露,有研向外搬迁的消息传出后,收到众多城市投来的橄榄枝,有研经过10余个城市的考察,最后定在3个城市选址。“2018年的五一假期,我们10多个管理人员到这3个地方去考察,每个地方待一天。假期结束后上班第一天,我们把会议室门一关,每个人说想把项目搬迁到哪,结果我们的意见高度一致,那就是去德州。”山东有研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肖清华回忆道。

缘起为何?他们给出的答案是,德州有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策优势,有坐高铁到北京仅1个多小时的区位优势,更有完善的配套设施,经开区职业教育较为发达,尤其是坐落在经开区的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可为项目提供技术人才。

期间,德州秉持“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的理念,全力推进“一次办好”改革,全方位增加有效制度供给,真心实意当好新时代服务企业发展的“店小二”,为有研项目落地提供最优惠的政策、最优良的环境。

“来德州,我们来对了!”肖清华时常感慨。而像这样的服务在德州的项目建设中比比皆是。 今年以来,德州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开展对标学习专项行动,探索改革创新举措,全市上下将继续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比学赶超全国最先进的做法。

坚持新发展理念的德州政府,超前谋划,加速聚焦“紧盯前沿、打造生态、沿链聚合、集群发展”,持续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随着“研发在京津、转化在德州”效应的不断显现,各类科研机构加快落地本土,以张慧、赵本波及其团队为代表的高知人才、“有研半导体”等优势项目在德州加速聚集。

当速度不断加快,当聚集成为普遍,伴着创新驱动发展的坚定思路,德州正阔步向前,一路快马加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