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王金剛

海納百川風正舉,馳而不息人才聚。

10月24日,作爲“第十一屆中國·山東海內外高端人才交流會暨首屆山東人才發展大會”的系列活動之一,第五屆“智匯德州”人才創新創業周如期舉辦。

“我們將以識才的慧眼、愛才的誠意、用才的膽識、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廣開進賢之路,廣聚天下英才。”德州市委書記李猛在致辭中表示。

展開德州經濟社會發展的記憶畫卷,一幕幕高質量創新驅動發展的成果躍然眼前——2019年德州37個項目列入全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建設項目庫優選項目,累計完成投資70億元;365家企業享受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研發經費投入總量達到66.75億元,增長29.9%……

如今,一批批人才紛至沓來,一個個項目相繼落地,在魯西北這片熱土上,新時代區域性人才聚集高地的壯麗樂章正在奏響!

“黃金30條”升級

真金白銀培育科創沃土

10月德州,秋意正濃。

24日上午,德州市委黨校三樓會議室,人潮湧動。在“高端專家德州行暨博士後菁英對接會”現場,山東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張慧與同事一起接待一撥又一撥訪客。

2019年,張慧所帶領的團隊與齊河縣簽訂藜麥與產業發展戰略合作協議,今年,選育的藜麥優良品種喜獲豐收。“對於專業科研人員來講,好的科研氛圍至關重要,專注研發,事半功倍,而在德州,我就有這樣的感受。”張慧表示。

德州市作爲全省唯一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的城市,區位交通便利、工業門類齊全、產業特色鮮明、發展前景廣闊。“但是,人才總量不足,高層次人才偏少等問題也一定程度上制約着高質量發展。”德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相關人士透露。

如何突破瓶頸?本屆大會發布了升級版的德州市人才政策“黃金 30 條”。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德州就出臺了人才政策“黃金30條”,持續加大人才培育引進使用力度,並出臺了28個配套文件,主要涉及人才認定、人才(團隊)引進培養、平臺載體建設、創新創業扶持、企業家隊伍建設、人才服務保障等六大方面。

相比原“黃金30條”政策,升級版政策新增的有20條,完善提升的有17條,繼續執行的有3條,以更加具有針對性、務實性、操作性的升級,加大支持力度。

據介紹,新增政策主要集中在大學生政策、平臺載體政策、市場化政策措施、服務保障政策等四個方面。以加大支持力度爲例,根據當前人才發展形勢和企業實際需求,在企業引進大學生生活補貼方面,進一步放寬了畢業時間限制,並將博士、碩士、重點高校本科畢業生的生活補貼由每月3000元、2000元、1000元,分別提高到每月5000元、3500元、2000元。

天下英才,逐潮流而動,擇熱土而棲。事實證明,德州升級版的人才政策已經成爲津津樂道的話題。

連續五年舉辦“智匯德州”

開闢引才“快車道”

真金白銀地培育科創沃土思路的背後是德州對發展的渴求,在“走前列”願望迫切的山東,自上到下無比關注區域經濟動態的當前,更加開放、不拘一格的踐行至關重要。

日前,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走進位於陵城區的德州名將工貿有限公司,工作人員正熱火朝天地裝着車,全新研發的粉末塗料即將運送至全國各地的客戶手中。而在此之前,作爲國內從事粉末塗料專用聚酯樹脂研發、生產和銷售的大型高新技術企業,如何在確保穩定情況下,用利潤率更高的項目替代原有產能,成爲該企業多年以來面臨的難題。“感謝趙院長團隊帶來的新技術,用一年的時間研製出了新工藝,新型環保產品即將走向市場,企業的營業額實現了翻倍。”公司董事長董福成興奮地介紹。

企業鉅變得益於2019第四屆“智匯德州”人才創新創業周活動之一——“中北大學德州行”,活動中,企業與高校互拋橄欖枝,決定強強聯合。

作爲成功研製這一技術的科研團隊之一,中北大學德州研究生分院成功落戶德州,正是德州招才引智工作的一項有力佐證:該院自2019年11月份成立至今,不僅填補了德州研究生階段教育的空白,更能強力帶動德州企業和大學、科研機構開展產學研合作,通過科研成果轉化、委託開發和協同攻關等模式,吸引科研創新團隊和創投基金入駐,解決制約德州產業發展的技術難題,提升企業創新能力。

“在去年成果推介活動中,我們學校26名專家攜40多個科研項目亮相,150餘家企業與專家對接交流,達成合作意向47個,今年的力度將持續增大。”一年的時間裏,中北大學德州研究生分院副院長、36歲的趙本波和他的同事們,利用專業優勢,將智慧和力量在德州發光發熱。

事實上,引入高校科研團隊僅僅是德州人才引領發展戰略的一個縮影。

“智匯德州”人才創新創業周是德州市精心打造的重要招才引智平臺,自2016年起,德州已成功舉辦五屆,共簽訂合作項目837個,截至目前,計劃投資388.62億元,完成投資160.13億元,引進培養各類人才1395人,申請授權專利353項,獲得課題(獎項)153項,實現直接經濟效益14.84億元。

加速項目建設

創新驅動發展

圍繞“人才興德”發展思路,德州市進一步增強加快項目建設的主動性、責任感和緊迫感,爲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積攢動能。

秋風吹過,室外綠植漸漸泛黃凋零,而在德州智慧農業產業園內,連綿的標準化種植大棚整齊排列,棚內定植的38萬株番茄苗長勢旺盛,滿眼翠綠,遍地生機盎然。

作爲亞洲單體面積最大的文洛式智能玻璃溫室,園區佔地505畝,採用智慧農業生產方式,2019年9月順利實現定植,推動着農業的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精細化持續發展。

無獨有偶,在不久之前,齊河縣與黃河生態數字港項目運營企業—中電數科(山東)科技有限公司簽訂投資協議,並共同與首批20家入駐園區企業簽約。該項目是齊河縣與中國信息產業商會聯合打造的高端電子信息產業平臺,定位國內一流的數字經濟創新基地,以電子信息爲主導,以智能製造爲支撐,重點面向軟件設計、信息服務、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物聯網等新興產業,引進業界頂尖企業、科研機構和高層次人才,聚力打造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示範和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樣板。

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儘管人們對它們之中的大多數比較陌生,但事實上,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的觀念已成爲德州的常態,並根植這片沃土。

2020年,德州加快形成“產業+配套、平臺+生態、技術+賦能”的良好產業生態,保守估計,將新增企業科技創新平臺100家,建設企業研究生工作站50家以上,柔性引入“週末科技特派員”100名,規上企業與大院大所建立合作關係佔比達到60%,有研發活動的企業數量達到700家以上。

優化營商環境持續發力

項目集聚展現“德州加速度”

數字的背後,有優越地域的先天條件,更有優化地區營商環境的持續發力,展現着德州服務的速度、溫度和力度。

以山東有研半導體材料有限公司發展爲例。10月16日,山東有研半導體材料有限公司“8英寸集成電路用硅片”通線量產,這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刻,山東沒有硅片的歷史就此結束,標誌着山東頭號重點項目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標誌着德州將成爲我國北方最大的半導體材料生產基地。

而這,比工程預期整整提前了六個月。

據知情人透露,有研向外搬遷的消息傳出後,收到衆多城市投來的橄欖枝,有研經過10餘個城市的考察,最後定在3個城市選址。“2018年的五一假期,我們10多個管理人員到這3個地方去考察,每個地方待一天。假期結束後上班第一天,我們把會議室門一關,每個人說想把項目搬遷到哪,結果我們的意見高度一致,那就是去德州。”山東有研半導體材料有限公司總工程師肖清華回憶道。

緣起爲何?他們給出的答案是,德州有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政策優勢,有坐高鐵到北京僅1個多小時的區位優勢,更有完善的配套設施,經開區職業教育較爲發達,尤其是坐落在經開區的德州職業技術學院,可爲項目提供技術人才。

期間,德州秉持“政府創造環境、企業創造財富”的理念,全力推進“一次辦好”改革,全方位增加有效制度供給,真心實意當好新時代服務企業發展的“店小二”,爲有研項目落地提供最優惠的政策、最優良的環境。

“來德州,我們來對了!”肖清華時常感慨。而像這樣的服務在德州的項目建設中比比皆是。 今年以來,德州建立健全工作機制,開展對標學習專項行動,探索改革創新舉措,全市上下將繼續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爲“一號改革工程”,比學趕超全國最先進的做法。

堅持新發展理念的德州政府,超前謀劃,加速聚焦“緊盯前沿、打造生態、沿鏈聚合、集羣發展”,持續打造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隨着“研發在京津、轉化在德州”效應的不斷顯現,各類科研機構加快落地本土,以張慧、趙本波及其團隊爲代表的高知人才、“有研半導體”等優勢項目在德州加速聚集。

當速度不斷加快,當聚集成爲普遍,伴着創新驅動發展的堅定思路,德州正闊步向前,一路快馬加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