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寫這篇文章可能又會招來一片噓聲,因爲之前寫過一篇郭嘉和賈詡跟諸葛亮沒有可比性的文章,結果引來太多網友的聲討之音,但是不能因爲害怕被噴,就不對歷史的本來面目去進行探索和求證,我也相信正是因爲我們這些歷史愛好者的謹慎求證,才能還歷史以真實,也纔對得起我們愛好歷史這四個大字,否則人云亦云,拿不出根據和論證進行以訛傳訛,那就是一個僞歷史謎。

民間一直流傳一種說法:“諸葛亮善於治國,但不是一名合格的三軍統帥”,是啊,就因爲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將近十年,卻未立寸功,未奪寸土,最終以失敗告終,所以後世之人就對諸葛亮的統軍之才大加質疑,橫亂指責。

沒錯,誰叫歷史總是以成敗論英雄呢!就連編寫《三國志》的作者陳壽都評價諸葛亮:連年動衆,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陳壽的評價很明顯的帶有以成敗論英雄的意味在內,其實陳壽的這句話不管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中都經不起任何的推敲性,他的意思是連年動衆就必須得成功,否則就是在這方面沒有特別的才幹,明顯的書生之言,一介書生的陳壽又怎麼會知道決定戰場勝負的因素有很多,絕不是一個應變將略就能概括的了,照陳壽的邏輯,曹操曾敗於赤壁,曾敗於漢中,終其一生之動衆,最終也沒能統一中國,那曹操在帶兵之才上也是個無能之輩了?

軍人就得讓軍人來評判,唐朝戰神李靖對諸葛亮的軍事才能那是無上推崇,直接推翻了先前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

【兵之情雖主速,乘人之不及。然敵將多謀,戎卒欲輯,令行禁止,兵利甲堅,氣銳而嚴,力全而勁,豈可速而犯之耶?答曰:“若此,則當卷跡藏聲,蓄盈待竭,避其鋒芒,與之持久,安可犯之哉!廉頗之拒白起,守而不戰;宣王之抗武侯,抑而不進,是也】-- 《通典李衛公兵法》

李靖批點諸葛亮用兵之術的要點,認爲其軍隊的戰鬥力可與秦國戰神白起麾下的虎狼之師相提並論,司馬懿面對諸葛亮閉守不戰正如長平之戰廉頗拒守白起是一樣的,遇到強大到無法戰勝的對手時,蓄盈待竭,避其鋒芒是最好的選擇,經過唐太宗李世民和李靖這兩大戰神級別人物的問答,同時得出了一個結論:不是宣王司馬懿不行,而是對手諸葛武侯太神通。

司馬懿父子三人

當年諸葛亮的身後只有區區益州之地,而曹魏政權卻擁有中國十州之廣,在此情況下諸葛亮猶能率領數萬之師攻擊司馬懿十萬之衆,且來去如風,進退得宜,使司馬懿只能閉門不出,不敢應戰,並令將士隨時處於一級戰鬥狀態,隨時準備戰鬥,人不解甲,馬不離鞍,尤其在上邽之戰中,打得司馬懿丟盔卸甲,一戰斬首敵兵三千餘級,收取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殺得司馬懿此戰過後再沒有跟蜀軍野戰的勇氣。

【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國,其戰士人民,蓋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貢贄大吳,抗對北敵,至使耕戰有伍,刑法整齊,提步卒數萬,長驅祁山,慨然有飲馬河、洛之志。仲達據天下十倍之地,仗兼併之衆,據牢城,擁精銳,無禽敵之意,務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來自去。若此人(諸葛)不亡,終其志意,連年運思,刻日興謀,則涼、雍不解甲,中國不釋鞍,勝負之勢,亦已決矣。”】

如此之才能,如此之戰績,恐怕就是當年的白起和韓信也不能爲之吧!長平之戰時,白起領舉國四十萬虎狼之師進攻趙國,趙國守將廉頗同樣以四十萬兵力進行拒守,兩年時間也無奈他何,最後如果不是趙國廟堂之腐敗,君臣眼光之短視,錯用趙括,最後鹿死誰手還尚未可知,白起的後面是國力強大的整個秦國朝野在支撐,而面對的又是無能的君臣,書生氣的趙括,就是這種情況,白起都是勉強打贏這場戰爭,倘若其他五國來救,那白起全軍覆沒也不是沒有可能。

還有韓信當時面對的對手都是屬於什麼級別,還定三秦時一招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就進入關中腹地;背水一戰面對的是無謀書生陳餘;垓下一戰面對的又是喪失天下民心的項羽,這些無謀無識之人又豈能跟宣王司馬懿相提並論,如果諸葛亮當年面對的是無能昏君,鼠輩將領,那麼取得此二人的成就恐怕是易如反掌。

我們後世評說一個人軍事才能如何,似乎總是喜歡用戰績、成敗、斬首多少、佔領多少地盤、俘虜多少人員這些因素進行評論,卻忽略了最應該關心的問題:對手的能力如何、雙方的實力懸殊如何、對方的政治朝堂是否昏昧。而當時諸葛亮的對手在這三個方面無疑都是碾壓的優勢,儘管如此,仍能十年來始終佔據主動,即使撤退也是安然無虞的帶領士兵回到故國,最後一句話:”以一州對十州,丞相盡力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