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憑藉幾萬守軍阻擋陳友諒六十萬大軍,堅守洪都85天,最終陳友諒引兵向北與朱元璋展開鄱陽湖大戰,洪都得以解圍。朱文正的這次洪都保衛戰可以算得上是軍事史上的一個奇蹟了,也是以少勝多的經典案例了,但戰後不久,朱文正卻被軟禁了,這其中的原委耐人尋味。

朱文正是朱元璋大哥朱興隆的兒子,至正四年,一場大飢疫將朱元璋父母和大哥的命奪了去。朱元璋從劉繼祖那裏得來一小塊地將父母和兄長埋了,然後一家人四分五裂各自逃生,朱元璋的大嫂王氏帶着朱文正離開,朱元璋的二哥也去了別處,而朱元璋被送到了皇覺寺做小行童。

大約十年後,朱元璋跟隨郭子興起兵,王氏帶着朱文正來投朱元璋,被朱元璋和馬皇后視如己出。朱文正被朱元璋帶在身邊,“涉獵傳記,饒勇略。”後隨朱元璋攻下集慶路,被委以重任,成爲大都督,節制中外諸軍事。

從這裏來看,朱元璋對朱文正是相當信任的,畢竟是親侄子,感情自然比旁人親厚。而朱文正倒也沒有叫朱元璋失望,交給他的任務都能很好的完成。

1361年,朱元璋攻克江西,讓朱文正鎮守江西重鎮洪都。洪都即現在的南昌,地處長江以南,水陸交通發達,王勃曾在《滕王閣序》中曾寫道洪都“襟三江而帶五湖”,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如此重地,“屏翰西南,非骨肉重臣莫能守。”

後來證明,讓朱文正鎮守洪都是朱元璋做出的一個相當正確的選擇,因爲就在1363年發生了洪都保衛戰。當時,陳友諒眼見自己的地盤逐漸變少,心生憤怒,遂打造巨大船隻,尋找機會奪回屬於他的底盤。

因此,當朱元璋與張士誠糾纏不得脫的時候,陳友諒知道自己反攻的機會到了,他“舟師六十萬圍洪都。”這一次,陳友諒是抱着必勝的決心來的。

我們先來看看他的裝備,陳友諒的艦隊主力所擁有的大戰船有三層甲板,上有走馬棚,還有掩護弓箭手的包鐵塔樓,這船船尾的高度可以爬上當時任何的城牆。

1360年的的太平城之戰中,陳友諒就靠着打造的大船,讓士兵順着船尾爬過矮牆進入和太平城,取得了該戰的順利,因此陳友諒故伎重演,再次打造了數百艘高達數丈的樓船,試圖以此來攻進洪都城。

再看他的兵力,這次陳友諒集結了六十萬兵馬,這即便不是陳友諒所有力量的傾巢出動,也必然是調動了絕大多數的力量。

1363年春汛到來的時候,樓船“載家屬百官,盡銳攻南昌,飛梯衝車,百道並進。”浩浩蕩蕩順流而下。等到了六月初,陳友諒就到達了洪都城外面的水域。

面對浩浩蕩蕩的戰艦和烏壓壓的軍隊,朱文正心裏也不免發怵,這並非是朱文正窩囊,而是雙方力量太過懸殊,陳友諒有大軍六十萬,而朱文正領着的守軍不過數萬,尚不及陳友諒的十分之一,這樣的力量對比,自然讓朱文正心裏發慌,但即便如此,朱文正也知道洪都的重要性,必須死守下去。

6月5日,陳友諒到達洪都城外,戰爭隨即展開,按理說,陳友諒裝備高、士兵多,應該能夠很快奪下洪都,但並非如此。從6月5日戰爭開始到8月28日陳友諒領兵北去,在這中間的85天裏,洪都一直都攻不下來,且陳友諒損失很大,這對於陳友諒來說是一場大敗仗,而對於朱文正來說這是一場大勝仗。

那麼, 朱文正憑藉這數萬兵力是如何堅守85天直到陳友諒離開的呢?

其一,我們先來看陳友諒這邊的原因。正如蔡東藩所說“江州失守,根本之重地已去,及奔至武昌,正宜斂兵蓄銳,徐圖再舉,乃迫不及待,孤注一擲,喪子弟,失愛妃,甚至身死人手,爲天下笑。”

江州原是陳友諒滅掉徐壽輝之後的都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後來江州卻被朱元璋奪了去,隨之而來的就是多地的將領投降了朱元璋,致使陳友諒地盤越來越少,在這樣的情況下,他沒有養精蓄銳,積蓄力量以圖東山再起,反而命人大造船隻,本着儘快收復失地的原則孤注一擲圍攻洪都。

他還是太着急了,一着急難免就有考慮不周的地方,即便他自認爲準備的很充足,但實際上未必,舉個例子來說,他自認爲造的戰艦船尾已經很高,完全可以進入城內,但實際上,早在1362年,洪都城的城牆就被加高了,因此,當陳友諒到達洪都水域之後才發現無法從船上來奪城。

從這裏來看,陳友諒實際上並沒有準備充足,縱然有六十萬大軍,但還是無法攻下洪都。

實際上,陳友諒作爲元末割據領袖之一,是朱元璋最忌憚的一個對手,其軍事力量也最爲強悍,本不會那麼快被朱元璋擊敗,正因爲他失去了部分土地之後心急了,人一心急,難免就會思慮不周,露出破綻,導致大敗,反觀朱文正,在敵我力量如此懸殊的情況下還能沉着指揮,的確難能可貴。

其二,我們再來看看朱文正這邊的原因。朱文正在得知陳友諒要攻城之後就做了周密的計劃和安排,在人數上拼不過,可以在別的方面拼。當時洪都城大概有七個城門,朱文正根據每個城門的情況調派合適的將領鎮守城門。

陳友諒首先進攻的就是鄧俞所守的城門,也是地勢最爲平坦易攻的城門,但這次進攻並不順利,陳友諒的士兵是相當猛的,在正常攻攻不進去之後,直接砍城牆,準備打出一個城門,到6月9日他們就毀了一段長達百米的城牆。

這本來是讓他們振奮的一件事情,但當他們往內攻的時候,等待着他們的是鄧俞的火器隊伍,因此陳友諒部隊被打散,而且被毀城牆內部也已經被鄧俞又築起來一段半圓形的工事,你毀我築,堅壁鎮守。

陳友諒在久攻不下的情況下不得不選擇新城門攻打,但卻又出現了新的情況,當他們到達城門的時候,鎮守的將領打開城門帶領精銳部隊衝出,衝殺一陣之後再進城,關上城門,如此反覆讓陳友諒不得不再次放棄,又開始攻打水門 ,但同樣攻不下來。

陳友諒空有六十萬大軍,卻對朱文正沒有一點辦法,朱文正對每個城門都做了合理的安排,並居中調配,守城官兵反應迅速,倒是讓陳友諒找不出洪都城的破綻。

陳友諒甚至下令吉安、臨江等地掠來守將,在洪都城外將他們殺害,試圖讓洪都城的守軍在心理上敗下陣來,但朱文正始終不爲所動,仍舊按部就班的守城。

不過朱文正再厲害,面對城外黑壓壓的人頭也只能固守這座孤城,時間一長,不被陳友諒喫了也會餓死城中。因此朱文正在和陳友諒周旋之際,還暗暗派出使者祕密潛出洪都城去找朱元璋請求支援。

其三,其它一些原因。陳友諒最初的進攻很激烈,主動權也一直握在他手中,但隨着季節性水域低潮期的到來,水位在下降,陳友諒的受到了影響,進攻變得緩慢而無力。

同時,時間到了八月份之後,朱文正的使者已經見到了朱元璋,而朱元璋迅速做出反應,一方面讓胡德濟從廣信經由陸路馳援南昌,而他本人則和徐達、常遇春等人在南京集結了二十萬大軍配千餘艘船經過水路南下。

他們在8月24日左右達到了湖口,並在這裏建了防禦陣地,目的是阻擋陳友諒的水軍由此處離開鄱陽湖。之後,朱元璋帶着大軍繼續南下入湖,而陳友諒在對洪都久攻不下的情況下只能放棄,在8月28日撤離洪都,北上與朱元璋展開對決,於是就有了著名的鄱陽湖大戰,陳友諒戰死,朱元璋成了最大的贏家。

作爲鄱陽湖大戰的前奏,洪都保衛戰對朱元璋是相當重要的,鄱陽湖大戰後,朱元璋論功行賞,按照朱文正立下的戰功來說,他應該得到不少的賞賜,但實際並非如此。

朱元璋對立下戰功的常遇春、廖永忠等將士都給了豐厚的金帛,但朱文正卻沒有得到什麼賞賜,因爲朱元璋“念文正前言知大體,錫功尚有待也。”這就要說到當初朱元璋和朱文正的一段對話:

太祖從容問:“若欲何官?”文正對曰:“叔父成大業,何患不富貴。爵賞先私親,何以服衆!”太祖喜其言,益愛之。

當時朱文正並沒有立下什麼戰功,因此他就謙虛的說了這樣的話,這話不僅取悅了朱元璋,更讓他記住了,所以當洪都保衛戰和鄱陽湖大戰之後,朱元璋論功行賞,就沒有對這個侄子有大的表示,這其中有沒有朱元璋的私心,我們不得而知。

但確定的是,朱文正對此很不滿意,畢竟他的確是立下了戰功,這是有目共睹的,給他賞賜是應該的,但朱元璋卻沒有,由此導致了叔侄倆的反目。

朱文正自此之後越發脾氣暴躁,經常做出失常的事情,被按察使李飲冰告到了朱元璋那裏,朱元璋派使者責備朱文正,激起了朱文正的恐懼心理,而李飲冰又說朱文正有異志。

朱元璋聽說後直接到了城下,將朱文正召出來,反覆說:“你想幹什麼?”然後將他押解到京城,在馬皇后的勸說下,暫時饒了他的性命,只是將他免官軟禁在桐城,這給了朱文正很大的打擊,不久就抑鬱而終。

這對昔日互相信任、叔慈侄孝的叔侄竟因爲一場勝仗而生出這樣的結果也實在是令人唏噓,同時也是耐人尋味的,朱元璋本身就是一個猜忌心很重的人,他可以看重侄子,但未必不會忌憚功高的侄子,而朱文正雖是一個軍事天才,但他性格上的劣勢也很明顯,因此註定在朱元璋身邊走不長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