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人都会犯错,但只有在不断的错误,不断的碰钉子的过程中,才能逐渐懂得事情。

——木棉妈妈

这几天早上出门上班,宝宝总是表现得很依赖我,他会问我:妈妈吃饭去干什么呀?妈妈换衣服去干什么呀?

我回答说要去上班的时候,他会哭着喊:不让妈妈去上班!

我试图给他讲道理,有时候会拿一块糖或者一块巧克力来哄他,当然有时候也会批评他一顿。

在我们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总是在不断地对孩子的行为作出干涉,给孩子的一些错误作出指正,孩子就是一颗小树苗,而我们则是匠人,负责修剪那些疯长的枝丫。

批评教育孩子是父母的权利,但是有三个时间段尽量不要去批评孩子,起不到作用,往往适得其反。

01、饭桌上教育

“这次考试没考好,上课一定要认真听讲,争取下次把名次追回来!”

“听你们班主任说,你上课总是跟同学聊天,怎么回事儿呀?”

“以后啊,手机少看,多看书!”

饭桌上要么默默吃饭,要么就是说教,相信我,当你开始说教的时候,孩子立刻就饱了,但是碍于面子,当然最重要的是怕被骂得更凶,于是味同嚼蜡地胡乱吃点,赶紧撤离回自己房间。

为什么非要把吃饭这么愉快的氛围打乱呢?但现实中很多父母都喜欢在饭桌上对孩子说教。

为什么不提倡在饭桌上呢?孩子放学回来等着开饭,好不容可以吃饭了,还没吃几口,家长开始说教了,再美味的食物在孩子的嘴里都变味儿了,还会影响孩子的胃口和消化功能。如果孩子情绪变得激动,试图反驳还容易被食物呛到,而一些自尊心强的孩子还会被训哭。

批评教育结束之后,饭没吃好,而孩子也只会记住这顿饭不欢而散。

02、放学路上

现在家校联系比较紧密,孩子在学校的一些举动父母基本上都可以掌握,比如有的老师会在课间把孩子的表现简单跟老师说一声,当然一般都是不好的表现,上课不认真或者作业没完成。

一些家长就按捺不住、迫不及待了,放学接孩子的时候,孩子一出校门就开始对孩子进行说教。孩子还没从学校紧张的气氛中缓过神来,就一下子进入另一个紧张的气氛当中。

当孩子看到同学和妈妈愉快聊天,甚至缠着同学缠着妈妈买好吃的,而自己是在挨训,心里肯定会很难过,而且如果训斥的声音大也会让同学、老师听到,会很伤孩子的面子。

03、犯错误后讽刺

或许你以为犯错误后批评孩子是应该的,但有的父母总喜欢这样说:我早就告诉过你了,你就不是不听!

还有的父母喜欢对孩子的错误揪住不放,不依不饶。

其实父母的本意都是想要让孩子记住所犯的错误,加深印象,好让孩子以后不会再犯,但是父母要跟孩子的性格来教育。

有的孩子自尊心强,脸皮薄,这类孩子其实不用家长过多批评他都会知道自己犯错了,下次不会再犯。如果父母责骂比较严厉,则会让孩子害怕父母,害怕犯错,认为犯错是一件很可耻的事情。更会让孩子逃避错误、逃避责任。

孩子总会犯错,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做呢?或许我们可以借鉴孙俪娘娘的做法。

之前有一次孙俪发微博,突然意识到当孩子有糟糕情绪时,孩子需要的不是说教,而是一个拥抱。原文是这样的。

后来等等犯错,因为孙俪制定的规则不可以偷偷玩手机,当孙俪发现后,等等坦然认错,认错后等等并没有受到惩罚,得到了表扬,我想孙俪这样的做法会让等等感动大半天,也会让等等记忆更深刻。

有人说:如果对孩子这么宽松,不给他点教训,他能记住吗?会不会变本加厉?

我想说:在你眼里孩子是怎样的,那么他一定会向着你眼里的方向发展。

孩子真的没有我们所想的那么恶,相反如果你相信孩子是善良、优秀的,孩子则会越来越优秀。

父母们之所以管不住孩子,就是在该有原则的时候放任孩子,该宽容的时候依依不饶。

比如孩子玩手机,很多家长没有什么原则,反而等孩子成绩下滑的时候来劲了,各种批评指责、依依不饶,这样能养出优秀的孩子才怪。

在对孩子教育这件事上始终应该融入到生活中,当你给孩子制定好了规则,并让孩子知道你的底线并且是不容商量的,那么孩子就会养成好的行为和习惯,当他犯错时不用你过多批评,他就能够认识到自身的错误。

一分钟认识我:木棉妈妈,优质育儿领域创作者,在这里我们一起讨论育儿经验、分析孩子的行为、习惯、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如果你喜欢,请关注我,棉妈会继续努力输出更好的内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