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2月24日,英勇的志願軍入朝作戰後僅用兩個月時間,就以迅雷般的速度,將美軍驅逐五百餘里,趕到三八線以南。兩次戰役的勝利,使麥克阿瑟“聖誕節前結束戰爭”的戰略企圖化爲泡影。

然而,當志願軍和美軍在三八線附近對峙時,擺在彭德懷面前的有兩個選擇:

第一:據守三八線不越界,和美軍長期對峙,直至雙方協議停戰撤兵。第二:乘勝追擊,打過三八線,一直到把美國侵略者趕出朝鮮半島,結束戰爭。從表面上看,這兩個方案似乎都是可行的,因爲在戰爭初期,志願軍已經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但事實上,這兩個方案都伴隨着巨大的風險,哪一個都不可取。在當時的三八線以南,一場巨大的陰謀正在醞釀着。

面對中國可能做出的兩個選擇,美國在當時的應對方案也有兩個:

第一:美軍之所以前期一直潰退,主要是因爲缺乏防禦工事,以及輕敵。若志願軍止步三八線,美軍就有時間大規模修築防禦工事,然後伺機反攻。以當時美國軍事實力對中國的絕對優勢,反攻朝鮮理論上不成問題,畢竟初期中國並沒有得到蘇聯的多少幫助。第二:若志願軍乘勝追擊,美軍就邊戰邊退,消耗志願軍的同時,延長志願軍後勤補給線,然後伺機重新實施一次大規模登陸作戰(參考仁川登陸),分割戰場,使志願軍首尾不能相顧,只得被美軍各個擊破。美軍的這兩套方案的制定,意味着志願軍看似佔據主動地位,實則進退維谷。在這種情況下, 志願軍應該如何決策?

麥克阿瑟

在美軍方面,他們最希望看到的就是志願軍在三八線以北停火休整,這樣他們可以獲得喘息時間,重整殘部,捲土重來。

爲了達到這個目的,美英早在1950年12月14日,志願軍戰線還未推進至三八線附近時,就祕密操縱聯合國非法通過成立“朝鮮停戰三人委員會”的決議,要求“立即停火”。意在用先停火,後談判的欺詐手段,拖住志願軍。

另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美軍很清楚朝鮮半島的環境,志願軍的陣地和運輸線在北方,氣候相對更加惡劣,而美軍的後方在在南部,相對溫暖。處於這方面的考量,志願軍也應當希望能休整到第二年春季,等氣候轉暖了再發動新一輪攻勢。

然而,這個看似十分可行的意圖卻沒能瞞得過志願軍決策層的眼睛。面對美軍試圖主張停戰的做法,毛主席和彭德懷一致認爲,兵法講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如果同意停戰修正,那麼就意味着志願軍休整的時間越長,美軍的防禦時間也就越長,到頭來志願軍不僅不能從停戰中換取任何優勢,反而還會因爲拖延而喪失掉進攻的銳氣。所以,毛主席當即電告彭德懷:

“美英正在利用三八線在人們中存在的舊印象進行其政治宣傳,並企圖誘我停戰。故我軍此時越三八線再打一仗然後休整是必要的。如到三八線以北即停止,將給政治上以很大的不利。”

毛主席意思很明顯:志願軍需要休整,但在三八線以南休整和在三八線以北休整,所達到的戰略和政治目的是截然不同的。志願軍敢於越過三八線,說明志願軍有和美軍決戰到底的意志。反之,如果順應美國要求,在三八線以北停戰,就意味着志願軍不敢輕易越界,亦或者說不敢輕易和“多國部隊”徹底撕破臉,還是有所顧忌所謂“聯合國”的。

在這種背景之下,1950年12月底,爲了打破美軍爭取喘息時間的陰謀,志願軍決定打到三八線南部去,進一步消耗敵軍的有生力量,瓦解帝國主義陣營的鬥志,促使他們儘快主動停戰撤軍。同時,派出中方代表伍修權於向聯合國發表中國的戰爭訴求和建議:

一、嚴厲制裁美國侵略中國領土臺灣和武裝干涉朝鮮的罪行;二、使美國政府自臺灣完全撤出它的武裝侵略力量;三、使美國及其他外國軍隊一律撤出朝鮮。誠如大家所預料的那樣,美國操縱的表決機器所否決了這一合理且正義的建議和訴求。顯而易見,當時的聯合國,本質上是美國的後花園,根本不是講道理的地方。它所通過的決議,是不具備公平性可言的。

故此,1950年12月31日,志願軍六個軍聯合朝鮮人民軍三個軍,決定對三八線以南的防線發動全線進攻。1月3日,志願軍先頭部隊已經攻入漢城郊區,時任第八集團軍司令的李奇微見大勢已去,遂下令棄城逃離。臨行前,他拿出自己的睡衣定在指揮室的牆上,並用筆在旁邊給彭德懷留言:

“第八集團軍司令官謹向中國軍隊總司令官致意!”

志願軍三天就攻破韓國首都漢城,將戰線推進至三十八度線以南100餘公里,還順帶殲敵一萬餘人,在當時,這的確是一件值得轟動的事情。蘇聯大使和金日成都紛紛建議志願軍應當乘勝追擊,將美軍驅逐至釜山一帶,然後集中力量殲滅之,直至把聯軍徹底趕出半島。

然而,彭德懷畢竟不是一般人。在這個人人都以爲勝利在望的時刻,即使志願軍內部也出現大量“由北向南,一推就完”之類的輕敵想法,但久經沙場的彭老總卻敏銳地捕捉到一絲危險的氣息。他對金日成和蘇聯大使說:

“據我看,敵人並未打算死守三八線,漢城也是自動放棄的。有許多跡象表明,李奇微是在有計劃地後撤,企圖誘我們南進,待我們部隊疲勞、給養缺乏時候。再來一次登陸夾擊……我們不上他的當!”

彭德懷認爲,李奇微輕易撤軍是有陰謀的。如果我們不能有效地重創敵軍主力,在補給線過長的情況下,貿然把敵人壓到朝鮮半島南部沿海的釜山一線,不僅不利於我軍分割殲敵,甚至還有被敵切斷後路的風險,仁川登陸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並且,志願軍近期因凍傷和戰鬥減員太嚴重,預備役不足,急需休整,等待來年春季作戰。遂下令停止追擊。

李奇微

根據後來的資料顯示,彭德懷的預感是十分準確的,志願軍如果當時大肆南進,很有可能就會正中敵人圈套。

就在志願軍下令向三八線以南進軍之後幾個小時,消息就傳遍了世界。在日本東京的聯合國軍總司令辦公室裏,麥克阿瑟剛剛還在因爲調不來援兵而牢騷滿腹,大罵美國高層和聯合國意欲採取階梯防禦,退守日本是“可恥的決定”。下一秒就不禁暗自竊喜:志願軍終於落入了自己的圈套。

麥克阿瑟曾透露過他在當時蓄謀已久的一個戰略計劃:

面對中國軍隊的猛烈攻勢,且戰且退,誘使他們南進,以延長他們的補給線,在南部的一定地段適當抵抗,以圖達到雙方力量的相對均衡……然後命令兩棲登陸部隊從靠近鴨綠江的半島兩端登陸,同時敷設放射性鈷廢料以斷絕志願軍與中國東北地區的聯繫……整個過程有點像仁川登陸作戰,但顯然規模要比仁川作戰大得多。

不得不說,麥克阿瑟真可謂無所不用其極,十分歹毒。用放射性鈷廢料替代原子彈,在阻斷運輸線這件事情上,放射性鈷廢料的作用確實比原子彈要強很多。

美軍登陸艇

但是,對於美軍可能實行的這個計劃,彭德懷早有預料,他在志願軍兵臨三八線時,就已經做出初步判斷。他認爲,雖然現在戰爭初期的形勢看上去對美國不利,但假如美國真的放棄朝鮮,對於當時的整個帝國主義陣營都是極不利的。在這種情況之下,如果志願軍貿然地大規模進軍,即使最終能夠將聯軍逼至幾個橋頭陣地(釜山、仁川、羣山),他們也不會馬上全部撤出朝鮮。

如果戰局真到了這一步,志願軍的戰線和後勤補給線會被拉得極長,如果這個時候美軍突然採取大規模登陸作戰分割戰場,那麼對志願軍是極其不利的。

最終,鑑於"聯合國軍"大規模後撤,似有陰謀,企圖誘使中朝人民軍隊深入後實施反擊。同時,也爲避免推進過遠而使志願軍陷於不利地位,彭德懷果斷下令立刻停止追擊,第三次戰役遂告結束。

志願軍停止追擊,將戰線穩定於三十七度線附近,使得麥克阿瑟瘋狂的計劃被迫落空。美國一直到戰爭結束,也沒有成功進行過一次後方登陸作戰。

至於這位“決勝千里”的麥克阿瑟,第三次戰役結束之後他收到華盛頓的電報:按照有關電令組織梯次陣地防禦,在優先考慮的部隊的安全和保衛日本以基本任務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殺傷在朝鮮的敵軍。一旦你判明必須撤退才能避免人員和物資的嚴重損失時,就從朝鮮撤往日本。

麥克阿瑟看到電報,很清楚華盛頓這是希望他下達撤出朝鮮的命令,在他看來這是十分恥辱的事情。於是,他氣憤地對身邊的惠特尼少將說:“我打了五十年仗沒有哪一次作戰不是爲了取勝,如果爲了安全撤離朝鮮,那麼我們當初就不該向朝鮮出兵!”

1951年4月11日,不可一世的麥克阿瑟被撤職,由李奇微擔任聯軍總司令,繼續在朝鮮戰爭上和志願軍作戰。1952年5月12日,李奇微又被克拉克取而代之。而這位克拉克將軍,最終也沒能在和志願軍的戰鬥中獲得勝利,成爲了美國曆史上唯一一個在沒有獲勝的戰爭協議上簽名的將軍。

穿越70年的時光,當我們回望抗美援朝這段歷史,從將軍到士兵的大小故事中,滿滿的都是智慧與勇氣。試問這樣的軍隊又有哪個國家可以戰勝呢?

本文參考資料:《漢江雪》《決戰朝鮮》《毛澤東傳》《彭德懷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