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斌少年时在河南老家附近的庙中攻读诗书,早出晚归,四时不辍。某年冬天,外面飘起鹅毛大雪,汤斌登上庙宇观赏雪景,远远看见庙外有一人倒地不起。汤斌疾步下楼,跑到外面将此人扶起带入庙中。经询问得知,这个中年人姓徐,京城人氏,因家贫前来河南投靠做官的亲戚,到了地方才知道亲戚已调任至山西。不久盘缠花光,饥寒难忍,故而昏倒在雪地中。

此后十多日,徐某被汤斌留在庙里,按时提供饮食,等身体恢复得差不多了,又赠送些钱物,足以够他回到京城。徐某千恩万谢辞别而去。次年正是乡试之年,汤斌觉得读书火候已到,准备前往开封应试。然而,经过一番打听后,得知这年河南乡试录取名额极少。于是,汤斌收拾行李北上,去京城捐个监生,打算参加顺天乡试。

到了京城后,汤斌坐在集市上吃大排档。这时驶过来一辆豪华马车,人多拥挤,马车被堵得一时动弹不得。车中人下了马车,径直走到汤斌面前施礼,问说:“恩人,你还记得我吗?”

汤斌一时有些茫然,过得片刻方才记起来,欣然说:“您莫非是上年庙中的徐君吗?”来人正是徐某。两人重逢很是高兴,拉着手问长问短。徐某得知汤斌要捐监生参加乡试,当即诧异的说:“您来得真不巧,昨天朝廷已下旨,今年一律停止捐例。恩人你现在赶紧回河南,算算日子,或许还能赶得上贵省的乡试。”说完命跟随的仆佣从马车上取来大量钱财送给汤斌。

汤斌见所赠钱财过于丰厚,担心徐某受累,坚持不肯接受。徐某有些急了,解释说:“我家现今已不像从前那样窘迫了,数万家财唾手可得。相比您的救命之恩,这些绵薄之仪算得了什么。我预料您今科必定高中。等到明年进京会试时,可到某某胡同来找我,到时我做东道主,再好好谢您的恩情!”经再三恳请,汤斌方才勉强接受。随后,徐某又替汤斌雇了辆大车,快马加鞭将他送回河南。

徐某的女儿有国色,被掌权的大学士范文程纳入府中做妾,极为宠爱,徐家亦因此暴富起来。徐某遇到汤斌的当日晚上,派人前往范家告诉女儿,为恩人汤斌疏通河南乡试关节。夜里,徐某的女儿大吹枕头风,告诉范文程说,汤某人对其父有救命之恩,现今尚困于秀才功名,要设法给他弄个举人。

堕入温柔乡的范文程闻听此言不由得叹息说:“原本此事不难,可惜你说得晚了。外放的河南主考昨日已经离京了,这可怨不得我!”徐某的女儿却不依不饶的再三婉求,后来竟双目垂泪,自叹遇人不淑,对不起父亲的恩人。范文程见爱妾楚楚可怜,不由得心软了,说:“罢了罢了,取纸笔来!”徐女一时找不到纸,剪下一尺红绸布做替。范文程提笔在上面大书“汤斌”二字,封起来派人日夜兼程追赶上河南主考。

河南乡试正副两主考官收到红绸不敢怠慢,入闱后暗中派人将汤斌的卷子做了记号。等到考完,主考官调阅汤斌的试卷,文采非凡,胜于同辈。因此,两主考官商议说,即使此人不走关节,今科肯定也能考中。既然如此,那就定为乡试第一人解元吧。发榜后,考中的汤斌以为文章有价,尚不知其中内幕。

明年春天,汤斌进京参加会试,顺便前往拜会乡试座师。闲谈间,座师问起汤斌与范相国有何交谊,得知双方并无关系,极为诧异。便将范文程替他疏通乡试关节始末详细告知。汤斌听得目瞪口呆,想来想去京城中只有徐某这位熟人,估计是他使的手段。当下又气又恼,既不参加会试,也不去徐某门上拜访,连夜离开京城。

顺治八年,范文程因删除《太祖实录》案受牵连,被革职留任,从此远离权力中枢。次年,汤斌入京参加会试。此后会殿连捷,中进士,点翰林,踏入仕途,开启了“豆腐汤”的传奇生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