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盛世,繁花似锦,无论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都令人向往。然而,最令人向往的,恐怕还是它超强的、令四方臣服的军事实力。而说起军事实力,人们都会想起李世民,认为是李世民的军事天才造就了大唐军威;其实以李世民一人之力,哪有这么大能耐呢?他靠的是一件法宝。

这件法宝并非什么神兵利器,它实际上是一种兵——府兵

(李世民)

一支不要军饷不要待遇,只知埋头杀敌的军队

简单地说,府兵是指军府的兵,成形于北魏,发展完善于隋朝, 到李世民时期达到鼎盛。

府兵的最大特点是经济实惠,士兵们不发兵饷不要粮草,还自带武器与干粮打仗。它为国家节省了巨大的养兵、用兵开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这可是天大的好事。因为养兵的成本非常高昂,士兵们的吃穿用度,每月发放的军饷,购买及打造武器装备的开支,金额都十分巨大。而战端一开,政府需要准备新的武器、战马,囤积大量粮草,又不知道要花费多少银子!往往国库为之一空。

有鉴如此,很多国家都不愿打仗。

可是唐初不同,唐初李世民经常打仗,将周边政权几乎虐了个遍,为什么?因为李世民依靠府兵作战,打仗成本低,花不了多少钱。

(早期府兵)

府兵是典型的“自养兵”,兵农合一,既是兵,也是耕田种地的农民。他们并非一直驻扎在边境或是在京城宿卫,而是平时务农,战时出征。一般来说,若是战事不频繁,府兵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是留在家中从事农业生产的,他们有田地,有收入,而且田比较多,收入也较高。

由于有田有收入,国家又不要他们交租税,他们在战时就有资本自带干粮、自备武器,奋勇杀敌。

(府兵的基本装备)

一支战斗力强、又无比忠诚的军队

有人说,原来府兵是一群农民,那他们打仗行吗?其实,府兵的战斗力你不必担忧。

府兵平时在家便有练武的任务,比如练习射箭和“唱大角歌”,以保证其身体状态稳定,面对突然的战事训练不至于无法适应。

农闲时节,会有人对府兵集体上课或进行军事训练。李世民对府兵的训练很重视,他经常亲自指导在京城宿卫的府兵射箭之术,也会举行大型狩猎活动教其实战。

由此可见,府兵并不是像我们想象中那样是临时从民间百姓中拼凑出来的,他们已经将军事训练融入了日常生活中,身体机能随时保持在最佳状态。

(李世民)

府兵制还避免了将领的拥兵自重甚至反叛。一方面,管辖府兵的折冲府虽然在全国各地都有设置,但还是围绕着关中所设置,军事力量还是主要集中在中央。一旦发生变故,中央有足够的军事力量去稳定局面。另一方面,由于府兵训练的地方与服役的地方不同,战端一起才集中,战事一结束就回到自己的原籍地务农,这使得士兵与将领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难以形成一股私人的军事力量。再加上府兵的调遣权直属于皇帝,没有皇帝的命令,地方将领是无法调动府兵的,这就使地方权力集中于皇帝手中。

就是这样一支经济实惠、忠诚肯干的军队,造就了唐初赫赫武功,连北宋政治家欧阳修也认为:“唐代府兵制,乃高祖、太宗之所以盛也”。

一支失去了土地,就失去了灵魂的军队

然而,府兵却不是常青树。

唐初还行,武则天时,府兵制已衰落,到唐玄宗时,这一制度已是“油尽灯枯”,于是被彻底废止,走下了唐朝的政治舞台。

(李隆基废除了府兵制,实行了募兵制)

府兵制废止的原因,是因为它的经济基础——均田制逐渐走向崩溃。何为均田制?也是从北魏继承过来的制度。隋末唐初,由于战乱频繁,人口凋敝,土地荒废,政府手中掌握着大量的无主荒地可以分给农民,每户可分到一百亩。但分田不是无偿的,作为交换,分到田的农民有服兵役的义务,政府会在这些分到田的农户中,选拔身强体壮者为府兵。

也就是说,唐政府将府兵制绑在了均田制上;有均田制即有府兵制,无均田制则府兵制便油尽灯枯,宣告死亡。

然而,均田制没多久崩溃了。

李世民之后,国家稳定,人口增长,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土地积蓄于富豪之家。政府手中可供分配的土地变少,均田制施行困难,府兵难以再从政府手中获得土地。但在府兵制下,他们又需要自备粮食、武器去作战,经济上的困难使得府兵心生逃意。于是大量府兵逃亡。

唐玄宗时,对外战争频繁,战线不断拉长。战线的拉长意味着军队需要长期驻扎在边境,不能回家种田。不种田哪来收入?又有大量府兵逃亡。

(募兵制与府兵制的区别)

因而,唐玄宗李隆基丢弃了李世民的法宝,废止了府兵制,用募兵制(职业兵制度)取而代之。只是募兵制虽然解了唐帝国对于战事需求的燃眉之急,却也为日后的藩镇割据埋下隐患,将唐帝国一步步推向灭亡。

『高中历史知识点故事化解读之“唐朝府兵制”』参考文献:《唐六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