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第18卷 漢紀十

漢武帝元光四年(庚戌,公元前131年)

【原文1+譯文1】(可跳過直接看解析)

河間王德,修學好古,實事求是,以金帛招求四方善書,得書多與漢朝等。是時,淮南王安亦好書,所招致率多浮辯;獻王所得書,皆古文先秦舊書,採禮樂古事,稍稍增輯至五百餘篇,被服、造次必於儒者,山東諸儒多從之遊。

河間王劉德,努力鑽研學問,喜好古代典籍、治學注重實事求是,用黃金絲帛購買各地的好書,購得的書,數量與漢朝廷的存書一樣多。當時,淮南王劉安也喜愛書籍,他所徵集到的大多是浮滑論辯的書;而劉德所徵集的書,都是用古代文字書寫的先秦時期的舊書。他蒐集禮樂制度的古事,稍加增訂,編輯成書,長達五百餘篇。他的思想和言談舉止,都務求符合儒家學說,崤山以東的儒生大多追隨他,與他交往。

【原文2+譯文2】(可跳過直接看解析)

冬,十月,河間王來朝,獻雅樂,對三雍宮及詔策所問三十餘事;其對,推道術而言,得事之中,文約指明。天子下太樂官常存肄河間王所獻雅聲,歲時以備數,然不常御也。春,正月,河間王薨,中尉常麗以聞,曰:“王身端行治,溫仁恭儉,篤敬愛下,明知深察,惠於寡。”大行令奏:“《諡法》‘聰明曰獻’。諡曰獻王。”

冬季,十月,河間王劉德來京朝見,進獻用於郊廟朝會的正樂,回答了有關三雍宮的典章制度及皇帝擬定的三十多個問題。他的回答,都是依據並闡明瞭儒學思想,抓住了問題的關鍵,文字簡捷,觀點明確。武帝下令讓掌管宮廷音樂的太樂官經常練習河間王所獻的雅樂,作爲年節典禮中的項目,但平常很少演奏。春季,正月,河間王劉德去世,中尉常麗向朝廷報告了他的死訊,並說:“河間王立身端正,行爲謹飭,溫良仁義,恭敬儉樸,敬上愛下,聰明智慧,洞察隱微,恩惠及於寡婦。”大行令奏報武帝:“《諡法》說:‘聰明睿智稱之爲獻。’議定河間王劉德的諡號爲獻王。”

【解析】

歷代王朝皇帝的兒子之間,爲了帝位的爭奪,向來都是用盡手段,比如唐代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幾個兒子之間的鬥爭、康熙年間的九子奪嫡。

在帝位沒有確定之前,大家可以鬥,一旦勝出者登基名分已定,這些個皇帝的兄弟們就要想着如何保命了。

河間王劉德,在之前寫衛綰的時候,曾經提過他的。

劉德是漢景帝第一個太子劉榮的同母兄弟,是漢武帝的哥哥。

後來劉榮被廢,劉德也受到一定牽連。

在政治派系上,劉德算是廢太子劉榮的人,加上他的身份爲漢景帝的兒子,天然對漢武帝的地位有繼承資格。

尤其是此時的漢武帝還沒生出兒子,一旦有個好歹,說不定這個劉德就能乘機上位。

劉德死的時候,漢武帝給他的諡號是“獻”,認爲他聰明睿智,算是個不錯的諡號。

但是,實際上面這段材料中,劉德的表現是一點都不聰明睿智。

甚至他的一些做法還激起了漢武帝的忌憚。

漢武帝登基重用的大臣都傾向儒家學說的人。

有句話說的好,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既然漢武帝喜歡儒家,必然會有很多人也倒向儒家,以此來獲得機會,比如升官,比如榮寵。

劉德也如此做了,只不過,劉德用力過猛。

這第一就是,劉德求書。

劉德重金求書,到底是自己真喜歡還是爲了迎合漢武帝,這個不好說。

但是,不管是哪個,劉德求書卻用錯的方式。

在劉德求來這麼多書之後,他選擇了編書,爲自己揚名。

他這個舉動,吸引了大量關東儒生向他靠攏,身邊凝聚了大量人才。

這會帶來什麼?

唐太宗就說過這麼一句話:“天下英雄入吾矣”

其意思不是說愛惜人才,而是把這些英雄收入囊中,別人就沒得用,更不用擔心這些人才作亂,從本質上是爲了維護自己的權力和利益,捎帶手削弱敵人可用的人才。

這一點,在之前關於分析李斯寫《諫逐客書》中提到,人才運用的幾個點,這裏不贅述。

現在劉德手下多一個人才,漢武帝能用的就少一個。

他一個藩王要這麼多人才幹嘛?到底什麼居心?

所以,當事情發展到這裏,不是劉德將來會不會的問題。

而是劉德有這個實力、名聲,劉德手下這些人,必定會爲了自己的利益,給劉德出謀劃策,推着他反。

這第二就是,才能外顯。

作爲藩王,想要讓皇帝不忌憚、不猜忌,必須要在兩個方面掩飾。

其一就是志向,其二就是才能。

劉德有什麼志向?用宋代張載那句話,劉德的志向可能是“爲往聖繼絕學”

這點劉德在做,而且做得不錯。

在和漢武帝對答的時候,他的才能盡顯無疑。

河間王來朝,獻雅樂,對三雍宮及詔策所問三十餘事;其對,推道術而言,得事之中,文約指明。

活脫脫就是一個學霸的形象。

如果只是一個普通人,沒有劉氏血脈,可能漢武帝會提拔重用。

但是,一旦把劉德的身份帶入進去,事情就不好說了。

劉德收集書、專研儒家學說,有一定名聲,而且又有一大批關東儒家之人跟隨,加上他自己能力也是十分出衆。

這樣的人,一旦有心造反,漢武帝怎麼能踏實?

對劉德的態度,漢武帝是頗爲有意思。

天子下太樂官常存肄河間王所獻雅聲,歲時以備數,然不常御也。

這個音樂是劉德的獻給漢武帝,漢武帝接受了卻不怎麼聽。

接受是做樣子,不怎麼聽是因爲不喜歡,更反映了他對劉德的態度。

而之後,來朝見漢武帝一番對答之後,回去沒兩個月就去世。

在網上查另一些資料,

《史記集解》引《漢名臣奏》曰:問以五策,獻王(劉德)輒對無窮。孝武帝艴然難之,謂獻王(劉德曰:‘湯以七十里,文王百里,王其勉之。’王知其意,歸即縱酒聽樂,因以終。”

問以五策,很有可能就是上面這段材料發生的時間。

而那句“湯以七十里,文王百里,王其勉之。”更是極爲誅心。

說的是,商湯、周文王,當年都是夏朝、商朝的臣子,地盤只有十里、百里,後來卻得了天下,你河間王也要努力啊,說不定也能如此。

這下爲什麼劉德回去之後沒多久就死,那就解釋的清楚了。

【啓發】

劉德能不能活?完全可以。

愛書、愛學習可以,但是不要去收攏人心,收集的書可以獻給漢武帝,多要錢財。

面對漢武帝的詢問,可以藏拙表示一知半解。

只要在志向和才能上面做好了掩飾,基本上不會有太大問題。

而劉德經歷對於我們當代人有什麼啓示。

尤其是副職相對於正職這種天然上有權力利益衝突的,如何去處理?

簡單來說,就幾點。

1.有功歸上,別搶攻攬功。

2.人心的收買要在暗處,別在明面。

3.領導面前要藏拙,不是不顯露才能,而是要做在實處,別光口頭說。

4.才能表現要在領導的上級面前表現,你在領導面前表現再好,他只會覺得你有威脅,就算想提拔你,他也沒這個權力。

5.人對於比自己強的人,天然有抗拒心理,示人以弱、謙,不是懦弱,反而是一種高級的智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