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革命劃時代地提升了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讓人類社會第一次出現了穩定的,年均超過1%的經濟增長。

與增長相伴的是生活水平的整體提升,以及社會習俗、文化、政治、社會結構等方方面面的變化。

當代巴別塔,沒有盡頭的人造叢林

(美國-五大湖畔-芝加哥)

(圖片:Rudy Balasko / shutterstock)▼

然而現代生活是有代價的。西方國家引領了三次工業革命,步入工業文明的時間更久,在毫無環保觀念,相關技術不成熟的時代走了太多彎路,雖然如今是最重視環保的地區,依舊沒能還清先污後治的舊賬,代價最爲明顯。

五大湖地區一度是美國製造業的驕傲,而如今則成爲環保執行之難,見效之慢的最好例證。

看着是藍哇哇的

但是按美國的標準,就不太乾淨了

(圖片:NASA)▼

優越的地理條件

五大湖地處北美洲中部,它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在數十億年的時間裏,地殼運動形成了低地、斷層,第四冰期時如今五大湖地區的冰蓋厚達千米,地殼不同部分出現不同程度下沉,加速了湖泊的形成。隨着冰川退卻,冰蓋下的泥沙、石塊堆積爲湖盆。冰川融水出現侵蝕作用並彙集在窪地,加速湖泊的形成,最終年輕的五大湖在幾千年前正式形成。

其實沿着古老的加拿大地盾邊緣分佈着一衆大湖

五大湖是其中最龐大的一個

(底圖:shutterstock)▼

五大湖集中了地球上21%的淡水資源,佔地面積245660平方千米,與英國相當,是朝鮮國土面積的兩倍。

五大湖最西面的蘇必利爾湖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淡水湖,通過曲折的聖瑪麗斯河與最中央的休倫湖連接。休倫湖與西南角的密歇根湖被視作兩座湖泊,實則連在一起,南部通過聖克萊爾河、聖克萊爾湖與最靠南的伊利湖相連。伊利湖東北角通過尼亞加拉河與安大略湖相連,繼續向東北通過聖勞倫斯河進入大西洋。

五大湖及其沿岸主要城市▼

而巨大的湖泊與狹小的河流導致五大湖的流出量非常小,每年不到總水量的1%。

這相對封閉的環境造就了較爲獨特的生態。這裏有150多種魚類,其中作爲重要經濟魚種的大西洋鮭魚(三文魚),將之視爲重要的產卵場地。體長可以超過一米八的北美狗魚,是五大湖的頂級掠食者,也是美國釣魚佬心中的最終挑戰。

威斯康星州老鐵手握北美狗魚

(圖片:Kimberly Boyles / Shutterstock)▼

除了魚類,五大湖特有的甲殼類、微生物至今都沒有被徹底探究窮盡。

大湖效應還明顯影響了沿岸的氣候,夏季湖面溫度較低,吸收熱量爲周邊地區降溫,冬季湖中央的溫度相對高通常不會封凍,西風將溼潤的氣流吹響岸邊,與陸地寒冷乾燥的空氣相遇後形成降雪。

雖然五大湖本身是個巨大的恆溫器

但這裏的緯度仍然很高(對齊中國東北)

所以到了冬天還是挺冷的

(三月與八月的五大湖,圖片:NASA)▼

自然條件決定了這裏相對適宜人類生存,連湖邊的印第安人部落都興旺發達,在五世紀前後神祕消亡,留下大量精美工藝品的霍普維爾文化。歐洲殖民地逐漸擴展到五大湖時,遇到的則是阿爾岡昆人、福克斯人、休倫人、蘇族和擴張中被上述部落視爲虎狼的易洛魁聯盟。

易洛魁、阿爾岡昆只是北美“東北林區土著”的一部分

但很顯然,他們的所在離殖民者更近

雖然也在適應、學習甚至擴張,但最終被徹底吞併▼

經過殖民戰爭、土著內鬥和疾病傳播,五大湖被美國和加拿大佔領。19世紀中葉大量移民湧入五大湖地區,他們利用肥沃而廣袤的土地發展農業和畜牧業,大湖周邊地區利用冬暖夏涼的大湖效應,甚至出現了水果集中種植區,隨着人口集聚加速,商業也隨之興起,大湖區交通便利的地方出現了星星點點的城市。

這並非天山的繁星,而是地上的文明

(圖片:NASA)▼

工業化的代價

工業發展需要原材料、廉價的土地、充沛的人力資源、便利的交通,部分工業還需要大量耗水。五大湖區後來成爲美國的工商業重鎮,並不出人意料。

即使在工業時代之後

水力也是一種重要的能源

畢竟除了能源還能兼顧航運,沿河沿湖很重要

(19世紀末,依賴尼亞加拉河水力的工廠集羣)

(圖片:Everett Collection / shutterstock)▼

19世紀下半葉,大湖區的農牧產品加工業已經興起。爲了方便農產品的貿易、運輸,交通基礎設施已經出具規模,且日臻完備。

連接伊利湖和哈德遜河的伊利運河,讓五大湖的農產品可以用極低的運費,以超過馬車的速度繞過阿巴拉契亞山脈,到達東部地區的集散中心紐約。

原本五大湖地區只能通過加拿大(英)入海

伊利運河將其與紐約相連

紐約-五大湖作爲一個整體地位大大提升▼

溝通密歇根湖與密西西比河的運河業讓五大湖物產得以順流直下,途徑密西西比河兩岸,進入墨西哥灣。城市間公路網、鐵路網將大湖區和全國其他地方,特別是水運無法到達的廣大西部鏈接了起來。

這一輪規模宏大的建設也成就了芝加哥的地位

這裏既是五大湖與密西西比河流域的連接點

同時也是東西鐵路的樞紐所在

(1887年美國鐵路網,圖片:wikipedia@United States Pacific Railway Commission)▼

逐漸完備的基建讓大湖區成爲了美國交通的中心。

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鋼鐵產量一度是衡量一國國力的最重要指標,快速成長的美國需要消耗大量鋼鐵,特別是人口集中的東部地區。經過勘探,人們在蘇必利爾湖附近發現了佔美國八成的鐵礦,阿巴拉契亞山北部靠近安大略湖的地方脈蘊藏着大量煤炭資源,五大湖就成爲了遠距離運輸鐵礦石到東部的黃金水道,進而成就了鋼鐵產量佔全美一半的鐵路樞紐匹茲堡。

描繪五大湖區鐵礦運輸線路的地圖

(所需鐵礦相對煤礦體積較小、運輸成本更小)

鐵礦從五大湖上游(蘇必利爾湖)運至下游

(1902年,美國地質調查局製作)

(圖片:波士頓公共圖書館)▼

除了鋼鐵,五大湖周邊還蘊藏着大量金礦、銀礦、銅礦、錳礦、鈾礦、石灰石和鹽礦,在第一代托拉斯企業海量投資的加持下,西起威斯康星州,東至紐約州的大湖區迅速成長爲美國最重要的工業區。

如今肉眼可見的鐵鏽

一百多年前正是冉冉升起的世界工廠

(圖片:Wade H. Massie/ shutterstock)▼

五大湖周邊對於加拿大的重要性更甚於美國。英法殖民地最早出現在靠近五大湖的東岸,因大湖區氣候相對溫和適宜居住,是之後數百年曆史中英法向殖民加拿大的主流目的地。時至今日,包含大湖北岸的安大略省依舊是加拿大人口最緊密的核心區域。

比如加拿大第一大城市-多倫多

就在安大略湖岸,湖對面就是美國

(圖片:R.M. Nunes / shutterstock)▼

只可惜,在工業化早期,人們的環保觀念還未形成。五大湖既是兩岸居民賴以生存的水源地,又是工業污水和城市污水的排污池。化肥農藥普及後,過度施肥打藥的問題一度在美加非常嚴重,化肥和農藥通過降水進入地表徑流或地下徑流,最終進入大湖。

人類早期的污染能力確實看不出多大效果

但工業時代的技術和產能是加速迭代的

環境容量很快就不夠用了

(19世紀晚期芝加哥,圖片:Everett Collection/shutterstock)▼

大湖水量大,少量污染物會被稀釋到安全的水平,並被大湖自淨。但是美加的工業化持續了一百餘年,大湖佔比極低的流出量,又使得日積月累的污染物不易排出。

1913年到1916年美國曾對近岸水域進行調查,卻得出了工業污染物不足以影響用水安全的結論。嚴重滯後於工業發展的環保意識,讓兩國錯失儘早治理的良機。

水好水壞鴨先知,可惜鴨子沒有話語權

(圖片:Lewis Photo Studio/ shutterstock)▼

先污後治的無底洞

上世紀60年代末歐美國家環保意識覺醒,飲食安全問題備受關注,伊利湖與克萊爾湖漁獲檢測出汞超標,在民衆中引起軒然大波,“伊利湖已死”這樣誇張的口號流傳一時。

伊利湖如圖

(伊利湖岸邊,圖片:Michael G McKinne/shutterstock)▼

在這一標誌性的事件之後,美加兩國對五大湖污染問題變得重視,相關研究和合作陸續展開,1972年達成了《大湖區水質協議》,日後逐漸進化成爲治理大湖污染的四年計劃。

尼克松與特魯多1972年簽署《大湖區水質協議》

(圖片:Richard Nixon Presidential Library and Museum)▼

持續了兩百年的污染問題不會因爲一個協議就得到解決。目前湖中發現了30000種在工業中常見的化合物,有500種對人體具有危害性,其中致癌物芳香烴和能引起基因突變的誘變劑濃度顯著較高。

五大湖受污染的程度也各不相同,蘇必利爾湖受污染最輕,休倫湖次之,密歇根湖污染較爲嚴重,而歷史上工業企業集中,開發時間也最早的伊利湖和安大略湖污染最爲嚴重。

五大湖沿岸“環境壓力”分佈大致示意

伊利湖和安大略湖的環境壓力最大

(參考:《加拿大地理》)▼

工農業污染帶來的磷爲微生物提供了養料,水溫變暖讓微生物變得更活躍,伊利湖西部曾經出現過水體變綠、魚羣因爲缺氧大量死亡的情況,水華散發的惡臭也嚴重影響沿岸居民的生活質量,超過1100萬人無法安全飲用湖中的水,不少人日常依靠瓶裝水、桶裝水。

藻類瘋狂繁殖(伊利湖)

(圖片:Calderson / shutterstock)▼

塑料瓶爲首的塑料垃圾如果沒有被妥善處理,就會在自然環境中慢慢碎片化直至成爲微粒,最終被流水帶入大湖。隨着去工業化和環保設備的不斷迭代,治理五大湖的工業污染更像還舊帳,但塑料微粒這個世界性的問題,在五大湖會變得日益棘手。

可憐鴨

(圖片:Aris Harding/shutterstock)▼

越來越多的政府機構和NGO投身於五大湖的環境保護,環保事業資金變得充裕,卻帶來了嚴重的低效問題。

畢竟五大湖區是一個跨國地區,所有的環境問題,最後都會變成美加之間的外交問題。兩者關係不錯,可治理環境需要付出的代價、犧牲,卻不是一句“兄弟情深”就能解決的。

再加上兩國內部各部門、湖岸各州的推諉扯皮,至今五大湖治理已經有了140個管理和恢復計劃,其中大量計劃出現重複和衝突。

另外,在政治正確語境下,需要優先照顧的40餘個原住民部落也有很多意見要說,數不清的NGO推動環保的同時也各有訴求。

加拿大人民的環保熱情是很強烈的

政府還需積極響應

(圖片:arindambanerjee / Shutterstock)▼

所以目前,美國政府也並沒有能力大刀闊斧地進行治理,主要的努力方向集中在加強水質檢測,分財年分河段將治理目標細化,拆除小水壩恢復溼地,及時更新漁獲安全等級信息,評估污染物的危害性和影響途徑,防止亞洲鯉魚等入侵物種在五大湖擴散,防止周邊農場水土流失等方面。

換言之,美式環保以減少污染危害和預防進一步污染爲主,對歷史遺留問題也沒有太好的解決辦法。這當然也比不治理強,目前大湖中漁獲的汞含量有所降低,也算治理取得一定效果的例證。

一個工業化已經結束,環保行業興起較早的國家,經過半個世紀的治理,依舊問題重重,足以證明的先污後治的巨大代價。

美國的環境問題顯然不是孤例,更多國家環保行業纔剛剛起步,甚至處在污染情況不可知的狀態。對於全世界而言,環保都是任重道遠的問題。

參考文獻:

1.https://www.canadiangeographic.ca/article/pollution-great-lakes

2.https://www.ijc.org/en/boundary-waters-treaty-1909

3.https://www.epa.gov/greatlakes/restoring-great-lakes

4.https://www.waterlogic.com/en-us/resources-blog/the-great-lakes/

5.https://www.epa.gov/sites/production/files/2019-10/documents/glri-action-plan-3-201910-30pp.pdf

*本文內容爲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圖片來自:Randy Kostichka/ shutterstock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