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70後,相信很多70和80後的小夥伴們和我一樣,最初對戰鬥英雄的印象是來自語文課本。在語文課上,我們在老師的引領下學習了黃繼光、董存瑞、邱少雲等戰鬥英雄的故事。

黃繼光,“他張開雙臂,向噴射着火舌的火力點猛撲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敵人的槍口。”

原課文插圖

董存瑞,他“昂首挺胸,站在橋底中央,左手托起炸藥包,頂住橋底,右手猛地一拉導火索。導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煙,閃着火花。火光照亮了他那鋼鑄一般的臉。一秒鐘、兩秒鐘……他像巨人一樣挺立着,兩眼放射着堅毅的光芒。他抬頭眺望遠方,用盡力氣高喊着:“同志們,爲了新中國,衝啊!”

原課文

邱少雲,他“爲了整個班,爲了整個潛伏部隊,爲了這次戰鬥的勝利,邱少雲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裏一動也不動。烈火在他身上燒了半個多鐘頭才漸漸地熄滅。這位偉大的戰士,直到最後一息,也沒動一寸地方,沒發出一聲呻吟。”

這些文字,雖然過去了三十多年,但在我的記憶裏永遠生動、永遠鮮活。從他們身上我知道了什麼叫英勇無畏,什麼叫視死如歸,什麼叫保家衛國。愛國主義的萌芽就是被這些英雄的故事喚醒。

還有我最喜歡的一篇課文,是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記得一發下語文書我就把這個故事讀了不知道多少遍。

《誰是最可愛的人》課文插圖這時候,勇士們是仍然不會後退的呀,他們把槍一摔,向敵人撲去,身上帽子上呼呼地冒着火苗,把敵人抱住,讓身上的火,也把佔領陣地的敵人燒死。……據這個營的營長告訴我,戰後,這個連的陣地上,槍支完全摔碎了,機槍零件扔得滿山都是。烈士們的遺體,保留着各種各樣的姿勢,。有抱住敵人腰的,有抱住敵人頭的,有掐住敵人脖子把敵人摁倒在地上的,和敵人倒在一起,燒在一起。有一個戰士,他手裏還緊握着一個手榴彈,彈體上沾滿腦漿;和他死在一起的美國鬼子,腦漿迸裂,塗了一地。另一個戰士,嘴裏還銜着敵人的半塊耳朵。在掩埋烈士遺體的時候,由於他們兩手扣着,把敵人抱得那樣緊,分都分不開,以致把有些人的手指都掰斷了。

朋友們,還記得上文這段內容嗎?記得讀到此處時,我小小的心裏滿是震撼,內心湧動着一種強烈的感情。我想大聲地喊,他們就是中國最可愛的人!

可不知道什麼原因,我們的英雄漸漸從課本里消失了。

我問了一下剛從小學畢業孩子,你們的語文課本里有這些英雄嗎?你學過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嗎?孩子搖搖頭,說沒有學過。

我從網上翻看了一下部編版小學語文目錄,的確沒有!

我不知道編輯教材的專家出於什麼原因把一些經典課文給刪去了。難道是像某些專家說的“他們死的太暴力了,宣揚他們的故事不利於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青少年時期是一個人思想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我們用什麼樣的思想影響孩子,將來他們就會成爲什麼樣的人。中國是一個英雄輩出的國度,尤其是中國近現代,湧現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可惜我們很多孩子最崇拜的卻不是真正值得崇拜的人。

“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個有英雄卻不知敬重愛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藥的”。

作爲一個老師,我建議我們的課本能多收錄一些不同時期湧現的英雄的故事,尤其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出現的英雄們。一次語文考試中,有一道題是看圖寫話,其中赫然有鍾南山的身影。但很多學生根本認不出來,真讓人感到悲哀。但這僅僅是孩子們的錯嗎?背後的原因值得我們深思。

像這些爲國家做出突出貢獻的,獲得共和國勳章的英雄們難道不值得文學家們大書特書嗎?難道不應該在我們的課本里出現嗎?難道不應該是中國的孩子們學習的榜樣嗎?

希望這些中國英雄們出現在中國課本里,與國同休,同天並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