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因此把这一天定为重阳节。

关于重阳的历史,早在屈原的《远游》诗中,就有“集重阳入帝官兮”之句。可见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很重视重阳。

扬州人重阳节七大习俗,你知道多少?

【习俗之一:登高】

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是登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最为著名。王维当时才17岁。那一年独自一人漂泊在长安的王维,在重阳节这一天想起了远在家乡的父母兄弟,回忆起曾经他们在家时互相佩戴茱萸草的快乐时光,一时间情不自禁写下了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里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事情,就是王维明明是山西人,为何忆山东兄弟呢?原来是因为王维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扬州是平原地带,有少量丘陵,但高度有限。于是登临高楼成为扬州人重阳的保留节目。《广陵潮》第六十七回中说:“大约总请母亲到扬州过重阳节,在天宁寺三层楼上登高。”如今,扬州长跑队每年在唐城遗址门前比赛登临,许多老人爬上平山堂登临栖灵塔、观音堂,或到文峰塔等高处以欣赏秋景。

【习俗之二:赏菊】

重阳节和菊花有什么关系呢?

重阳时节,菊花盛开,满城尽带黄金甲。其实是因为菊花在秋季九月开得最为绚烂,而重阳节正值金秋,所以古人会在重阳节这一天饮酒、赏菊赋诗。东晋诗人陶渊明最爱此事了。白居易:“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一满园的菊花好似郁金黄,中间有一丛却雪白似霜。这就像今天的歌舞酒席,老人家进了少年去的地方。

厉惕斋的《真州竹枝词》有一首《菊影》就描绘了扬州人赏菊的独特情趣:“长盆短盆尽横陈,为照幽芳蜡代薪。若论看花须看影,纷披壁上更精神。”把栽有菊花的泥盆套进青瓷或是紫砂的花盆中,高低错落地摆放。到了晚上,邀来三五好友,入座后熄灭大灯,用烛台点燃蜡烛,借助烛光来赏菊。烛光下,菊花的身影投射到白墙上,像剪纸,又像版画,形态各异。

扬州人传统的赏菊佳处,是城北傍花村。如今瘦西湖景区每年都组织金秋菊花展,花事之盛已经大大超过了当年的傍花村。重阳之日,我们不妨结伴往游,做一回众香国里的饕餮。

【习俗之三:喝菊花酒】

《扬州画舫录》载,扬州历史上盛产“百花酒”,菊花酒也是其中的一种,上古时代的做法是“采菊花茎叶、高粱、黍米等酿酒,至次年9月始熟用”。到了明代是用“甘菊(花)、煎汁,同曲、米酿酒,或加地黄、当归、枸杞诸药亦佳”。

菊花酒自宋代以来,一直为扬州佳酿,已近千年。

【习俗之四:佩茱萸】

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扬州运河古镇湾头镇,地处古运河急转弯处,古代该地遍植茱萸树,时至今秋,芳香遍野,故名“茱萸湾”。西晋名将周处,江苏宜兴人,他在《风土记》中说九月九日“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除恶气,而御初寒”,可见古人相信茱萸有避邪祛病的功效。茱萸湾的茱萸,属于木茱萸,是一种落叶小乔木,开小黄花,果实椭圆形,红色,味酸,可入药。每年二月份先开花,后立叶,到冬季再结果。

【习俗之五:吃重阳糕】

重阳节的时候,人们会吃一种传统食品——重阳糕。这是为什么呢?据说是因为有些没有山的地方没法登高,有人就由登高想到了吃糕。用吃糕代替登高,寓意“步步高升”。又因为这糕在重阳吃,就被命名为“重阳糕”。扬州重阳糕是用米粉做成,蒸熟即食,微甜、松软、爽口,老人和孩童尤为喜欢。糕形也有趣,正方形,小小巧巧的,上染红点。卖糕人把若干块小糕叠成一摞,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旗。时候,常从走村串户的担子上买来几块“重阳糕”,软软的,热热的,到口便化了。糕以米粉蒸成,色白味甜,形状或者是圆的,或者是方的。

【习俗之六:啖蟹】

重阳节前后是螃蟹上市的时节,赏菊持螯吟诗是古代文人重阳节的风雅之事。扬州本是产蟹的地方,扬州人也善于吃蟹。据食谱记载,扬州用蟹制作的常用菜肴,就有清蒸蟹、炒蟹线、雪花蟹斗、蟹子豆腐、蟹黄扒鱼翅、蟹粉狮子头等等,令人眼花缭乱。

【习俗之七:尊老敬老】

虽然现代过节的方式渐渐发生了变化,但重阳节的寓意始终如一——尊老、爱老、敬老、助老,成为重阳节最核心的价值所在。201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