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橋鎮平安社區智能化管理平臺包含人房信息管理系統和智能化管理系統。該平臺包含異常人員出入、單元門未關閉、亂停車、電瓶車(液化氣罐)進樓道等45個應用場景,共計安裝各類監控攝像頭3957個。目前,系統已覆蓋全鎮70%區域,並將於年內覆蓋全鎮所有小區。

在閔行區馬橋鎮,有個故事一直爲人們所津津樂道:2018年,飛碟苑小區發生2起偷盜案件,通過小區智能化設備的“追蹤”,在24小時內就幫助公安機關鎖定了犯罪嫌疑人。這個故事講述的側重點在於一一社區治理智能化的成效。

馬橋鎮位於閔行區西南,現有10個行政村,18個居委(籌備組),28個小區。常住人口12萬人左右,其中戶籍人口4.5萬人左右,來滬人員7.5萬人左右。近年來,隨着閔行城市化和工業化的快速發展,處於邊遠地區的馬橋正逐漸成爲產業工人及底層的集聚地,也使得公共資源配量與人口迅速膨脹之間矛盾日益突出。

傳統的老思路、老辦法已經難以爲繼,必須引入智能化手段,藉助現代科技,做強“大腦”,激活“神經末梢”。爲此,馬橋鎮黨委、政府按照社會治理核心是人,關鍵是體制機制建設這一思路,嘗試做大做強網格化管理平臺,以人口管理爲核心,以房屋租賃管理爲切入口,以信息化智能化技術爲支撐,實現自治+管治促進共治。

馬橋鎮平安社區智能化管理平臺包含人房信息管理系統和智能化管理系統。該平臺包含異常人員出入、單元門未關閉、亂停車、電瓶車(液化氣罐)進樓道等45個應用場景,共計安裝各類監控攝像頭3957個。目前,系統已覆蓋全鎮70%區域,並將於年內覆蓋全鎮所有小區。

平臺上線後,提高了人口信息準確率。智能系統解決了原先人口登記只靠人口協管員上門登記,疲於奔命效率還不高的難題。現在,房東必須攜同租賃人員主動登記,有效保障了兩個實有登記,目前馬橋鎮人口信息準確率達到98.6%。通過智能化感知設備,人們可以第一時間在網格工作站、物業監控室、網格巡查員手機終端報警,提高了處置效率,也使小區環境得到根本性的改變。

平安社區智能化管理平臺啓用後,威懾力和處置力大幅提升,社會治安形勢明顯改善,比如偷盜類110報警數,從2016年1141件,2017年902件,2018年609件,2019年418件,2020年目前降至205件,累計下降達82%。飛碟苑小區2018年發生的2件偷盜案件,通過小區智能化設備,在24小時內就幫助公安機關鎖定了犯罪嫌疑人。

實際上,除了馬橋鎮的“社區智慧大腦”,閔行區各街鎮已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社會治理創新模式——

線上服務:“雲鄰里”啓動民意“直通車”

隨着基層民主監督的“觸角”伸向城市社區,智能化居民服務平臺日益增多。由閔行地區辦牽頭建設的“雲鄰里”平臺,成爲了搭建黨心民意“連心橋”。

以前居民對社區工作了解甚少,對居委、物業難免有怨言。“過去總覺得社區工作人員不幹實事,做什麼事都是裝裝樣子的。現在通過‘雲鄰里’平臺,才瞭解到社區原來有這麼多事需要他們去解決......”浦錦街道一位小區居民這麼說。

據介紹,浦錦街道把“雲鄰里”平臺作爲小區業主表決大會的線上“官宣”平臺,在“雲鄰里”平臺中特別接入了街道自主開發的投票小程序——“鄰意匯”,讓業主可以足不出戶,直接在網上享受方便快捷的投票,藉助“雲鄰里”平臺,浦錦街道已進行過多次線上投票,涉及變壓器外觀維修、綠化補種徵詢、路面破損維修等。

大到小區改造、工程建設,小到一盞路燈、一張發票,雖然都是雞毛蒜皮的事兒,可事關羣衆利益,再小的事都是大事。線上看板實時更新投票結果,確保每一張投票的公開性、透明性,讓居民瞭解每一筆社區資金的流動,給居民喫下一顆“定心丸”。

可以說,“雲鄰里”平臺不但爲社區治理提供了一條創新之道,也確切落實了爲基層工作減負、爲社區治理增力等工作,打通了社區服務居民的“最後一公里”。

人才建設:念好“選育用”三字經,鍛造專業化社工隊伍

吳涇鎮立足科技時尚特色小鎮建設,通過念好選育用“三字經”合力鍛造專業化社工隊伍,進一步爲創新社會治理、加強基層建設注入新動能。

截至2020年10月,吳涇鎮共有社工386人,平均年齡37.48歲。大專及以上學歷人數346人,佔總人數的90%,其中大學本科258人。中共黨員(預備黨員)133人,佔總人數的34%。

總體來看,吳涇鎮社工隊伍總人數較多,人員數量充足,爲基層社會治理提供了源頭活水。同時,隊伍年齡結構合理,整體綜合素質較高,爲推動社區精細化管理提供了重要保障。不僅如此,“領頭雁”作用明顯,社工隊伍中黨員人數總體比例較高,他們在基層一線默默奉獻,突出解決羣衆難題。

據瞭解,吳涇鎮着力打造一支專業化的社工隊伍,在選育用“三字經”上形成了值得借鑑的經驗:第一,精準摸清家底,從人才發展與區域發展的高度選培人才。第二,多渠道選拔人才,形成人才蓄水池和上升通道。通過基於考試的選錄、基於工作業績的選研和基於培訓的選拔,改變了考錄社工的單一渠道。第三,全方位培育任用,形成分類培訓、主題培訓方式。在育中用,在用中育,既培養壯大了社工人才隊伍,同時密切了各個單位的聯繫,順暢了工作中的溝通協調機制和換位思考能力,一舉多得。2017年起,閔行區探索以問題和需求爲導向的分層分類教學模式,多年開展“1+7+14”社會治理大培訓,每年參訓人員20餘萬人,基層幹部工作能力有效提升。

分類治理:打造中外居民交流互動的國際社區

華漕鎮通過“國際社區發展促進會”這一紐帶平臺,搭建起中外居民文化交流平臺,同時不斷拓展國際社區在基層治理方面的覆蓋範圍,提升國際社區的融合度。

開展各類主題活動,中外居民互動互融。圍繞中外居民互動互融,促進會、美鄰苑居委、金豐城居委、相關職能部門聯合開展了多項豐富多彩的大型主題活動,如“歡聲笑語鬧元宵”、“歡樂健步行”、“國際家庭日嘉年華”、“冬日嘉年華”等,總參與人數上萬人。通過主題活動的開展,中外居民開始自發自願地參與到社區、融入到社區。

打造建言獻策平臺,聆聽外籍居民聲音。在開展各類社區公益活動的同時,華漕鎮也注重聆聽外籍人士的聲音,讓他們爲社區發展建言獻策,如召開“垃圾分類我先行”社區主題研討會,中外居民代表、國際學校、物業公司等齊聚一堂,交流分享垃圾分類實用操作辦法,共同探討美麗華漕的當下與未來。

提供精準公共服務,拓展基層治理範疇。目前,華漕鎮已在國際社區成立了境外人員服務站、“新僑驛站”僑民活動處等服務組織;同時注重引導促進會緊密參與華漕鎮黨建、城市管理、交通、文體、社區、垃圾分類等各條線的工作,做好社區活動宣傳。在疫情防控期間,促進會協助華漕鎮黨委政府招募了12名外籍志願者,爲國際社區疫情工作的有效開展打實了基礎。

聚焦民生:加快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

爲了提升養老服務供給能力,古美路街道依託美樂匯綜合爲老服務中心,嵌入社區長者照護之家、智慧健康小屋、康復護理中心、養老顧問工作室、社區長者食堂等服務空間,滿足多方面養老服務需求,打造古美綜合爲老服務中心旗艦品牌。

通過創建老年人示範睦鄰點,街道不斷滿足老年人鄰里相親、自助互助的養老需求。同時,實施平陽敬老院和古美敬老院提升改造工程,改善住養老人的居住環境,提升養老機構的服務能力和水平。

目前,街道正積極推動“醫養護”一體化發展。這裏着力推行醫療服務、養老服務、護理模式相結合的發展模式,培育“醫療+養老+護理”機構融合示範基地,通過專業與志願的方式,爲轄區老年人提供“醫養護”全過程服務和健康指導。街道將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模式引入養老服務,爲老年人提供專屬醫療項目、建立健康檔案、跟蹤身體信息等服務。鼓勵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和護理機構,爲老年人提供基本醫療服務和日常生活護理服務,開展各具特色、各有側重的家門口爲老服務。

同時,街道升級社區養老顧問服務,引導各類社會服務機構發揮積極作用,爲老年人尋找養老服務提供支撐。這裏以“樂齡坊”養老顧問工作室爲平臺,通過專職和公益的養老顧問,爲社區內老年人提供專業諮詢和政策指導服務。街道不定期舉辦養老顧問沙龍,對養老顧問進行系統性培訓,提升養老顧問的服務能力,更有針對性滿足老年人的個性化養老需求,進一步暢通爲老服務的“最後一公里”。

依法治理:建立公職律師制度,築牢基層法治之基

梅隴鎮作爲公職律師制度試點單位,自試點工作開展以來廣泛調研,於2020年3月5日起草了《梅隴鎮推行公職律師制度的實施方案》,並通過完善工作機制,爲公職律師參加政府會議、開展調研、調閱相關資料提供便利,確保公職律師由“事後”介入向“全程”介入轉變。疫情期間,公職律師通過線上法律諮詢平臺及時爲百姓提供法律諮詢和普法宣傳,並參與起草疫情期間緊急發佈的規範性文件工作,充分發揮了政府“參謀助手”的作用。

爲切實把律師團隊資源用好、用足,梅隴鎮將涉及到黨委政府、各職能科室、村、居和鎮直屬企業等部門的法律服務內容,劃分成徵地動遷類、經濟工作類、社會治理類、行政工作類、民生維穩類五個服務類別,分別由擅長對應領域的律所具體承接。同時,聘請高校教授充實政府法律服務顧問團。今年上半年,專家團隊共組織了兩地三次調研活動,分別給永聯村紅色物業創建工作、春申景城村規民約完善工作提供了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爲滿足新形勢下人民羣衆對公共法律服務的新需求,今年以來,梅隴鎮結合鎮情、村情實際,深入實踐探索,全力推進公共法律服務平臺升級建設,着力爲羣衆提供一系列優質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務。8月1日,梅隴鎮公共法律服務站再次完成升級,服務時間實現了週一至週五上午的全覆蓋,羣衆諮詢量較去年同比增長了50%,有效提升了綜合服務效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