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国家日益繁荣,文物保护意识也逐渐树立起来,各地开始清理已发现的遗址。洛阳的永宁寺遗址,也是在这个背景下开始被文物工作者挖掘的。永宁寺的修建时间很明确,是在北魏孝明帝熙平元年即公元516年。原本,它是作为皇帝﹑太后礼佛的场所,然而,仅仅17年之后便毁于大火,《洛阳伽蓝记》记载了当时的惨状:

大火三月不灭,一年后尤有烟气。

之所以烧这么久,那是因为永宁寺的木塔高大巍峨,气势磅礴。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它有九层,“自金露盘下至地四十九丈”。 《魏书.释老志》也记载“洛阳永宁寺佛图九层,高四十余丈”。按照这个高度,再加上塔刹五丈,总高度应该在150米左右。

现存最高的木质古塔是辽代应县木塔,永宁寺木塔是它的2.2倍,可见是何等的巍峨壮观。只不过,如此伟大的建筑如同昙花一现,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直到1400多年后,才有考古专家前来探访它那昔日的荣光。

这次挖掘工作开展得比较顺利,先后出土了几百件佛家造像,但大多都是小件,而且破损严重,诉说着当年的浩劫。正当考古专家满怀遗憾和惆怅的时候,一件佛面雕像的残件,却让他们眼前一亮。

很显然,这件佛面雕像也没有躲过当年的火灾。它长为25厘米,只剩下半边脸,鼻子、嘴巴、下巴还算完整,眼睛和脸颊部分就已经残缺。根据比例,它的脸部长度应该在40厘米至50厘米之间。如果它属于立像的一部分,整座佛像通高至少在3米以上。

众所周知,文物的完整程度对于价值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某些重要文物,却不能如此简单地判定。最出名的当然是“断臂的维纳斯”,而这件文物,被命名为“北魏泥塑佛面造像”,也得到了专家的认可,很快被定为一级文物,现收藏于洛阳博物馆珍宝馆中。

要知道,这不是小珏吹牛,也不是谁可以根据自己喜好闭着眼睛拍板定下的,而是经过许多专家从各方面考量确定的。它的表面光洁如玉,即便是历经千年的掩埋,也仿佛没有时光的侵蚀。这充分说明,当年中国的工艺出神入化,已经遥遥领先世界。

另外,从残存的佛像来看。她的鼻子小巧娟秀,嘴唇紧闭微微上翘,流露出些许欢喜和慈悲。就是这一抿嘴,让人浮想联翩。至于说那些没有保留下来的部分,固然是一种遗憾,同时也成为了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更何况,残缺之美本来就给人想象的空间。

在此之前的佛像,往往是充满着威严和庄重感,让人不可侵犯。然而,从这件文物来看,经过长期的发展,到了南北朝时期,因为民族融合,文化碰撞,再加上战乱频发,时局动荡,佛教也顺应了历史潮流,变得更为世俗化,更加亲民。这种微笑的佛像,应该就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当时普罗大众审美情趣的反应。

当时的工匠,也就是基于这种的社会风气,创造出了更为新颖活泼的佛像。这件文物流传至今,不仅仅反应出当时的工艺水平,更是向我们揭示了世间百态的一角。那个久远的年代,也因为它们的存在,变得不那么遥远而陌生。

很多朋友私信问小珏,到底在哪里知道这些文物知识的。其实,无非就是多看点书罢了。现在平台搞活动,小珏向您推荐一本比较实惠的文物书籍,链接如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