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志願軍們不懼炮火,將愛國熱血化爲前行動力,他們的心中,只有一個信念——保家衛國。70年後的今天爲志願軍入朝70週年,被寄予厚望的《金剛川》正式上映。

《金剛川》3月立項、8月開拍、10月上映。讓不少人對這部電影有一定擔憂,三個導演風格是否統一?趕工期拍出的電影影響影片質量?但看完片子發現這樣的擔心完全是多餘的。

電影《金剛川》的背景發生在金城戰役,1953年7月打響,是抗美援朝的最後一次戰役,也是規模最大的陣地攻堅戰。

金城戰役打響後,軍用後勤物資需要運到前線。金剛川便是必經之地,河面寬60米,水流湍急。河上原來有一座大橋,卻被美軍用飛機狂轟濫炸,徹底廢了。沒有了橋,就等於切斷了前線部隊的生命線。工兵連臨危受命要在這裏架起載重橋,並創造了一個戰爭奇蹟……

而對廣大觀衆而言這是一段鮮爲人知的歷史,誠如導演管虎所言:“這次的故事切口小,但觀照大。”

1

獨闢蹊徑的“三一律”結構

《金剛川》遵循了古典戲劇理論的“三一律”,同一時間同一場景同一故事,從三個角度進行了講述,最後一幕是戲劇高潮。這不免讓大家想到了同爲戰爭片的《敦刻爾克》。

但《金剛川》的三重視角不同於《敦刻爾克》式“一月一天一小時三線交叉剪輯時空”製造新時空觀念的海陸空視角,而是用三個視角講着同一個故事,是完全平行的一個狀態。

三位導演,分別代表這場戰鬥中的三種身份,讓觀衆以三個不同的視角去經歷這場戰鬥:造橋的步兵、炸橋的敵軍以及護橋的炮兵。

三方視角讓影片立體豐滿。

儘管是一部時間很緊,緊鑼密鼓製作的影片,但《金剛川》卻比之諸多戰爭大片絲毫不差。

步兵視角讓人動容。大部隊來到金剛川附近,即將前往金城參加大決戰,步兵正在忙碌準備着,他們就是工兵連的戰士,負責保證大部隊按時到達。然而敵人的偵察機不斷,給他們帶來麻煩。炸彈、榴彈、燃燒彈,不斷被敵軍炸燬的橋,工兵連毫無畏懼,冒着敵人的炮火一次次修補着。

生死早已被他們拋卻腦後,對他們而言,把橋修好,在所不惜。

敵軍視角令人唏噓。影片一開始就介紹了中美實力的巨大懸殊。美軍的飛機在頭頂盤旋,飛行員產生了疑惑,半個小時前纔剛轟炸完,怎麼一轉眼的功夫橋又被修好?

美軍飛行員看着飛機下方屍橫遍野的修羅場,被深深地震撼到,我們也從他眼中看見了不忍,他一遍遍轟炸的,畢竟是活生生的人。電影借美軍之口感慨:“我知道你們雖然不信神,但你們創造出了神蹟。”

敵方視角的引入,在整個華語戰爭電影中都是少見的。在敵軍的視角下,戰爭的殘酷也更加凸顯。

炮兵視角是全片着墨最多的一部分,最爲悲壯。面對敵方的偵察機,在彈藥不足、火力不足的情況下,還要執行連長下達的命令不能交叉作業暴露目標,這幾乎毫無勝算。

面對瘋狂的敵機,能打到敵機的唯一辦法,就是將自己暴露出來成爲敵機的靶子,爲了掩護大部隊,炮兵們義無反顧地點燃了火堆。黑夜當空,炮臺成爲敵機的靶子,炮兵將自己暴露在敵人的視野中,在敵機開火瞄準我方開火的一剎那,同歸於盡。

正是他們的義舉爲後來的大部隊爭取過橋的時間。

2

每一個犧牲,都有價值

敵人的轟炸愈發猛烈,上千枚炮彈在志願軍戰士們的身旁爆炸,橋一次次被炸斷,志願軍一次次地搶修,就這樣,在經歷了連續多次修復之後。三幕視角講述完畢,視角交疊在了一起,故事來到了最後一幕:B29轟炸機來到了金剛川上空,開始轟炸。

主角至此已經全部壯烈犧牲,然而“奇蹟”發生了。鏡頭藉着美軍轟炸機飛行員的眼睛由遠及近推到我們面前,原來餘下的志願軍們跳入水中以身爲樁,以肩爲路,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一座人橋。徹底保障了金剛川上的水路通道。給身處最前線的戰士,輸送了救命的炮彈與武器。

於是,在敵人鋪天蓋地的炮火中;在《我的祖國》(電影《上甘嶺》的插曲)的鋼琴背景樂中;在戰士們奮勇向前的身影中;我們看到了戰友之間那種最爲深厚的友誼,也正是因爲此,成爲了該片濃墨重彩的一筆,也成爲了本片最悲壯的一幕。

管虎導演在採訪中也曾表示:“我覺得每一個犧牲其實都有價值,何況這種保家衛國的戰爭。片中主人公其實面對的並不是真的敵人,全是空中來襲,隨時的襲擊,所有的人都死去了。爲的就是一個目標!這種犧牲我覺得價值特別大,是非常動人的,是不被常人看得見的犧牲。”

歷史上這場金城戰役,前後經過了15天,志願軍殲敵5.3萬餘人。同年7月,戰爭雙方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歷時2年零9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宣告結束。

美軍高層曾感嘆:我們在一個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同錯誤的對手,打了一場錯誤的戰爭。

然而,金剛川只是整個戰役中一個小小的縮影。事實上,還有千千萬萬的志願軍像他們一樣,無謂生死前赴後繼地奔向前線。

3

一點遺憾

當然在讚美英雄的同時,電影在主題上的表達還是有些不足之處,一來,作爲主旋律電影,還是希望主創照顧一下低齡觀衆,不應該讓血腥成爲常態,一是要照顧低齡觀衆。二來,希望主創不易形成固定思維,認爲戰爭片就要渲染戰爭的殘酷,進而忽視對人性陰暗面、戰爭遺留問題的深入挖掘。我們在肯定犧牲的價值同時,是不是也應該合理地質疑一下犧牲的意義呢?

如今金剛川橋依然屹立在金剛川之上,在見證着戰爭的勝利的同時,讓我們也更加渴望和平。爲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戰爭的硝煙雖早已散去,但英雄們的功績寫進史冊。歷史,由人築造。時代歲月在變遷,英雄從來沒有“退場”,他們的精神永遠鮮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