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熙凤和贾瑞

起首语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家境不好,逼得孩子不得不早点承担起家庭的责任,也就更早地懂事成熟。可是如今的社会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就是很多贫寒家庭的孩子不但不会早早承担家庭责任,反而比富裕家庭的孩子更加心智不成熟,品行更加恶劣。

《红楼梦》的宁荣二府是百年大族,正支偏支的人口繁衍数百。风光富贵的只有嫡系子孙,剩下的贾家人,有本事的巴结正支后代,做门下走狗,以谋求一个差事;没有本事的,坐困愁城,靠正支施舍过活。贾芸是少年丧父,家境艰难,十八岁的他能忍辱谋划,搭上贾琏夫妇,谋取大观园绿化的差事,这穷人孩子早当家的例子。可是同样是少失怙恃,家境贫寒的贾瑞就完全成了另外一种人,二十多岁依然没有正经工作,在中做助教,毫无廉耻地巴结有钱的学生不算,还要勒索小学生,调戏族中嫂子,他祖父贾代儒管教他不谓不严,他怎么就成了这样一种人呢?这种寒门败子在现在社会也多的是,分析贾瑞的例子,对理解当下是有现实意义的。

贾瑞

寒门败子贾瑞的养成,少失父母是不是贾瑞变成败子的理由?

提起贾瑞的变坏,有人觉得是他从小死了爹娘,没有父母在身边教导所致。虽然没有爹娘在身边教育,贾瑞还有祖父母贾代儒夫妇在身边照顾他。

在贾瑞生病期间,贾代儒百般请人医疗治,诸如肉桂、附子、鳖甲、麦冬、玉竹等药,吃了有几十斤下去,舍得给孙子花钱;医生要用人参,他买不起,为了孙子的性命,他还舍下老脸来,往王夫人处来求;贾瑞死后,贾代儒夫妇哭的死去活来,这是有真感情的。他祖父母并不是对他冷漠无情,放任不管,他才学坏的。比起别的孤儿来,他的处境实在好太多了。

《红楼梦》中史湘云也是少失父母的,跟着叔叔婶子过日子,叔叔婶子对她不是很放在心上,她在史家名义上是个小姐,出门有奶妈丫鬟跟着,可是她的月钱连荣国府的丫头都不如,在家中还要跟丫头一样给婶子做针线,她的性情也没有学坏。

柳湘莲也是父母双亡的,且无人照看,就一个人在社会上逛荡,有些吃酒赌钱、眠花宿柳的不良习气,但是性情侠义、不畏权贵,人品是不低的。

其他人,像是林黛玉、王熙凤、妙玉这些人都是少失父母,虽然性格多多少少都有点不平,可没有一个性格变成贾瑞那种样子。

贾府族学

外在的环境影响是否是贾瑞变坏的理由?

生活学习的环境对人成长的影响是很大的,故而古代有孟母三迁。头一次靠近墓地,结果孟子学会了哭丧;第二次靠近屠宰场,孟子学会了杀猪;第三次搬到了学宫旁边,每逢祭祀,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彬彬有礼,孟母觉得这个学区房买的值,可以接触上流社会的生活,一定大有前途,于是就在此定居了。

我们看贾瑞生活的环境是什么?他就在贾家的义学生活啊,家就在义学后面,前店后宅,再没有这么近的学区房了,你再能住到什么地方去?他爷爷还是义学校长,当世老儒,可是依然挡不住他学坏。环境影响挺重要,可是到了他这里就不好使了。

贾代儒夫妇对孙子很上心

隔辈教育会让人变坏么?

贾瑞有个特殊情况叫世人诟病,就是他是由祖父贾代儒抚养成人的。因为隔辈人年龄差太大,思想上有代沟,老一辈人无法理解小辈人的心理,在成长过程中要么失于溺爱,要么失于严厉,造成儿童心理出现偏差。这种现象在现在留守儿童中的确普遍存在,可是我们知道古代的时候,社会发展没有那么迅速,语言、知识更新换代没有那么快,现代隔代教育中“行为、放纵、语言、忧虑、生活闭塞、文化缺失”等问题不像现在这样突出。古代人生育时间比较早,有的父母在十几岁就有小孩了,反而是三十岁多的祖父母,心智成熟,更适合抚养小孩。

贾代儒虽然是代字辈的,因为不是正支,就是庶出,这种一般会比嫡子的年纪小很多。贾母孙子辈的人都有三十四岁的了,但他的孙子只有二十多岁,他自己现在还处在执教阶段,没有退休,不可能和贾母那样七十出头,顶多在六十岁上下,甚至不到六十,而王夫人快四十了才有的宝玉,亲娘教育也跟祖辈教育差不许多了。所以在那个特定的年代,仅仅是隔辈教育,不足以成为一个人必然变坏的理由。

贾代儒管教的问题不大,要是不管,岂不

《红楼梦》中的孩子多是父母不全的,一个大观园就跟孤儿院一样,孩子们由贾母抚养成人,也是各有各的样子。她们的性格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跟隔辈教育的关系不大。况且性格最差的薛蟠,他性格形成期时是父母双全的。因为宝钗开蒙的时候,薛姨父还在,很重视宝钗的教育问题,“当日有他父亲在日,酷爱此女,令其读书写字”,因此宝钗的个人修养就比较高,薛蟠比宝钗年纪还大,都是经过父母教导的,最后也那样了。

还有一个贾环,那也是父母双全的,教育成个形容猥琐、性格顽劣的孩子。所以说,一提到隔辈教育,就与教育失败划等号是不客观的。现实生活中,父母直接教育失败的例子也很多,论数量肯定比隔辈教育失败的还要多。教育的成功与否,跟教育者本身素质的相关性要大于因素的相关性。

圣贤书没有断了读

贾瑞的自身因素才是他堕落的主要原因

一提到教育成功与否的问题,人们往往只想到教育的施予方、影响方,这是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教育者只能调整这些因素,尽量优化教育成果。但是我们从哲学角度出发,教育是连接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两方面的,教育者可以调整自己的教育,有时候会有令人惊奇的效果,但是其调整也是有域,不是可以无限发挥作用的,它要受制于被教育者的自身因素,在一定时间段内,这种限制作用更强。

即便是双胞胎这种自身因素差异极小的例子,有一样的父母,一样的环境,受一样的教育,依然无法保证教育的成果一致性,更不用说兄弟姐妹之间的差异,一个班级同龄人之间的差异了。这种差异例子的存在,就向我们证明了自身因素差别在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贾代儒是有德宿儒

贾瑞身处有利的生活学习环境,有长辈教导,而且贾代儒的学问并不低,贾政是个爱学习、有学问的人,他都放心将自己两个儿子宝玉和贾环送到义学中学习,说明他是认可贾代儒学问的。秦钟的父亲也是官场中人,给儿子找业师是要请高明之士,他已经五十多岁了,是有判断能力的,听到贾家义学可以去上,自己囊中羞涩,也借了二十四两银子礼送去义学,他也是认可贾代儒学问的。贾瑞并没有近朱者赤,反而学的没有行止,他一个二十多岁的人了,自己不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在义学中,其他学生有的刚刚入学,不过八九岁,薛蟠这一种的也不过十七八。贾瑞都二十多岁了,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了,面对比他小的学生,他是对其他人有影响力的那个人,而不是受别人影响,义学学风差,他是要负责的。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如果忽视了个人应该为自己成长负责的这个要求,一味去追究教育者的责任,这种做法不符合教育的客观规律,本身是对被教育者的脱责和溺爱,对于教育结果只能产生负面影响。

自己不学好,谁能阻挡?

贾瑞在成长的过程中,贾代儒是个年高有德之人,他为贾瑞提供的成长环境和做人榜样已经足够让贾瑞成为一个有志青年了,但是贾瑞并没有往好的方向发展,贾代儒应该为此负责任么?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句“养不教,父之过”,把教育过程中,个人责任一概取消,出了事情之后,把所有责任归罪于父母,这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科学的。

一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可能是绝对有利的,有有利的方面,也存在不利的方面,这是这个社会的真实面目。没有任何一个家长或老师能提供一个绝对正面的成长环境,只能是相对好的,贾家义学的名声在外,已经可以了。剩下的不可控的部分就靠个人选择。

贾家发展到现在,人口众多,树大有枯枝,总有没有出息的子弟,那也不能开除他们的宗籍,也不能剥夺他们学习的权力啊。就要在一起上学,放着好的人不交往,放着好的榜样不学,就那么几个渣渣,偏爱凑一块堆儿,相互攀比,好的习气不学,就爱往下流里走,你去怨谁?

原来这学中虽都是本族人丁与些亲戚的子弟,俗语说的好:“一龙生九种,种种各别。”未免人多了,就有龙蛇混杂,下流人物在内。

都是上一样的学,受一样的教育,那么小年纪的贾兰为什么就不受影响?贾兰跟贾菌的关系最好,贾菌最是淘气不怕人的,贾兰也没有受影响,金荣等人因为琐事和茗烟打起来,误伤了贾菌,贾菌也要跟着打,贾兰按住贾菌:“好兄弟,不与咱们相干。”

他人教育之外,还有个自我教育

都二十多岁了,该懂事了,贾瑞还读着圣贤书,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了。对于一个成年男人,以往有再多理由,都不能称为理由了,即便童年有缺憾,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弥补上,一心往好人里去做,做不到,就是你的责任,跟别人没有关系。更不能把自己不学好归因于养大自己的祖父;归因于在自己生病时,东跑西颠,为自己求医问药的祖父;归因于为了救自己命拉下老脸求侄媳妇的祖父;归因于为自己的死哭的死去活来的祖父。

当贾瑞勒索小学生的时候,是忘了自己读过的《千字文》:“景行维贤,克念作圣。德建名立,形端表正”了;当他依附比他小的薛蟠,图他的银钱酒肉,他忘了《弟子规》里面“损友来,益友却”、“勿谄富,勿骄贫”了;当他见到王熙凤时,他就忘了人伦事理、道德修为。你说贾珍、贾琏不爱读书,不知道理倒还罢了,贾瑞这些开蒙的书都没有读过?不能够啊,这些行为都是他自己的选择。

王熙凤没有包容他的义务

王熙凤不应该为贾瑞之死负一点责任,她的行为甚至可以说是正当防卫

王熙凤第一次把他关在穿堂道里面冻了一夜,回到家,贾代儒打了他三四十板子,跪了一夜的书,他依然不悔悟,隔了两天又去找王熙凤。二十多岁的人了,你们还谈教育方式对不对?要是你孙子这样不学好,我倒想看看你的教育有多么高明了。道理他都知道,不去做,吃猪油蒙了心了,非要自己往里出溜,怨不得别人。

王熙凤在处理贾瑞调戏的问题上,的确与众不同,但是我们要看到贾瑞对王熙凤存在的威胁。第二次贾瑞在西穿堂夹道的屋子里等王熙凤,只见“见黑魆的来了一个人”,贾瑞就露出他的丑恶的禽兽嘴脸来了。

贾瑞便意定是凤姐,不管皂白,饿虎一般,等那人刚至门前,便如猫捕鼠的一般,抱住叫道:“亲嫂子,等死我了!”说着,抱到屋里炕上,就亲嘴,扯裤子,满口里亲娘亲爹的乱叫起来。那人只不作声。贾瑞扯了自己裤子,硬邦邦就将顶入。

贾蔷不是个好鸟,贾瑞不招也不来

幸亏这个来的是贾蔷,不是王熙凤,否则场面真是不堪入目。尽管宁荣两府中有几个淫奔无耻之人,但是荣国府对于女性的贞洁还是非常看重的。第七十四回,王夫人拿着绣春囊去找王熙凤,将一众丫头连平儿都摒退,泪如雨下地质问王熙凤。按说王熙凤是个有夫之妇,房里有春意、避火之类,都是平常,可是王熙凤立刻色变,又急又愧,声泪俱下地辩白,她是极其看重名誉的。她与王夫人言谈间还提到了“性命脸面”,一旦王熙凤陷入了跟贾瑞不清不楚的中,王熙凤的日子就过不下去了,这是要命的事啊,王熙凤教训教训这个禽兽过分么?毒辣么?

对于贾瑞的两次教训是应当应分的,而且两次都不是直接致命的,若是王熙凤有一点不慎,搅和进丑闻中才是致命的。对于贾瑞的教训简直可以说是正当防卫了。

即便如此,他依然没有吸取教训,心中常常想着王熙凤,自己作践自己身体,不知保养,才落下的病。就这样不知悔改的人,怎么指望王熙凤再给他人参,给了他人参吃,即便好了病,这个妄想不去除,反而叫他觉得王熙凤对他有情了,他会继续作下去。

人生也有两面,看你自己选

风月宝鉴,一正一反,生死在己,正是贾瑞一生的写照,真正让他走上死路的就是他自己

在病重之时,他也知道要命心切,逮着药就吃。跛足道人来化缘,说是专治冤业之症,也不知道灵验不灵验,他在枕头上就磕头,求道士救命。跛足道人也不是不救他,可等跛足道人给他风月宝鉴的时候,说了一大堆嘱咐的话,尤其是“千万不可照正面,只照他的背面,要紧,要紧!”,他不听,只记住了“三日后吾来收取,管教你好了”,就以为得了风月宝鉴就得了命了,其他的话统统都到爪哇国去了。

那道士叹道:“你这病非药可医。我有个宝贝与你,你天天看时,此命可保矣。”说毕,从搭连中取出一面镜子来,两面皆可照人,镜把上面錾着“风月宝鉴”四字,递与贾瑞道:“这物出自太虚玄境空灵殿上,警幻仙子所制,专治邪思妄动之症,有济世保生之功;所以带他到世上,单与那些聪明俊杰,风雅王孙等看照。千万不可照正面,只照他的背面,要紧,要紧!三日后吾来收取,管教你好了。”说毕,扬长而去,众人苦留不住。

贾瑞拿到风月宝鉴之后,对跛足道士也不叫菩萨了,那些嘱咐也不听了,专照正面。一反一正只在一念之间,也象征了贾瑞一生所遇到的人、事、环境,有让他成材的条件,也有让他堕落的因素,他不是没有机会学好,他也不是没有条件学好,一切都在他的选择。

自己不学好,神仙救不了

在临死前,他依然有条件选择好好做人还是堕落地狱,这比他人到末了悔之不及要强多了,可是他依然决然地选择堕落下去,还不止一次照了风月宝鉴的正面。这样的人你怎么救他?跛足道人这是个有的,度化得了甄士隐、度化得了柳湘莲,尚且在贾瑞处失败了,你让贾代儒这个凡夫俗子承担贾瑞不成人的责任,这未免太苛刻了。

贾瑞之死,纯粹是他自己找的,怨不得外在因素,一个成年人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如今我们的社会给个人发展提供了很多便利,尽管还有有些地方不能尽如人意,但是挡不住一个人学好,要是肯上进,就一定有机会。只有这样解释,才足以为世人一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