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歷史告訴未來,從金剛川追憶那段殘酷的戰爭

1950年,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協助朝鮮抵抗來自以美軍爲主的聯合國軍。3年之後,戰爭穩定在了“三八線”一帶,最終達成了《朝鮮停戰協定》,而這次戰爭被我們稱之爲“抗美援朝”戰爭。

“抗美援朝”戰爭,在我國曆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可是關於描述、刻畫它的電影卻非常的少,而此次管虎執導的電影《金剛川》,就是描繪其中的一場戰役。

“金剛川”指的是一條河,而戰役就是圍繞着這條河上的“一座橋”展開的。

大家都知道抗美援朝的勝利是中國在近百年被凌辱的歷史上反抗西方帝國主義侵略的第一次偉大的勝利,是百年來對外戰爭從未有過的輝煌勝利。

電影分成四個片段,前三個片段分別以志願軍步兵、美軍飛行員和志願軍高炮手三個角度講述了炸橋和護橋的故事。從三個角度講一個故事的手法並不算特別新奇,但是在戰爭片中作爲主要結構依然是罕見的。影片上映以來,對於這一點,專業影迷表示不滿足,認爲該片不如諾蘭的《敦刻爾克》技法高明;而普通觀衆則表現出了不適應,儘管導演已經很貼心地使用了重複的字幕作爲時間標記,依然有觀衆沒有完全理解,甚至有些從頭到尾都沒有搞清楚電影的時間線,不明白爲什麼會有完全重複的場景:怎麼那個飛機被打下來之後又飛回來了?

炮彈炸志願軍戰士,一模一樣的場景怎麼出現了一次又一次?這些觀衆是沉默的,他們不會在任何媒體上發表評論,但作爲面向大衆的電影,卻不能完全不考慮他們的觀影感受。另外,這種手法使得電影的時間進程非常慢,冗餘信息太多,觀衆覺得好像是湊時間,重複的鏡頭似乎讓時間停了下來,尤其這是戰爭片,而不是藝術片,緊張的軍事戰鬥在重複敘述中變得失去懸念,所以有不少人在網絡上抱怨前面兩段有點拖泥帶水,顯得拖沓,不夠簡潔。

然而,換個角度來看,這樣的構思有其值得讚許甚至叫好之處。

因爲該片的拍攝時間很短,無法準備戰爭大場面,講述複雜的故事情節,所以主創選擇了一個線索簡單的故事。這次渡河行動發生在抗美援朝戰爭末期,停戰談判已近結束,爲了教訓拒絕簽訂停戰協議的頑固的李承晚,志願軍在金城發起了一次主要針對李承晚的戰役,以打促和。《金剛川》所表現的,就是這次戰役某個攻擊方向上的一次渡河行動。沒有氣勢恢宏的大場面,沒有兩軍對壘,也不像三所裏、松骨峯和上甘嶺陣地上那樣的激烈炮火和羣體犧牲。電影裏肉眼可見的敵人,只有幾個美軍飛行員,主要的攻擊對象甚至連個人影都沒有出現。

從講述這個故事的手法上看,如果拿掉影像化的場面,而抽取出敘事學所說的“故事層”,甚至可以說相當單薄,然而電影通過三個角度的敘述,使這個線索簡單的故事立體化,充滿了張力。三個視角的敘事使電影在狹小的時間進程中充分擴展了其空間的包容性,人物既有志願軍普通戰士,也有美軍飛行員,還有影片的英雄主角——吳京飾演的老關和張譯飾演的張飛。

三個視角從意義鏈上層層遞進,凸顯出故事背後的巧妙立意

“我知道你們不信神但你們完成了神蹟……那不是人類能完成的事。”士兵對手高炮兵橋從三個角度、一條時間線,向觀衆講述這段抗美援朝的歷史故事,銘記歷史,致敬英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