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10年10月26日,浙江嘉興。

上午10時01分,滬杭高鐵正式通車後的第一列高速動車G7411次停靠嘉興南站,這一刻,嘉興人嚮往已久的“與滬杭同城”由夢幻時空變爲美好現實。

由此,嘉興正式進入“高鐵時代”。

高鐵是中國的名片,它承載人們日常出行,回應羣衆現實需求,帶給人們的遠不止便捷的交通、愜意的生活體驗,更與改革開放的節奏同頻,爲民生福祉加速,助推地方經濟發展。

今天是2020年10月26日,恰逢嘉興高鐵通車10週年。即日起,南湖晚報推出“高鐵10年·我的高鐵生活”系列報道,通過獨特的新聞視角,多層次、立體式挖掘和講述高鐵10年給嘉興帶來的變化。

◆人物:劉武濤,高鐵嘉興南站客運副主任

◆年齡:31歲

◆感言:“滬杭高鐵越跑越遠,嘉興的名字也越來越響亮!”

前天一大早,很多人還窩在被窩,有的人卻已經在路上。拉着行李箱去遊玩的年輕人,拎着公文包去出差的上班族,揹着書包穿着校服的學生們……與還沒開始堵車的馬路相比,此時的嘉興南站候車廳已經相當熱鬧。

穿着筆挺制服、帶着得體微笑的劉武濤在候車廳穿梭,時不時就被尋求幫助的旅客攔下:“這趟車在哪裏候車?”“哪裏可以取票?”……做好客運服務,讓旅客快樂出發,這是他10年來的工作日常。

2010年10月26日,滬杭高鐵開通,高鐵嘉興南站正式投入使用,嘉興從此走進高鐵時代。那一天,也是劉武濤告別學生時代,正式步入社會的第一天。一轉眼,10年過去了。10年來,他看着嘉興南站日均辦客列車從70多列增加到210多列,日均發送旅客從3000餘人增加到15000多人,從“過路站”到“始發站”……

“滬杭高鐵越跑越遠,嘉興的名字也越來越響亮!”劉武濤如是說。

從“高大上”到“大公交”

“你好,請幫我看一下我要在哪裏候車?”一位斜挎着公文包的男士焦急地詢問。劉武濤查看了他的電子客票,離發車僅剩10分鐘,劉武濤迅速爲他指引方向。男士一邊跑一邊回頭致意:“謝謝!”

劉武濤微笑地揮揮手,就像告別一位朋友。這樣的事情每天都要發生,有時候是趕時間的上班族,有時候是犯迷糊的老人,有時候是害羞的學生,“基本上都能立刻解答,但隨着列車班次越來越多,關於時間、站臺的詢問,有時一下子還真反應不過來。”劉武濤說,他會隨身攜帶一張列車時刻表,以備不時之需。

今年是劉武濤工作的第十個年頭,看着熙熙攘攘的候車廳,他頗有感慨。2010年7月,因爲滬杭高鐵開通在即,上海鐵路局招收了一大批專業高校畢業生,他就是其中之一,崗位就在即將啓用的嘉興南站。

2010年10月26日,滬杭高鐵全線正式通車,第一列高速動車G7411次像一道白色閃電,“飛”進嘉興南站,嘉興到上海、杭州的時空距離,驟然縮短到24分鐘和28分鐘。

那一天,劉武濤的身份是安檢員。這是他第一天正式工作,他嚴陣以待,一絲不苟地完成着自己的使命,而乘客、市民、媒體等蜂擁而來的人羣臉上的喜悅,沖淡了他的緊張。“被問得最多的問題是‘速度是多少’,聽到300公里/小時這個數字後,他們都是連連點頭、豎起大拇指。”劉武濤回憶道,“當時,我這個小安檢員也有着滿滿的自豪感。”

嘉興地處滬杭中央,滬杭高鐵的開通,讓嘉興人“多”了一個外灘和西湖,變化一點一點在發生。劉武濤回憶道:“滬杭高鐵剛開通那會,30多元的票價,市民覺得偏貴,和普速列車相比,高鐵就是個‘高大上’的存在,當時選擇高鐵的多爲商務人士,他們更注重速度和效率。但是高鐵畢竟高速又便捷,慢慢地,旅客羣體就發生了變化,上班族來了,學生族來了,旅遊黨也來了。”

劉武濤所說的變化,直觀地反映在一組數據上:2010年,嘉興南站每天停靠80多趟列車,日均客流量3567人次;到2015年,每天停靠的列車增加到160多趟,日均客流量達10113人次;到2019年,這兩項數據更是增加到了217趟和15000多人次,最高日旅客發送量超過2萬人,並且還在不斷增長。

“如果不算節假日,如今上班族在所有旅客中大約佔1/3。”劉武濤說,“有的當天往返,有的每週往返,滬杭高鐵已經成了嘉興人往返滬杭的‘大公交’。”

從“過路站”到“始發站”

在劉武濤的印象中,2019年7月10日也是個特別重要的日子——嘉興南站首次開行至北京、運城、重慶和玉溪的4對始發終到動車組列車。自此,嘉興南站結束沒有始發車開行的歷史,實現從“過路站”到“始發站”的華麗轉變。

那天,劉武濤天不亮就起了牀,5點半就已到崗。“沒有始發車的時候,嘉興南站都是過路車,早上不會特別早,但有了始發列車後就不一樣了,比如嘉興南到北京南的列車,早上6點54分開出,這意味着我們工作人員5點半必須到崗。”

始發列車首發當天,又是全城轟動。旅客們早早預定了車票,趕來體驗:有的一家人去北京旅遊,正好趕上始發列車;有的因爲工作常年往返京、嘉兩地,今後將更爲方便;有的只是爲了體驗一把,坐到杭州或上海,再坐回來……

“對於鐵路人來說,工作內容有所調整,工作時間有所延長,但那份‘始發站’的自豪感勝過一切。對於嘉興老百姓來說,便捷是最實在的感受。”劉武濤說,自那以後,嘉興人真正擁有了去首都北京的“專屬列車”,中午到北京、晚上回嘉興,出行時間更加寬裕。因爲是始發車,就算遇到出行高峯,市民也不用擔心買不到票。

“不僅越來越多的市民可以通過高鐵到達全國各地,更多的遊客也能通過高鐵來到嘉興。”劉武濤告訴記者,4對始發列車還打通了西北、西南等方向至嘉興的高鐵直達通道,全國各地的遊客到嘉興來旅遊更加方便。

作爲革命紅船起航地,南湖成了很多人嚮往的地方。這些年來,劉武濤和同事們也迎來了無數慕名而來的遊客,他們下了車還沒出站,就開始問“南湖怎麼走”“除了南湖,嘉興還有什麼好玩的地方”……每次遇到這樣的外來遊客,他總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甚至會幫旅客規劃好遊覽路線:“遊南湖、參觀南湖革命紀念館,然後花10元錢坐高鐵到桐鄉或者嘉善,遊烏鎮、西塘……”

從“外鄉人”到“新嘉興人”

劉武濤來自河南信陽,在武漢求學,剛到嘉興的第一感覺是“小”。

“那時候江南大廈、戴夢得那還是市中心,能逛逛的也就那麼一小塊地方。第一次到南站適應崗位的時候,感覺到了荒郊野外。”劉武濤坦言,“一開始沒想要定居,待的時間越長,越不想離開。”

他至今還記得,自己最初住在嘉興火車站附近的宿舍,坐95路公交車可以到嘉興南站,每天兩點一線。但這一路上的風景每年甚至每個月都在變化,“最初都是荒地,然後樓房一棟棟地蓋起來,商場一個個建起來,城市一圈一圈地往外擴。”

劉武濤認爲,嘉興優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經濟發展水平,但又不會有杭州、上海等大城市的壓力,生活節奏不快不慢剛剛好,是個非常宜居的城市。從來來往往的旅客口中,他也聽到許多人和自己有相同的感受。有一位在上海工作的旅客,原來住在上海郊區,每天擠地鐵上班,到單位要一兩個小時,後來他到嘉興買了房,每天坐高鐵往返嘉興、上海,時間差不多。他說:“在嘉興買房省下來的錢,夠他坐高鐵坐到退休,還有的多。”

就這樣,劉武濤也留了下來。2013年,他和同在嘉興南站工作的江蘇徐州姑娘梁雅雯走到了一起。2014年,他們在嘉興買了房,結了婚。

心安之處即爲家。夫妻倆以嘉興爲家,以嘉興南站爲家,盡心盡責服務好每一位進出車站的旅客。他們一個在客運服務組,一個在綜控室,春節、五一、國慶……每逢節假日,就是他們最忙的時候。梁雅雯所在的綜控室不能離人,不忙的時候,劉武濤常常會打了飯去綜控室和她一起喫,忙裏偷閒,相互陪伴。

“我們也算是嘉興人啦!”劉武濤笑着說,嘉興南站的工作忙碌而充實,將來有時間,他們也想坐着高鐵,去走一走、看一看。

☞記者手記

十年 城與站共成長

滬杭高鐵進入嘉興十年,改變了嘉興人甚至周邊城市人羣的生活方式和觀念。

去杭州、上海半小時,去北京早上出發、下午抵達……高鐵出行已經成爲習以爲常的出行方式,異地工作、異地消費變得稀鬆平常,從“一條線”到“一張網”,嘉興與周邊城市之間的距離逐漸縮短,文化與經濟的交流更加緊密,伴隨着高鐵的滾滾車輪,“速度經濟”突破了城際的界限,迸發出區域協同的新動力。

從部分人選擇的“高大上”到普羅大衆的“大公交”,從“過路站”到“始發站”,滬杭高鐵的十年發展,也印證了嘉興這座城市的不斷成長和壯大——區位優勢進一步顯現,城市競爭力和吸引力進一步增強!

期待着下一個十年,滬杭高鐵續寫新的篇章。

來源:嘉興在線

申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