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管虎、郭陽、路陽執導,管虎編劇的戰爭片《金剛川》已如期上映,三位導演的票房加起來穩穩超百億,再加上五位主演有三位(張譯、鄧超和吳京)都是百億影星,所以觀衆對《金剛川》很是期待。

不過這樣一部商業鉅製,只有了2個月就完成了所有工作,對於觀衆們的體驗也是全新的,果然影片上映後,觀衆們對於“提前交卷”的《金剛川》評價確實褒貶不一。

截至目前,《金剛川》豆瓣評分下降至6.5分,僅好於18%的戰爭片。截至影片上映第四天下午17點左右,單日總票房才兩千多萬元,而前三天單日票房都超過1億元,這也反映《金剛川》後續票房的上升勢力明顯不足。

很多觀衆會說,造成後續勢力不足的原因是口碑不足,因爲影片中採用四個視角講述同一個故事,這種敘事手法讓觀衆不能接受,甚至覺得有點枯燥乏味,不僅如此,影片中還存在很多重複的鏡頭,這種處理不像是商業大片會用的手段。

其實仔細想想,上述原因只是其中一個因素,更重要的原因也包括主創們沒有講好這個故事。

《金剛川》講述的是志願軍在物質匱乏、武裝懸殊的情況下,不斷抵禦敵機狂轟濫炸,一次次修補戰火中的木橋,最後全軍過橋的故事。整部影片應該圍繞着橋進行展開,以志願軍冒着生命危險搭橋作爲重心。

但影片似乎將故事的重心變成了高炮班的犧牲,最後以人體橋結束,去獲得觀衆的眼淚,雖然收穫了感動,但卻沒有表現出真實的一面。

不僅中心偏離了,過程也很讓人不解。木橋一次次被炸燬,但在影片中並不能看到被炸燬橋的模樣,只是看到士兵們在補救,每次補救,橋還是那個橋,並沒有看到一絲補救的痕跡。

重要的是,搭橋的任務本來是很緊急的,可是電影卻沒有給觀衆傳遞出緊急的感受,也沒有讓觀衆看到他們修橋過程中的艱難,也沒有其他戰術的運用,只是在一味地修橋,炸了救修,戰士們成爲只會修橋的工具人。

最後的結尾,看似很感人,實際上根本沒有任何必要,只是單純的收穫觀衆的眼淚而已。之前七連長(歐豪飾演)帶着幾位水性好的準備游過去,工兵連長對他們說“河下四米有急流”,最後搭建的人體橋,水中戰友就能對抗急流了?

再說河深少說有四米,作爲基樁的戰友不需要呼吸嗎?憋氣能憋這麼久?還有最後用人體橋,如果一開始就用這種方法,不僅節省人力物力,而且志願軍們很快就能通過這道橋。

這些問題,都意味着電影的結尾是爛尾了,因爲沒有任何意義,也不夠真實,可能還白白犧牲了這麼多戰士的性命。

雖然是致敬片,但效果真的是一言難盡,這種懸浮電影是不能代表當年的志願軍的,先輩們的付出都是炙熱的,但更是真誠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