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鱼奶爸日记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

大家看《脱口秀大会》了吗?北大毕业的李雪琴,真的是个宝藏女孩。

尽管外表不是让人印象深刻的那种,但却拥有一颗有趣的灵魂。刚开始进入大众视野是隔空喊话吴亦凡,没想到真的得到了回应。

但她能走到现在不仅仅靠运气,实力也很强,幽默又内涵满满的冷笑话,吸引了无数粉丝。

很多人都说她丧丧的,是的,李雪琴这个会讲笑话的女孩,曾经也得过抑郁症。

在她幽默、事不关己的外表下,内心其实十分抗拒纷争,对待网络上的“诋毁”和“质疑”,一度想过自杀,可她冷静了一段时间放下了,反而能大胆说自己丧丧的事。

李雪琴的抑郁症根源是她的母亲,初中时父母离异,她的妈妈总用不堪入耳的语言讽刺她,把她当做情绪释放的出口。即便埋头苦学,考入北京大学,仍然深深自卑,做***又遭受质疑。

这样的原生家庭让李雪琴形成了不争不抢的性格,对自己的能力不自知。

抑郁孩子的无助,往往没人理解

得了抑郁症,真的就像是跳进了一个没办法爬出的深渊,那种恐怖的感觉没人能感同身受。

知乎上有人说,当他得知自己得了抑郁症后,居然高兴地哭了,因为太久太久,很多人只是觉得他不愿意说话,没脾气,不愿意交际,不觉得这是病。

抖音上也有这样的段子:三个人中有两个人说,自己经过测试得了轻度抑郁和重度抑郁,第三个人说自己没得。

那两个人询问了心理医生,医生说一定要专业测试,那两个人直接气愤走掉,还说医生不专业;结果第三个人走向医生,默默坐了下来,他才是真的病了。

很多人觉得孩子就是无忧无虑的,小小年纪懂什么,这种不理解恰恰把孩子越推越远。

据相关资料显示,8-16岁的中小学生中,抑郁率已高达34.57%,甚至高于成年人。

斯坦福教授总结了4种父母的常见行为,是毁掉孩子的“元凶”,导致孩子认知错乱、自我怀疑。

这4种行为易导致孩子抑郁

1、错误的表扬和归因

当孩子遇见挫折,家长总是反讽地说:你也就这样了,以后也不会有出息。父母说反话,孩子也就听反话,慢慢记在了心里。

甚至有的家长会直接打击孩子的努力,不给他说话的余地,把孩子贬得一无是处。

2、缺乏陪伴

记得有档节目讲述了一个25岁的男孩子,一脸胡渣,戴着眼镜,身形很胖。

父母因为忙,从14岁就给他准备了一台电脑,无聊的他就整天沉迷电脑,不上学不睡觉,晚上通宵,白天迷迷糊糊,一心想着以后要打电竞比赛挣钱。

父母一脸苦楚,却还是企图用电子产品代替陪伴,最终导致孩子沉溺在虚拟的世界中,迷失自己,丧失表达能力,以自我为中心,甚至抑郁。

父母应该给孩子准备适龄的图书、学习工具,带孩子出游,心理生活在阳光面,人格才会健全。

3、经常贴“负面标签”

常听父母说“你怎么像你爸爸那么笨?”很少说“你像爸爸一样勇敢”。

经常给孩子贴负面标签,使其对自己认知产生怀疑,最后就真的像父母说得那样又笨又蠢,极度不自信,不善于表达了。

在必要的时候,用积极的语言描述自己感受到的,才能让孩子真正认清自己。

比如孩子学习有进步,就鼓励他做得更好;孩子情绪沮丧就告诉他:每个人都有难受的时候。

好好静下来,和他对话,站在孩子的内心看世界,不要同情只要倾听,这就是最好的爱。

4、对孩子的期望过高

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如果超出了孩子本身的能力,在孩子达不到父母期望的标准时就会自我否定,甚至半途而废。

比如孩子性格内向,非要让他在陌生人面前表现;孩子好动开朗,非要让他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学习,这实在是有些强人所难。

父母应该结合实际,根据孩子的天性安排学习内容和教育方式,使其达到自我超越。

抑郁是一种疾病,但只要是高效的陪伴,就会让孩子循序渐进地敞开内心,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憋在心里。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不要为了前面的路争速度,毁灭了孩子长久发展的可能。如果孩子说他抑郁了,一定要重视,别当笑话,你的不理解伤害更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