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大家看《脫口秀大會》了嗎?北大畢業的李雪琴,真的是個寶藏女孩。

儘管外表不是讓人印象深刻的那種,但卻擁有一顆有趣的靈魂。剛開始進入大衆視野是隔空喊話吳亦凡,沒想到真的得到了回應。

但她能走到現在不僅僅靠運氣,實力也很強,幽默又內涵滿滿的冷笑話,吸引了無數粉絲。

很多人都說她喪喪的,是的,李雪琴這個會講笑話的女孩,曾經也得過抑鬱症。

在她幽默、事不關己的外表下,內心其實十分抗拒紛爭,對待網絡上的“詆譭”和“質疑”,一度想過自殺,可她冷靜了一段時間放下了,反而能大膽說自己喪喪的事。

李雪琴的抑鬱症根源是她的母親,初中時父母離異,她的媽媽總用不堪入耳的語言諷刺她,把她當做情緒釋放的出口。即便埋頭苦學,考入北京大學,仍然深深自卑,做***又遭受質疑。

這樣的原生家庭讓李雪琴形成了不爭不搶的性格,對自己的能力不自知。

抑鬱孩子的無助,往往沒人理解

得了抑鬱症,真的就像是跳進了一個沒辦法爬出的深淵,那種恐怖的感覺沒人能感同身受。

知乎上有人說,當他得知自己得了抑鬱症後,居然高興地哭了,因爲太久太久,很多人只是覺得他不願意說話,沒脾氣,不願意交際,不覺得這是病。

抖音上也有這樣的段子:三個人中有兩個人說,自己經過測試得了輕度抑鬱和重度抑鬱,第三個人說自己沒得。

那兩個人詢問了心理醫生,醫生說一定要專業測試,那兩個人直接氣憤走掉,還說醫生不專業;結果第三個人走向醫生,默默坐了下來,他纔是真的病了。

很多人覺得孩子就是無憂無慮的,小小年紀懂什麼,這種不理解恰恰把孩子越推越遠。

據相關資料顯示,8-16歲的中小學生中,抑鬱率已高達34.57%,甚至高於成年人。

斯坦福教授總結了4種父母的常見行爲,是毀掉孩子的“元兇”,導致孩子認知錯亂、自我懷疑。

這4種行爲易導致孩子抑鬱

1、錯誤的表揚和歸因

當孩子遇見挫折,家長總是反諷地說:你也就這樣了,以後也不會有出息。父母說反話,孩子也就聽反話,慢慢記在了心裏。

甚至有的家長會直接打擊孩子的努力,不給他說話的餘地,把孩子貶得一無是處。

2、缺乏陪伴

記得有檔節目講述了一個25歲的男孩子,一臉鬍渣,戴着眼鏡,身形很胖。

父母因爲忙,從14歲就給他準備了一臺電腦,無聊的他就整天沉迷電腦,不上學不睡覺,晚上通宵,白天迷迷糊糊,一心想着以後要打電競比賽掙錢。

父母一臉苦楚,卻還是企圖用電子產品代替陪伴,最終導致孩子沉溺在虛擬的世界中,迷失自己,喪失表達能力,以自我爲中心,甚至抑鬱。

父母應該給孩子準備適齡的圖書、學習工具,帶孩子出遊,心理生活在陽光面,人格纔會健全。

3、經常貼“負面標籤”

常聽父母說“你怎麼像你爸爸那麼笨?”很少說“你像爸爸一樣勇敢”。

經常給孩子貼負面標籤,使其對自己認知產生懷疑,最後就真的像父母說得那樣又笨又蠢,極度不自信,不善於表達了。

在必要的時候,用積極的語言描述自己感受到的,才能讓孩子真正認清自己。

比如孩子學習有進步,就鼓勵他做得更好;孩子情緒沮喪就告訴他:每個人都有難受的時候。

好好靜下來,和他對話,站在孩子的內心看世界,不要同情只要傾聽,這就是最好的愛。

4、對孩子的期望過高

父母對孩子的期待,如果超出了孩子本身的能力,在孩子達不到父母期望的標準時就會自我否定,甚至半途而廢。

比如孩子性格內向,非要讓他在陌生人面前表現;孩子好動開朗,非要讓他安安靜靜地坐在那裏學習,這實在是有些強人所難。

父母應該結合實際,根據孩子的天性安排學習內容和教育方式,使其達到自我超越。

抑鬱是一種疾病,但只要是高效的陪伴,就會讓孩子循序漸進地敞開內心,說出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憋在心裏。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不要爲了前面的路爭速度,毀滅了孩子長久發展的可能。如果孩子說他抑鬱了,一定要重視,別當笑話,你的不理解傷害更大。

相關文章